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是拆书家侯蕾,全职妈妈,同时也是一个正面管教讲师。我喜欢正面管教的原因,因为它传递给我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相应的具体方法,保证我更好的把这种积极乐观落实到生活中去。
【学习者场景法介绍】
【场景】设想一下,有一天你下班回到家,孩子跑来迎接你说:妈妈我们小测验了,我考了98分!并把考卷递到你面前。这是你会怎么说?
【提问】有人会说:看看到底那两分丢在哪儿了?是不是又粗心了?按说孩子考得挺好,肯定赞赏一下也是应当的吧?可你心里是不是会想:我指出他的错误和不足,才能让他下次做得更好啊。万一孩子被表扬,骄傲了,不是要退步的嘛。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哎呀宝贝你真棒!得了这么高的分,真聪明!但看着孩子愉快甚至是得意的笑脸,心里是不是也有点小担心?
【影响】当然了,无论你是提醒孩子看到问题和不足,是夸奖他表扬他,都是为了让他以后做的更好。可这种时候到底怎么才能有效的帮助到他呢?
【解决】正面管教告诉我们,我们的关注就像一种养料,你看到积极方面,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如果你看到的是消极方面,消极方面也会扩大。
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
正如下图所表明的那样,你的孩子或学生可能85%是优点,15%是缺点。可是,大多数大人关注的是什么呢?
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就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你所看到的全部。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要从给每个孩子的行为中寻找优点。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当你看到这一点时,要帮助孩子并将其不良行为转向有贡献的方面就不那么困难了。在“附录2”中描述的同伴辅导员计划就基于这一概念。老师们推荐那些把领导能力用于扰乱课堂的孩子参加培训。这些学生经过培训之后成为同伴辅导员,并用他们的领导能力帮助其他学生。
一个幼儿园老师掌握了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方面的概念,多次加以运用。黛比不愿意在做完手工之后收拾起自己留下的乱糟糟的东西。老师就让她负责并交给她如何教其他孩子像她那样收拾起东西。肖恩总把其他孩子搭的积木打翻。老师就让他负责教给其他孩子在玩儿积木时如何合作,并在该收起积木时,帮助其他孩子。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参与者能够转变“关注不足才能帮助他人进步”的观念;能够区分鼓励和表扬的不同,运用鼓励的三个步骤对他人进行鼓励。
【自测题】
1、如果一件事得了90分,我会首先想到“怎么又差一点点啊,我总是做得不够好”,而不是“干得不错嘛,我要去庆祝一下”。
2、在工作和生活中,我特别容易发现别人哪里做的不够好。
3、指出别人的问题时,我会很坦率的直接说出我的意见,而不会先说说他哪里做的好。
4、孩子考试得了90分,我会说:你要是昨晚再多看一遍书肯定能考得更好。
5、如果有人向我提意见,我会直觉的抵触:你哪里做的还不如我呢。
6、当看到别人家孩子会书法/钢琴/绘画时,我会忍不住想:我家孩子这些好像都不行。
说明:这个自测题是为了帮助大家觉察自己平时的真实状态。得分在18分以上,说明你更习惯于关注事情的消极方面,今天的片段可能会给你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如果得分在10-18分,说明你思路居中,今天的学习可能会推你一把,让你更积极;有没有得分在10分以内的伙伴?7分?太厉害了,你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已经很积极了!但这种思维的背后有怎样的愿意和应用技巧呢?今天的片段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发”到“自觉”的去关注积极方面。
现在让我们用2分钟阅读一下拆页。
这个片段的内容包括了两方面:
1、你关注哪一方面,哪一方面就会扩大。
2、只要你愿意,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找到积极方面。
【互动提问】
问题1:你认同拆页中这个比例分配吗?认为你的孩子(或你的另一半,家人)身上缺点和优点的比例是多少?
没这么乐观——这是对老公的要求。
那对孩子呢?大家都默默点头,看来还是觉得孩子身上优点比较多。
问题2:你平时关注更多的、在你跟他的沟通和表达中,更多提到的,是优点,还是缺点?
