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遇见未知的自己》 所属活动: 兰州筹备分舵 第8次运营团队拆书训练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被负面情绪套牢~情绪的障碍 学习目标: 学习者学会如何通过情绪认同和支持来接纳他人

开场: 大家好!我是一级拆书家杨倩,今天要完成二级F2-4项目,如果顺利的话,我很快将成为二级拆书家。
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曾当过台视新闻主播,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又到美国深造,担任某知名公司营销经理,却以忧郁症收场。最终,张德芬搬到北京郊区做了四年的家庭主妇。2002年起,她决定全力追求内在心灵的世界。2007年,张德芬根据这几年的心灵感悟创作了自己第一本心灵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都会白领阶级的女性通过同老人以及其他配角(老人的学生)间的对话,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进而发现大多数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甚至是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操控身心,同时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从而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
《遇见未知的自己》借助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以小说为题材,用故事这种很浅显的方式,融会贯通了理论与实际,通过心灵修行的观念阐述如何与真我--爱、喜悦及和平重新连结,把怎样开始往内看,自己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做了一个很好的整理[3] ,阐述了在错综复杂的各种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什么负面情绪最困扰你”若菱想想,“愤怒、悲伤、焦虑、恐惧…
这些情绪都是一种能量,尤其对孩子来说,所求不得的愤怒,失望落空的悲伤,都只是一种自然生命能量的流动而已,它会来,就一定会走。
“坏就坏在父母对这些孩子身上自然能量的态度。接着他用手指在若菱的前额轻轻地点了一下。若菱这时候仿佛又进入了催眠状态,回到4岁那一年,妈妈答应周末要来外婆家接她出去玩,她从一早就守在窗外等候,等到天黑了,妈妈都没有出现。小小的若菱站在窗外,一直哭一直哭。起初姥姥好言相劝:“别哭啦,妈妈可能有事不能来了,下次她一定会来的。这样好了,外婆带你去买糖吃。买糖吃。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嘛,不要再哭了,傻孩子’没什么好哭的哭够了吧!若菱却愈哭愈不能停止,最后外婆失去了耐性,狠狠地抽了她两棍子,才吓得若菱停止哭泣。“你的感觉如何”?老人的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国度传来。“我好伤心!我、我……我被抛弃了!”若菱找了很久才找到这个字来描述这个经验“还有被欺骗了!呜,…若菱伤心不已,一直在哭泣。
老人等待若菱的悲伤逐渐平息,又用手指点了一下她的额头。这时若菱又回到小时候另外—个场景,在妈吗妈住的地方好不容易妈妈接她来她去住—天,却逼她早早上床。妈妈好和男朋友在客厅看电视。若菱不习惯一个人睡觉,妈妈又不许她开灯,“哪有小孩睡觉要开着灯的!”妈妈—把就关了灯,留下若菱—个人睡在黑漆漆的屋子里。若菱吓得全身发抖,战战兢兢地,打开房门,再次请求母亲:“妈,我好害怕!”怕什么?'妈妈大吼,“都8岁了还怕—个人睡觉?你是怎么被养大的?—点胆子都没有,亏你还是我女儿。小小的若菱在黑暗中哭泣,把恐惧深深地压在心底。
若菱不敢想象自己身上到底堆积了多少这样痛苦的能量,毕竟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人给她情绪上的支持和理解。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不是想要帮助她立刻消除。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被接受。老人看着若菱的心路历程,理解地说,所以将来你做母亲以后,要记得,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若菱不解地抬头:“那不是会宠坏小孩吗?”“不会啦,情绪的支持和认可,只是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支持。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负面情绪的话,长大后他就学会了用代替品来逃避情绪,什么抽烟啦吸毒啦,还有那些工作狂的啦,很可怕的呢!如果你去压抑情绪的话那就更不好了呀!”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请大家用三分钟阅读片段。通过阅读大家都了解到,情绪的支持和认同。只要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否定,但是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情绪就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大人不要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样我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走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书中的案例大家都看到了。像这种案例,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朋友的儿子今年十岁了,由于当时很忙,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全托到学校。一周接一次。每次孩子回到家,都不自己睡觉。起初,朋友也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孩子都大了,还是不自己睡觉,偶尔自己去睡,还要把自己卧室的门反锁。朋友这才意识到。孩子怕一个人独处,一个人睡觉。都是幼儿园时,一个人睡觉没有安全感,害怕、恐惧。在他的内心留下了阴影。书中把这些负面能量叫一个名称,痛苦之身。它有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它就会制造事端。从而发生一些过激行为。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怎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情绪的支持和认同只是去接纳孩子的情绪。不去阻止或是否认。但是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情景案例:儿子和妈妈之间的一个实战演练。儿子玩了好长时间的手机,妈妈现在要去阻止儿子玩手机。
