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国庆特别版,三大主题带你玩转关系力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感觉好、做得好——鼓励,让我们以正确的姿势成长 学习目标: 改变“惩罚可以帮助别人做得好”的观念,学会有效“鼓励”三步走

开场: 我是熊妈侯蕾,我愿意探索不同的育儿方法,不是为了“搞定孩子”,让自己成为更好的妈妈。

【学习者场景法介绍】
【场景】如果你是家长,一定经历过熊孩子带来的“挑战”。比如在超市里,娃看上了一件价格不菲的玩具。你觉得明明家里类似的东西有很多了,可他就是要,不买就不走!
【提问】这时候大家通常会怎么做?最常见的是讲道理,或是指责抱怨恐吓……有些人会用“冷处理”,还有家长会直接动用武力的,要么强行抱走,或者就上手打了。我听过有人总结说:要让孩子听话,就一定要让他有个怕的人!大家赞同这种观点吗?
【影响】这种“让孩子怕”的做法我相信很多人用过,,也会觉得很有用。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开始你吓唬吓唬就有用,但几次以后就不行了,得上手,打得轻了还不行!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他是真的是心悦诚服的认为“这个惩罚对我太有帮助了”,还是内心愤愤不平,抵触和反抗呢?深究惩罚带给孩子的影响,甚至是对我们的亲子关系造成的伤害,恐怕不是我们想要的。
【解决】今天的两个拆页带给我们一种新的思路:想要让孩子做的更好,我们需要首先让她们感觉好,并且教给我们一种具体的帮助孩子感觉好、做的好的方法。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片段:感觉好,做得好.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参与者能够转变“若要孩子做的好,就必须首先让他感觉糟糕”的观念,并能够使用具体方法帮助孩子“感觉好、做得好”;能够区分鼓励和表扬的不同,运用鼓励的三个步骤对他人进行鼓励。


【自测题】

1、我爸妈认为,孩子做的不对就应该受到惩罚。

2、小时候被惩罚时,我会觉得特别委屈和不公平。

3、现在我理解和认同:父母当初的惩罚对我是有帮助的。

4、(如果)我有了孩子,他做的不对的时候我也会惩罚ta

5、我认同在家里应该有人扮白脸,让孩子怕ta

6、当看到孩子不听话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提高嗓门、板起脸。

每题的得分从1-5,1代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评分,最后算出总分。

 

说明:这个自测题是为了帮助大家觉察自己平时的真实状态。得分在18分以上,说明面对孩子带来的挑战,你倾向于用“惩罚”来解决,属于虎妈虎爸的类型——今天的这个片段会给你一个很震撼的启示;如果得分在10-18分,你的成长环境应该还算愉快,属于好孩子、好学生的类型——这个片段能帮助你更积极正向的思考;有没有得分在10分以内的伙伴?太赞了,说明你的成长环境民主宽松,面对孩子你也会比较平和,自带了“和善而坚定”的潜质——但是,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又怎么才能主动做到“帮助孩子感觉好”呢?


【拆页一学习目标】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第一个片段,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看到另外一种可能: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才会做的更好。而且我们还可以主动的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们感觉好。


我知道生活中很多人是认为惩罚有用的,而且很多人是打心眼里相信,惩罚是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是应该的。可是这个拆页却说:惩罚不可能形成积极的人格。你看,我们惩罚孩子,本意是希望孩子做的更好,但是“惩罚”这个手段,分明是让孩子感觉糟糕啊!一个人在感觉特别糟糕的时候,真的能做的更好吗?

举个我家的例子:星期一晚上睡觉前,孩子要求多讲一本故事。我说我很累,今天不想讲了,咱们赶紧睡觉。一会儿孩子睡着了,我还拿着手机在打卡。我老公看见我还拿着手机,就说我:你不是说你累了吗?累了不睡觉还在这玩手机?他当时语气有些不悦,我马上就不爽,有点赌气,不仅继续刷手机,还瞪了他一眼不搭理他。

 

【互动提问】

1、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有人想激励我们做得好,但用的方法让人很难受的?