是优点。
太好了,果然是非常关注积极方面的人。我们常常听一句话:好的地方我就不说了,下面我来说说问题……凭什么呀?凭什么好的就不说了?从时间分配上就非常不平衡,心理怎么能平衡呢?
我再举个例子,你对婆婆,平时表达中提到的是认同优点比较多,还是不认同的比较多?
问题3:想想看,当你在这样表达时,对方接收到的信息,是“你这样说对我太有帮助了”还是“在你眼里我什么都做不好”?
显然是后者。
那么,怎么才能找出这个“积极方面”呢?拆页中给了我们一个思路: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领导能力。想想看,每一个特质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比如一个孩子很固执,从正面看就是坚持有韧性;一个孩子胆小害羞,那他很可能做事谨慎,也就更安全;很多家长特别生气孩子“不听话”,但换个角度,说明孩子独立思考有自信啊!
【how】
所以,想要找到对方尤其是孩子身上的“积极方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那些让我们头疼的行为特征——
1、找出孩子的具体行为,比如:妈妈跟孩子说:“别玩ipad了,去看会书”,他回答:为什么你就能一直看手机?——注意,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这些是客观发生的事实。
2、留意那个让你皱眉头觉得不满的想法,比如“这孩子,怎么能跟大人顶嘴?”
3、假设这件事发生在别人家孩子的身上,有没有发现:人家说的有道理啊!不仅逻辑清晰表达有力,而且敢于对抗权威、提出异议!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啊!
这样,是不是比较容易找到对“同一个行为”的“褒义表达”呢?
【预防疑义】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不是在替他找借口吗?可是你看,孩子的行为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才对这个行为赋予了不同的解读。这本身没有对错之分,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一个让你生气,家庭氛围自然也会紧张,而另一种却让你放松、甚至高兴,家庭氛围自然也会愉快和融洽——这就是拆页中说到的:当你关注积极面时,对自己和他人都将是令人鼓舞的。
【编剧本】
现在请大家当一回编剧,回想一件你对家人不满意的那件事儿,如果让你重新设计沟通过程,请:
1、客观的描述发生的事实;
2、找到表达对这个行为的“褒义描述”。
如果是这样做的,事情会怎样发展呢?5分钟后,请小伙伴来分享一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花满蹊:我六岁的女儿最近迷上了历史,天天抱着ipad听历史故事,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我让她关她也不管,还说:我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你们不能干涉我,不能来管我。你不是皇帝,没有权力管我。
【回应与反馈】
嗯,这是你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用上我们今天的两个步骤,可以怎么跟女儿沟通呢?
我会这样跟她说:宝贝,刚才妈妈叫你来吃饭,你说你不饿,还想继续听历史故事。妈妈觉得你非常专注。这么小就这么痴迷于历史,说不定长大后会成为历史学家呢!
由此可以看出,当我们的关注点会不一样,处理方式也会很不同。
这一点大家都有感受吧?但我相信也会有伙伴有疑问:关注积极方面确实有好处,但对方做的不好的地方呢?难道真的不管了吗?如果我不说,他真的能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不好、需要改吗?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片段。
鼓励自我评价
三年级的科丽把写满了字母g的作业纸交给了她的塔图老师。塔图老师看着她的作业,并且让科丽指出自己喜欢的g。在科丽向她指出了几个之后,塔图老师说:“我也可以指出我喜欢的吗?”科丽愉快的点点头。老师指出了另外一个写得很漂亮的g。然后,塔图老师指着有一个两条小尾巴的g,问科丽是怎么回事儿。
科丽惊讶的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小嘴,“啊”了一声。塔图老师问科丽是否要自己改正,还是需要帮助。科丽说自己能做,然后回到座位上去修改了。
塔图老师没有只是指出错误。她先关注好的地方,然后让科丽自己去评价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问孩子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他们通常自己就能知道,而不需要我们告诉他们。这个例子包括了要以优点为基础而不能以缺点为基础的概念。当你指出哪些做得好时,孩子们往往会希望继续做好,或者做得更好。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学习并且改进学业和社会技能。然而,鼓励往往是激发一个孩子上进的最好方式。
如果说前一个拆页是“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积极方面”的“理论依据”,这个拆页就给到了我们具体的“操作示范”。
【互动提问】
1、在拆页的案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总共做了几个动作?
