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杨硕。简单的用三个标签介绍下自己,我第一个标签是爱旅行,希望可以在5年内去够20个国家;第二个标签是爱运动,新晋的羽毛球爱好者;第三个标签是一个新手拆书家。今天这个片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作者希鲁姆史密斯是时间管理和个人管理领域的大师,这本书在全球拥有11个版本,是一本公认的、重量级的时间管理著作。今天所选的片段来自于这本书改变行为的部分,作者把行为和信念联系在一起,不仅让我们了解沟通不畅、说服力欠缺的背后因素,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们怎样帮助别人改变基本信念?你是否了解跟你亲密的人——家人、朋友、同事——在他们的信念窗口上有错误的信念,而你没有察觉?换言之,你可以在行动中看到毁灭的行为,你可以预测将来的结果,但他人完全不知。生活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激励他人去改变。原因是没有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我们可以说服、请求、建议,甚至要求,但如果他们不想改变行为,就不会有改变出现。改变的愿望必须发自内心。你怎样帮助创造那个愿望?让我给你介绍一个概念叫做“我”留言。我留言有四个明显的步骤:
一,告诉他人,我有一个问题
二,从你的角度描述问题
三,告诉他人你的感受
四,让现实的情形帮助产生改变
前三部非常简单,应该创造让他人没有威胁感的氛围。第四步需要提出两个有力的问题:1,在知道彼此感受的前提下,如果你继续这种行为,这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好还是更糟?2,你想让我们的关系更好还是更糟?这两个问题适用于任何情景,将会得到诚实直率的回答和交流。
让我们举个例子。假设你的名字是金,假设你为我工作,而且你最近十天连续迟到。我是你的老板。我很关心,我将给你一个“我”留言。我可能会这样说:“金,我一个问题,我注意到(第二步)你地已经连续十天上班迟到,我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的迟到非常不满。金,如果你继续这样每天迟到,知道我的感受,会使我们的关系更好还是更糟呢?”
“金,你想让我们的关系更好还是更糟?”十有八九的人会回答更好。现在,如果你不在乎我们的关系,如果你想争论,你会说什么?更糟会发生什么?你会丢掉你的工作,满足了你什么需求?几乎没有。
通常你会说,“我想让关系更好。”我会说:如果想关系得到改善,你需要怎么做?你必须改变你的信念窗口的信念:迟到无关紧要。用新的信念来代替旧的,迟到会让我和老板的关系紧张,长期而言不会满足我的需求。
在正式进入拆页内容之前,我们先来澄清一个概念。什么叫信念窗口?
信念窗口是对一件事所抱有的念头,最终将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子中金的信念窗口是“迟到无关紧要”,从而落实到行为上就是上班的时候经常迟到,并且不当一回事。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有时候你明明在对方行为中发现了错误,也预期他这样做结果不乐观,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呢,根本无法说服对方,对方也不会做出实质的改变。那种感觉是很无力的。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你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也许问题并不在于沟通方式本身,而是你和对方对这件事抱有的信念窗口根本就是不同的。相比金而言,他老板的信念窗口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准时上班”,两者截然不同。而当一个人的信念窗口被质疑、被否定的时候,很容易激起防御心理,难以沟通下去。
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说服力,达到我们的沟通目的呢?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法,叫“我”留言。
首先,先要告诉对方,我有一个问题。
其次,要从自己的角度描述问题。简要的说明问题就好,不要做主观的推测。
再其次,告诉对方我的感受。是感受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例子中“我对你的迟到非常不满”,“不满”就是感受,而“我觉得你迟到是很没有责任心的行为”则是主观的判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现实的情形帮助产生改变。拆页中其实是向对方提两个小问题:1是在知道彼此感受的前提下,对方按照原来的做事方法继续下去,会让彼此的关系更好还是更糟?也就是明确对方是否看重彼此间的关系。2是问对方:你想关系更好还是更糟?你的行为符合你的目标吗?如果对方想达成目标,就要做出与之一致的行为。关于这个问题呢,一般都会回答“更好”,这个问题也会促使对方的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更好”。就像例子中所说的,如果金想和老板的关系更好,显然他应该改掉“迟到无关紧要”的信念窗口,每天按时到岗。如果你想要在沟通中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你实际的行为却与之相悖,长期来看不会满足你的任何需求的。