2、如果对方为了让你做得好而这样做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你是怎么反应的?

 

这些反应与想让我们做的更好的那个人的初心,不大一致。

 

再来回想一下咱小时候,也曾经被惩罚过。搞不好你一边挨打还一边听到过这样的“表白”: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好?

嗯,你看你爸妈都这么说了,你是不是也在痛心疾首:“哎呀这个惩罚真是太及时了,对我太有帮助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你相信爸妈罚我们罚的那么狠,真的是对我们寄予了殷切希望,想让我们做的更好吗?

 

简尼尔森说: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样一个荒谬的观念:若要让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可我们……好像都没有认真想过。

 

在拆页中,作者的主张很鲜明: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好。他还提出了“让孩子感觉好的最佳方式”——无条件的爱。

 

听起来特别美好,特别温暖,对吧?现在问题来了,爱我们都会,可这个无条件的爱……到底是个什么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

接下来,请大家考虑三个问题:

你见到过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例子吗?2、“无条件的爱”具备哪些特点?

请大家分小组,分享自己的案例,并总结三条出你们认为的“无条件的爱”具备的特点,写在便签上,5分钟以后派一个代表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板书记录)

看到了这些特点,我们就要考虑下一个问题:当孩子(或者别人)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有哪些可行的方法,能够让ta感受到无条件的爱,让ta感觉好、进而做的好?

请大家回到小组内一起头脑风暴,出的方法记录在纸上,5分钟每组派代表来分享你们的成果。

 

现场板书记录:

小组

无条件的爱特征

可操作的方法

小组一

持久

同理心

不失去希望

询问需求

认同感受

找到安全地点(人、事、环境)

关注行为的细节,为他建立档案

小组二

允许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我们希望的样子

给予鼓励

接纳他的错误

通过一些句式应用鼓励

我发现……(事实)

感谢你……

跟他沟通的时候保持目光平视

说出他的感受、体验他的角色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3-3片段二.jpg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逻辑过度】刚才我们总结出了一份“用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好”的方法清单——有很多方式可以做到这一点,正面管教中也有很多相应的工具。接下来的这个片段中,我们就要“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具体”,来看一种非常具体的帮助孩子“感觉好、做的好”的方法——这就是“鼓励”。

【拆页二学习目标】通过下面这个拆页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正面管教所说的“鼓励”和平时咱们“夸孩子”有什么异同;在孩子(或者别人)做的不太好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和套路能够有效的“鼓励”到他,帮助他感觉好起来,并且做得更好。


如果说前一个拆页是从理论上扭转了传统的“用惩罚让孩子做得好”的教育观念,那么这个拆页就是给到了一个“让孩子感觉好,然后做的好”的具体示范。

 

【互动提问】

1、在拆页的案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总共做了几个动作?

(让科丽指出她喜欢的;指出自己喜欢的;“指出”问题;问“怎么回事儿”“自己改还是需要帮助”)

2、老师有没有指出做得不好的地方?和我们平时指出错误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先指出好的地方,引发自我评价)

3、作者建议要“以优点而不是以缺点为基础”,是基于怎样的观点?(当你指出哪些做得好时,孩子们往往会希望继续做好,或者做得更好)——是的,正面管教的理念全都是基于“当孩子感觉好时,他会做得更好”这个前提的。

 

在拆页的最后一句作者说:鼓励是激发孩子上进的最好方式。事实上,鼓励也是正面管教最重要的一种“让孩子感觉好”的方法。

 

【对比概念】

平时说到鼓励,很多人都会想起“赏识教育”:不就是夸孩子么?我平时也经常夸孩子呀!我常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干得好!”这种话我们说得多,听得也多。孩子会走路了,你真棒!孩子会数数了,你真棒!孩子考了满分,你真棒!连孩子吃完饭了都会有人说你真棒!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这么说,是真心赞赏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表达们的喜悦和欣赏。但是你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儿:孩子画完一幅画,专门拿过来给你秀:妈妈,我棒不棒?或者做完什么事儿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你,等着你夸他;还有一些孩子会问:妈妈,老师为什么表扬他不表扬我?

