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白妈妈。很高兴今天可以在这里跟大家做分享。
(F)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是一个麻省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的博士,他写过很多的畅销书。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的角度,客观地证明了在目前的经济社会环境下,深度工作非常有价值,会使得个人更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机会;第二个部分:作者介绍了深度工作的策略,包括了4个关键准则,在每个准则里,作者给出了明确的方法和建议。
( A)——该书在豆瓣的评分是8.2分,也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畅销书,引发数百万讨论。这本书不同于同类书籍主要优势是大量的实用的方法,一本241页的书,75页以后全是策略和案例,应用性强,容易落地。
(B)——本书在教给大家一种源能力,就是所有能力的母亲。你学会深度工作,意味着你习得其他各项能力的效率和质量都会提升,你会比别人更快的拥有精英级别的产出,具备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
如果你们中的某人,工作时候的状态就好比在弄堂里面织毛衣的老阿姨,听到一点点到风吹草动,就恨不得整个身心扑上去,真的有必要赶紧来读这本书。 我今天带来的拆页,是个重磅炸弹,目的是在你需要
在心理学上,有个词叫 be to have(新知)。简单的说,有些目标是很抽象的,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不容易实现。反而是越真实具体明确的事情,越能够实现。所以,我们必须先活出目标实现的样子。有点难理解啊。比如说,你要做职场白骨精,你先登上10寸的高跟鞋,在陆家嘴溜达一圈,保证你的妖精感觉就来了。为什么提到这个,因为我今天要分享的这个拆页“要有大手笔”,跟be to have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作者所谓的“任务的外观重要性“,会使我们获得强大的心理暗示,迅速行动。有了这个理解,我再来向大家介绍——“大手笔策略” 。它是一个当你想迅速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完成一个目标时,可以使用的行动方案。你要怎么做呢:首先,要对常规环境做出巨大的改变,不是从你的工作位到洗手间的这种改变,而是那些间接使你的内心焕然一新的环境改变。其次: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为你的目标做一笔可观的投资。最后;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目标的外观重要性会加强,占据了你内心最重要的位置,促动你迅速而深入的行动。为什么需要大手笔呢? 我慢慢的轻轻的推开深度工作的门,不行么?答案是,大部分时候,不行。肤浅的滚滚红尘就是一团乱麻,仅仅靠微小的改变,些许的投入和时间,并没有用!你很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在拖延的过程中,你的能量慢慢的被损耗, 就像格斗游戏里面的,你从不在满血状态的时候将敌人一举击毙,结果就是自己的血不断损耗,最后game over。
书中,作者所举出的例子的,五星级的酒店住一个月,在飞机头等舱来回飞完成写作。发现,名人们想进入深度工作状态也费了不少力气,大张旗鼓,千金散尽,但这些大手笔是在太贵了。
我举个人间的例子,就是我,白妈妈,我在一个公司工作的10年,从第7年开始,我进入了肤浅的工作状态中,琐事巨多,毫无进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做了一些行动,比如,偶尔听个讲座,约个大卡聊聊啊,偶尔看个工具书啊,假装我在改变,我在告别肤浅,但是,这些微小的投入,随意的时间,拖延了3年,并没有使我进入专注深入的工作状态。直到今年5月31日,告别肤浅和拖延,我做出了以下事情:首先:我离职了,我想变成深谷里的幽兰,我得先从我的盆里走出来。其次:我花了“巨款”,去认证了一门专业技能。 最后:我投入了可观的时间,考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在考试准备的2个月,我每天晚上和所有周末,都在我家附近的糖纸甜品店准备考试,每次花费一个流连忘返36元,巨款啊。现在,我每天都觉得丰满而充实,我已经在成为专家的路上了。这就是我的大手笔。 光是说给大家听,我就激动万分了。
你们有过我这样的经历么?在职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者接到了某个重要的项目和任务,你想要深度而专注的工作,你的确努力了一小下下,然而你在起跑线上蘑菇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或者起跑了,然后变成刘翔了。请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些心塞的经历中,是什么原因,是你最终没有进入深度工作状态呢?给大家两分钟,小组内部分享一下你的思考和答案。
现在,我任性的给你们重新来过的机会,你又重新站在了你刚才所在的那个深度工作的起跑线上,你如何使用大手笔策略,给自己装上马达,全速前进呢? 请大家先思考一分钟,把关键词写下来,再和组内的小伙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