我们中国人不习惯这么直白的沟通,把关系利弊放在嘴上。问“这会让我们关系更好还是更糟”可能有的人听起来多少有点威胁感。如果你觉得拆页中的问法过于直白,你可以选择让对方觉得更舒服的方式,比如“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
说一个不久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发起了一个项目,找了一些不同领域的小伙伴加入。每个人分了跟自己相关的一部分活,然后一周聚在一起讨论一下提提修改意见。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每个人都完成的差不多了,我那个朋友负责的比较重要的部分,还没什么进展,但是他也不着急,注意力还是放在提意见上,不管说到谁负责的部分他都要参与。眼看时间不多了,我终于忍不了了,准备跟他谈谈。(请两个学习者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请现场学习者体会两种方式的不同)
例子一:
我:你老关注这些细枝末节有必要吗?你自己负责的那块还有很多重要的环节都没有做完,都快到截止日期了
朋友:我只是想多点选择,试试哪样更好。再说还有时间呢。
我:你看大方向就好,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你现在事无巨细都要管是打工的思路,不是项目发起人。
朋友:我也不明白,我就简单的提几点,怎么就不行了。
我:不是不行,是来不及。
朋友:没时间就不办了不就完了么。
(在这个例子中,我在我朋友身上发现的问题是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时间概念,这样对项目完成是很不利的。但是我这种表达方式激起了对方的防御心理,最后不欢而散。通过对这个拆页的学习,下次项目沟通的时候,我会用“我留言”的方法)
例子二:
我:我有一个问题,咱们能简单聊两句吗?
朋友:好啊,没问题。
我:我觉得你在这个项目上要求的过细,具体内容被限制的很死,把时间拖的太长。而且有一些关键的环节迟迟也没完成,我这段时间一直觉得心里没底,很着急,有种焦虑感。我们也认识很多年了,我不想因为这件事把关系弄得很僵,你觉得呢?
朋友:我当然很在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说如果因为这个项目让大家朋友没得做,那我宁可不做这个项目。
我:既然大家都希望更好,我们下一步是不是可以讨论一下,怎样才能更好的分工和协作,把项目完成的更好呢?
朋友:你说的有道理,我回去想一想。
(在这个回应里,我先是提出我有一个问题。这是步骤一。接着描述问题,也就是他把时间拖太长,这是步骤二,而我的感受“焦虑”是步骤三。然后婉转的了对方是否在乎我们之间的关系,对方回应“当然”是很确定的,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更好的协作”,这2步是步骤四。通过这个形式的沟通,没有引起对方的防御心理,他还表示听进去了。)
A1我们看完了一好一坏两个例子,你在以往的工作或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你已经预料到对方的行为会引发不好的结果,但是无法劝说别人改变,甚至无法将沟通顺利进行下去。请在小组内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注意一定要回忆自己具体的某次沟通实况,而不是简单的想一下然后说“我也曾经有过这种经历”。
学习者分享:欠费姐
我跟孩子的爷爷经常会因为孩子的问题拌嘴,今天就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情。今天早上才五点多钟,我一起来,孩子的爷爷就开始说话了,他说:“昨天晚上孩子挺好的……”声音特别大,我就觉得挺火的。我就怕他吵醒孩子,就说:“早上别这么大声说话,这么早说什么啊。”孩子爷爷听了当然很不高兴,就说:“怎么了,又不跟你说。”然后就吵起来了。现在想想也觉得挺不好的,这类争吵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
A2 试想一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跟你交往频繁、关系紧密的人里,有没有你需要与之沟通,并在其中用到说服力的情况,你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下与之沟通?如果用到今天的方法,你将如何表达?请根据拆页中的四个步骤,联系自身具体的情况,把答案写在便签上。
学习者分享:欠费姐
之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在关于孩子问题上跟老人有不同意见的时候,我会用拆页中方法跟孩子爷爷沟通。我不会立刻去反驳他,等他说完了。我会说,爷爷,我有一个问题,想跟你沟通一下。(步骤一)我觉得如果早上那么早说话的话,会影响孩子的睡眠,孩子那么小,会把孩子吵醒了。(步骤二)孩子睡不好我就会觉得有点担心、着急。(步骤三)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更好的睡觉,我不希望因为这个问题总是跟您吵,我也不想把咱们的关系搞得很僵,您觉得呢?咱们是不是能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的睡觉?比如早上7点钟以后才开始说话?(步骤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