妈妈反面做法:否定儿子玩手机,没有任何意义,不听话,就用打压和暴力的语气,甚至恐吓方式阻止了儿子玩手机。
妈妈正面做法:支持认同,接纳孩子的意见,从而让儿子自己决定放弃玩手机。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老人告诉我,你有一个很棒的故事!”若菱“哪有什么故事,不就是生活呗!我以前嫁的老公很不好,天天喝酒,喝了酒就打人,我和小孩—起打。老板娘说起过去,好像在讲另外一个人“我那个时候也不会,没有谋生能力,想带着孩子走,又怕养不好。所以就想带着孩子去自杀。若菱听得心惊胆战,但是老板娘仍然若无其事地继续:“后来碰到了老人,他特神,他问我’是不是有个酗酒而且会打人的爸爸,还真的呢,我父亲就是像我老公一样,我从小最怕听到他喝醉酒,拖着脚步回家的声音,连我们家的狗都会躲起来。”老人帮助我看见,我是有一点糊涂地把亲密关系的 模式都想成必须和我爸爸的那种模式一样的。以为我生命中的男人和我的关系就是那个样子,所以我才会无意识接受和我爸爸一样的老公。....若菱竖直了身体,准备洗耳恭听首先哦,老人要我写下来一段话每天要念: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然感受它,放下对它的需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通过三分钟的阅读,大家对片段都有了认知。从而知道了,情绪低谷时,我们可以通过修行,打坐,念经或是祷告,唱诗歌。也可以去练瑜伽,上什么工作坊,心理课程等等。但对于没有条件的,可以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写出来,天天念天天写。这样做就是释放出那种熟悉又痛苦的情绪。然后再告诉自己欢迎它,接纳它。最后还要宽恕它。因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功课做的。书中的案列大家可以参考。当自己处于情绪低谷时,就将所遇到的问题写出来,天天读,天天念,知道完全彻底的释放。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现场大家都仿照书中案例,就自己曾经最低谷的事情写出来,并多读了几遍,发现每多一次,内心感受是不一样的。
举例:老公很不好,天天喝酒,喝完酒打人,把我和孩子一起揍。我将这种痛苦写出来,每天念这句话:我看见我在寻找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接收了这个事实,从而解脱了思想。做出决定,要离婚,要自己带孩子。
“我现在自己赚钱养孩子,日子过得很快乐很充实,都是我前夫帮的忙啊!我怎么还会恨他呢?“。
片段三
R 原文片段
我对志明感到愤怒,因为他很自我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好!”老师要她停下来,然后问:“这是真的吗?”“什……什么了”若菱不解。“志明很自我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老师重复若菱的话。“嗯,是真的。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很少关怀我"若菱回答
志明很自我中心,这是真的吗?他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吗?他的每个朋友,周围的亲人都觉得他是这个样吗?”“嗯……”若菱没有把握了,不敢接腔。“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你”老师又念道,“这是真的吗?,有偶尔关心一下啦,但是…
“真正的”老师加重语气,“这是真的吗?”若菱说“嗯”,大部分的时间是真的:大家都笑了,若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老师又问:“你这样想的时侯,你是怎么样的人?”“嗯“若菱听不懂。”当你保持这样的想法,志明很自我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的时候,你看到他,或是想到他的坏,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嗯”,不太舒服 若菱保守地描述。“是喜悦和平还是紧张压力了”老师追问。“紧张压力!”若菱不假思索地答道。你再想想,今天如果你没有这样的想法中,你看到志明,或是和他相处的时候,你会觉得好多了,比较平静。”若菱想象了 —下,然后老实好,我不是要求你要放掉这个思想,不再背负,我知道。”若菱说。 “好”,“我现在请你把这个句子反转记过来,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嗯?”若菱不确定要怎么改。老师帮她起头:“志明不是自我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若菱机械式地念出来。“好,我现在请你闭上眼睛,在心里默念这句话,看看它的真实性和原来那句话比较起来如何?,
......若菱闭目沉思,其实是在逃避困窘。她心里有点心虚,她知道她对志明的关心也 是从她自己的观点而发的,很可能志明对她也会有同样的抱怨:二个回家功课真是个陷阱!”若菱觉得上当了,不得不佩服它设计之巧妙!原来我们对别人的指控,真的是有三根指头是对着自己的!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家通过对片段的阅读,从而了解我们要检视自己的想法,就是将你检视的事实写出来,然后改为否定句,再转换角色,从而确定当初我们的想法是不是真的。举列:我对老公感到愤怒,因为他很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
改为否定句 : 老公不是自我为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我。
从而可以看出来,所有的不开心的想法都是我们自找的,肯定和否定的真实性是一样的。转换角色后,我们自己也做的不好。所以说,外面没有别人—转念作业。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一位小伙伴转换角色,把“我很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老公。”改为否定句。
简单:我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不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老公。
以后生活中不要指控他人,尤其是夫妻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