 

这时候你是不是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好像……这个夸好像有点问题啊。

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活动来现场体验一下:

 

孙菲和Amy两位志愿者参与现场体验活动,孙菲听表扬的字条,Amy听鼓励的字条

表扬字条内容(白色):

表扬白.jpg

 

鼓励字条内容(粉红色):鼓励红.jpg

与志愿者互动:

1、刚才听到妈妈这样说,你的感受、想法、决定是什么?

孙菲:都是好话,听起来挺好的

Amy:我感到自己很有能力

2、如果现在有一件事儿,有点难,可能会失败哦,你愿意去尝试吗?

孙菲:可以的

Amy:我一定会去的,完全没问题,就算失败也没关系

3、如果有机会,让你和对方交换受到的待遇,你愿意吗?

孙菲:我愿意

Amy:我不愿意

 

与现场伙伴互动:

1、哪种感觉比较好?

粉色的字条

2、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哪种?

白色的字条

3、哪种方式是鼓励呢?

粉色的

 

是的,平时我们用的更多的,其实不是鼓励,而是“表扬”。表扬我们都很熟了,来看看“鼓励”这个词:英文叫做encouragecourage是勇气,en这个前缀是使动用法,就是“让人有勇气”。怎么才能有勇气呢?别人直接给你行吗?显然不行,勇气一定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那怎样的方式能让人“内心生出勇气”呢?

白色这种说法(表扬)有个特别鲜明的特点:就是会有很多评价词,比如棒啊,好啊,听话啊……这都是谁说的呀?是谁在评价?在乎的是谁的感受和想法?——对孩子来说,这个评价来自外在:你说我行我就行?那下次你说我不行了呢?

而红色的这些(鼓励)呢?你付出了努力,所以应得。你感觉如何?我相信你的判断……关注的是谁?在乎谁的想法?如果说有评价,这些评价是谁来做的?都是孩子自己。既然是自己,就不会依赖于外在的变化,就算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我依然是有勇气的。

因此可见,鼓励和表扬重要的区别就是:“我这件事儿做的怎么样”“我这个人怎么样”是由谁来评价的,也就是说,评价体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预防疑义】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听起来鼓励是很好,但难道不可以表扬孩子吗?内在评价很重要,那外在评价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啊!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把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对立起来。但他们之间必须有一个先后和主次:当一个人的内在非常坚定,他相信“我是好的,有价值的”,这时候外在评价好,那叫内外一致,即使外在评价不好,也不会影响他的情绪,这叫内心强大;但如果内在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很脆弱,人就会依赖于外在评价,别人说他好,他就信心爆棚;别人不说他好甚至说他不好,他就灰心丧气——这是自信吗?好像叫“他信”更合适吧?

 

【适用边界】

鼓励和表扬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差别,就是他们的使用范围:

1、使用的时机: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会表扬别人呢?当别人做的好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考了59分,你能表扬他吗?这时候怎么表扬听起来都像是讽刺,是吧?同样的场景,孩子得了59分,我们可以鼓励他吗?当然可以!我注意到你第一部分的口算全做对了,这几道题目都写出了前面两步……我们学过了,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找到值得关注的积极层面。那我还想问,当一个孩子做的不太好的,他需要不需要被鼓励?当然需要,太需要了——只有鼓起勇气才能从错误中走出来。

 

2、使用的对象:你听过孩子表扬妈妈吗?“妈妈你的衣服洗的很好!”是不是有些奇怪?因为表扬一般是地位较高的人对地位较低的人做出的评价,所以通常都是大人表扬小孩,上级表扬下属;而鼓励呢?因为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所以鼓励对所有人都适用——不仅可以鼓励孩子,还可以鼓励老公、鼓励同事、鼓励上司……可以说人人都需要被鼓励,人人都可以被鼓励。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鼓励,一个很好的衡量方法是:想想这句话,你会不会拿来对你的邻居说。

 

【清晰明确的how

这么看来,要做到鼓励还真不仅仅是说句话那么简单。我们有必要借鉴塔图老师的做法,分步骤来仔细琢磨琢磨:

1、找出这件事中做的好的地方(可以先请孩子来找,然后我们也可以说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这一步注意,我们要突出事实、最好具体到细节。比如说:这次小测验你几道大题都做对了,而且这个题目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哦,真的是“指出”,而不带评价,也不提供建议。建议使用句式:我注意到……。比如,我注意到20道口算题错了15道。

3、用问句引发对方的“自我评价”。比如,你有什么感觉?你打算怎么改进?为了实现目标,你需要怎么做?