(让科丽指出她喜欢的;指出自己喜欢的;“指出”问题;问“怎么回事儿”“自己改还是需要帮助”)
2、老师有没有指出错误?和我们平时指出错误的方式有哪些不同?(先指出好的地方,引发自我评价)
3、作者建议要“以优点而不是以缺点为基础”,是基于怎样的观点?(当你指出哪些做得好时,孩子们往往会希望继续做好,或者做得更好)
作者在拆页的最后一句给出了结论:鼓励是激发孩子上进的最好方式。显然,作者认为塔图老师所做的就是“鼓励”。
平时说到鼓励,很多人都会想起“赏识教育”:不就是夸孩子么?我平时也经常夸孩子呀!我常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干得好!”这种话我们说得多,听得也多。孩子会走路了,你真棒!孩子会数数了,你真棒!孩子考了满分,你真棒!连孩子吃完饭了都会有人说你真棒!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这么说,是真心赞赏孩子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表达们的喜悦和欣赏。但是你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儿:孩子画完一幅画,专门拿过来给你秀:妈妈,我棒不棒?或者做完什么事儿就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你,等着你夸他;还有一些孩子会问:妈妈,老师为什么表扬他不表扬我?
这时候你是不是也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好像……这个夸好像有点问题啊。
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活动来现场体验一下:
体验活动:鼓励vs.表扬
问大家:哪种感觉比较好?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多的是哪种?如果同样面对一个很有挑战,可能会失败的事情,那种孩子更愿意去尝试?
学习者现场反馈
第一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夸你自己的感觉。是你的成功造就了他,重点在妈妈的身上。
第二种是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付出。
Anne伙伴反馈: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两种心态,一种叫故有心态,一直在盼望我很棒,我做的事情很好,说明我不用努力就可以;一种叫成长状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实际上在面对未知的困难时,有成长心态的孩子会认为,只要我努力就可以战胜这个困难;但故有心态的孩子就会觉得如果我去做了,又失败了,我就不能再继续保持“聪明的、棒的”角色。
【回应与反馈】
非常感谢Anne给我们的分享,其实她提到的正式鼓励和表扬带给孩子的不同效果。成长心态和故有心态,这种划分非常形象。故有心态的孩子得到的通常是表扬;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成长心态呢?其实是鼓励才能做得到的。
刚才我们有伙伴认为我需要白色的那个(表扬),也没有问题。每个人的感觉不同、有不同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对比概念】
其实鼓励和表扬都是有一些特征的。白色这种说法(表扬)有个特别鲜明的特点:就是会有很多评价词,比如棒啊,好啊,听话啊……这都是谁说的呀?是谁在评价?在乎的是谁的感受和想法?——对孩子来说,这个评价来自外在:你说我行我就行?那下次你说我不行了呢?
来看看“鼓励”这个词:英文叫做encourage,courage是勇气,en这个前缀是使动用法,就是“让人有勇气”。怎么才能有勇气呢?别人直接给你行吗?显然不行,勇气一定是从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那怎样的方式能让人“内心生出勇气”呢?
红色的这些字条:你付出了努力,所以应得。你感觉如何?我相信你的判断……关注的是谁?在乎谁的想法?如果说有评价,这些评价是谁来做的?都是孩子自己。既然是自己,就不会依赖于外在的变化,就算没有一个人支持我,我依然是有勇气的。
因此可见,鼓励和表扬重要的区别就是:“我这件事儿做的怎么样”“我这个人怎么样”是由谁来评价的,也就是说,评价体系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预防疑义】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听起来鼓励是很好,但难道不可以表扬孩子吗?内在评价很重要,那外在评价也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啊!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把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对立起来。但他们之间必须有一个先后和主次:当一个人的内在非常坚定,他相信“我是好的,有价值的”,这时候外在评价好,那叫内外一致,即使外在评价不好,也不会影响他的情绪,这叫内心强大;但如果内在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很脆弱,人就会依赖于外在评价,别人说他好,他就信心爆棚;别人不说他好甚至说他不好,他就灰心丧气——这是自信吗?好像叫“他信”更合适吧?
