开场: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大家晚上好。我叫常洁,非常高兴和大家在周四的晚上相约拆书帮,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我的三个标签:第一个标签是小学教师,负责学校教研和教师培训工作;第二个标签是手账爱好者,我特别喜欢各色美美的胶带,看着自己做的手账本,特别有成就感;第三个标签是我的目标——努力挖掘自身斜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拆书家。
今天拆书原文片段来自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P113页,这本书高居美国亚马逊学习类图书榜首长达一年,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出发,提供最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下面请大家先自行阅读这个片段,时间一分钟,阅读完了举手示意我。
你的自我验证,至少应该从克服拖延症开始。记录下自己完不成或者想完成的事、拖延对你的暗示,还有出窍状态下习惯性反应是如何应对拖延暗示的。通过记录这些反应,你可以对自身施加微小的压力,来改变自己应对拖延暗示的方式,并逐渐改进工作的习惯。
谈起拖延症,相信大家都有切身感受。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经常把最重要的事情拖到最后面,明明心里知道这件事很重要,越是绕开它,不想碰。先把一大堆无足轻重的事情都做完了,眼看着deadline越来越近,才匆匆忙忙动手做。比如,明明知道应该每天坚持运动,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Keep App用了几天又闲置了;明明知道晚睡不好,但到点总是舍不得放下手机,放下小说,关灯睡觉;吃完晚饭,觉得应该去散散步运动一下,但脑子里总有一个小恶魔对你说:在沙发上躺会吧,多舒服!正是因为这样,大家都喜欢这样安逸舒适的状态,才会任由拖延症将你打倒。
自我验证为什么应该从拖延症开始呢?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伯茨博士认为,自我验证的做法对检验想法、促生新设想十分有帮助,他能让你的生活发生一些急剧转变。对于迫不及待想一改拖延坏习惯,让自己的生活更从容的人来说,自我验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文中提到,通过记录你拖延的事、拖延给你的暗示、你对拖延暗示的习惯性反应,对自己施加压力,可以逐渐改进工作的习惯。那克服拖延症,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做好记录。找出自己经常拖延之事,记录下自己什么情况会拖延、或者什么东西会导致自己拖延等等,了解自己拖延的症结。
第二,针对症结,排除干扰因素。例如,任务繁多不知从何处着手,就可以用任务清单的形式梳理思路;工作环境嘈杂导致效率低下,就应该寻一个安静的场所......
第三,借助舆论或大众,施加压力。给自己设置deadline,如果可以,将这个deadline公之于众,例如:告知领导、发微博发朋友圈等等。
【A1联系你过往的经历】
作为一个曾经饱受拖延症困扰,但现在一点点在提升自己执行力的人来说,我特别有发言权。昨晚偶然翻到我读研期间写的微博,仅2012年,里面关于论文拖延的就有19条之多。最严重的一段时间,导师发邮件催我交论文初稿,我不回他;他QQ留言,我装作看不到;最后,导师忍无可忍给我打了N个电话......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每天上两节课,还要批改很多作业、备课等等,在学校忙完一天,回家基本就不想动了。一到周末,朋友约我出去玩,我便抛下论文欣然赴约。到后来,眼看着deadline越来越近,我只能连续熬夜N个星期,每天蓬头垢面地坐在电脑前,才勉强完成论文。
正是因为我当时根本没有好好了解自己的拖延症结——任务繁多精力有限,容易受外界干扰等等,并对症下药,才会任由拖延症这个小恶魔打倒我。
【A2今后行动计划】
通过今天的片段拆解,我发现我容易在写论文、写方案这一类文字类工作上拖延。例如,我最近有一篇大型活动方案一直拖着没写,主要是一想起写完方案会有一堆后续工作等着我,就提笔无力。为了早日完成这个方案,一改拖延陋习,明天上班我会这么做:
首先,做好记录,了解自己对写方案这件事拖延的症结——因为写好方案后有一大堆后续工作等着我,所以产生了畏难情绪。因此,在方案中,我要对这些工作进行任务拆解,进行梳理。
第二,我比较容易受外界干扰,因此,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工作环境,例如,关掉网络、关掉朋友圈的提示音等等。
最后,给这个任务设置好deadline,将截止时间定在下周五之前,向领导报备自己的计划,立好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