微信图片_20170928145348.jpg

 

伙伴(李丹麦)提问:我是高中老师,感觉我带的学生们套路比我们成年人还多,用这套方法对待他们合适吗?

 

【回应与反馈】你的意思是问,鼓励的这三个步骤是否适合高中的学生,是吗?刚才我们提到鼓励的双方是平等的,人人都需要被鼓励,成年人也一样适用。那高中生是否适用呢?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编剧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别人做的不好,我们需要给他一些反馈的情况。现在请大家当一回编剧,如果下次你又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孩子,也可能是你的下级、朋友、亲人,遇到了一些处理不顺利或者做得不太好的事情,你将会如何运用鼓励让他感觉好起来?设计一下你们之间可能发生怎样的对话,记得用上咱们的鼓励三部曲:先说做的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用问句引发自我评价。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孙菲:我是做家装的,经常遇到设计师出去跟客户,最后合同没签。我需要跟他们了解情况。我下次可以这样跟他沟通:

我:你觉得客户认为哪些方面会吸引到他?(先让对方找出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设计师:我觉得我这几个地方设计得很特别,客户也是很喜欢的。

我:我觉得你前期的准备还是比较充足的,方案我们看过也是比较出彩的。(表达自己看到的做的好的地方)你觉得客户的纠结点在哪里呢?(让对方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设计师:有可能是价格,这样的设计实现成本会比较高;有可能是这个风格比较新潮,他们内部意见也不统一。

我:那我们还有哪些可以做?是需要其他的跟进还是什么?(用问句引发自我评价、找到改进空间)

设计师:我会再和主要对接的负责人沟通一下,问问他们内部对这个设计的意见是怎样的……


【A2布置作业】

无论是来参加活动还是学习正面管教,我们的目的都是要让大家会用、能用、拆为己用所以给大家布置个任务。

即使你今天听明白了鼓励的好处也知道了改怎么做,回去后不久也许就忘记了,又回到老样子,要么开口就先指责缺点,要么直接上表扬了。一个帮助我们持续尝试新方法的办法就是复盘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留意一下,当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或者工作伙伴做的不是特别好、有不足的时候,自己是怎么跟TA表达和反馈的?请你们遇到的情境和对话记录下来,然后试着用这三个步骤:1先说做的好的地方、2指出不足之处、3用问句引发自我评价,去鼓励对方

把任务写到便签上,回去后贴到显眼的地方,复盘完成后再撕下来。然后大家一周后将自己复盘的内容pao到群里,互相参考探讨。


【一周后伙伴的反馈】

Alex:我和朋友参加老师学生聚会活动,朋友是活动的临时主持人(以前的主持临时有事),整个活动是朋友聚会以轻松活泼的氛围为主,事后我给他建议,应用了这个方法 1挑出优点,2注意 某些不太好的事实,3 引起自我评价 。我对他说:你一开始说到以前的金牌主持不在,所以今天晚上就由我这个杂牌主持来担任,大家一下子都笑了,这个自嘲一下子拉近了观众的距离,非常有亲和力,我注意到,最后一个环节你将私人礼物在台上送给老师,你是临时决定的吗,你的感受怎么样。之后我的朋友意识到了将私人礼物当着所有人的面送给老师会稍有不妥。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好,也都希望孩子做的好。如今的你也许已经可以理解父母当初惩罚自己的用良苦用心,笑着说“我现在不是也挺好的吗”,但……当我们成为父母,有机会接触到一种不同于惩罚的教养思路,愿意给予无条件的爱、尝试鼓励,我们的孩子,就有了比“挺好”更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