【适用边界】
鼓励和表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就是他们的使用范围:我们一般什么时候会表扬别人呢?当别人做的好的时候。如果一个孩子考了59分,你能表扬他吗?这时候怎么表扬听起来都像是讽刺,是吧?同样的场景,孩子得了59分,我们可以鼓励他吗?当然可以!我注意到你第一部分的口算全做对了,这几道题目都写出了前面两步……我们学过了,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找到值得关注的积极层面。那我还想问,当一个孩子做的不太好的,他需要不需要被鼓励?当然需要,太需要了——只有鼓起勇气才能从错误中走出来。
【清晰明确的how】
这么看来,要做到鼓励还真不仅仅是说句话那么简单。我们有必要借鉴塔图老师的做法,分步骤来仔细琢磨琢磨:
1、找出这件事中做的好的地方(可以先请孩子来找,然后我们也可以说出自己认为好的地方):这一步注意,我们要突出事实、最好具体到细节。比如说:这次小测验你几道大题都做对了,而且这个题目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法。
2、“指出”不足之处:注意哦,真的是“指出”,而不带评价,也不提供建议。建议使用句式:我注意到……。比如,我注意到20道口算题错了15道。
3、用问句引发对方的“自我评价”。比如,你有什么感觉?你打算怎么改进?为了实现目标,你需要怎么做?
【A3现场演练】
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于怎么鼓励孩子应该有概念了。那我们现在做个小小的练习,假设孩子参加了一个很重要的演讲比赛,本来夺冠呼声很高,却因为有一段临时卡壳,最终惜败对手。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样鼓励他呢?
请每个人先花2分钟思考一下,写在便签上,然后三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内讨论8分钟时间。
现在时间到了,每个组邀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你会怎么鼓励这个孩子?
第一组展示:宝贝,我看你之前准备那么多,一上来就发挥的很好,表现的很自信,那些老师都在对你点头。而且你一点也没有紧张,这都是做的特别好的。后来有一小段我看你卡壳了,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等他说完以后再问:那我们能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在这种情况下做得更好呢?
第二组展示:我看到你之前三十分钟一直在准备,开场的时候也非常惊艳,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在给你鼓掌。非常棒。我注意到中间你有点紧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如果让你再来一次的话,你会做点什么事情,可以做的更好吗?
【ORID复盘】
听完小伙伴们的分享,我们来对今天的学习做个简单的复盘。我会向大家提问四个问题,请大家写在自己的便签上,写关键词即可。
1、你今天看/听到了什么?
2、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3、这对你意味着什么?
4、你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给大家2分钟时间思考并写下来。
好,时间到了,邀请1个小伙伴愿意分享一下哈。
伊晗分享:
我看到首先做了一个测试,大家都能更了解自己;然后学到了一个鼓励的方法,非常实用,以后有孩子也可以练习一下。第一反应就是做完测试,得分18分,看来还是不够好,有待改进,说明以前关注消极面会多一些。这意味着对自己的一个提醒,以后无论是对老公还是对孩子,还是要以鼓励为主,因为这是帮助他上进最好的方式。下一步目标:每天都想想有什么地方可以鼓励老公。
【A2布置任务】
无论是来参加活动还是学习正面管教,我们的目的都是要让大家会用、能用、拆为己用,所以给大家布置个任务。
即使你今天听明白了鼓励的好处,也知道了改怎么做,回去后不久也许就忘记了,又回到老样子,要么开口就先指责缺点,要么直接上表扬了。一个帮助我们持续尝试新方法的办法就是复盘。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请你刻意留心自己跟家里亲近的人的沟通方式,觉察一下,你更多关注的是他做的好的地方,还是不太好的地方?把你们遇到的情境和对话记录下来,然后试着用这三个步骤去鼓励对方,关注到他好的方面。
然后大家一周后将自己复盘的内容pao到群里,互相参考探讨。
【结语】
可能会有人说,熊妈,鼓励太难了,要说那么多话,那么复杂,我记不住。表扬就一句话,多简单啊。
确实是的,表扬孩子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需要多看孩子一眼,可能眼睛还盯着手机屏幕,嘴上直接给一句“你真棒”也没问题。
可是鼓励就不同了,我们刚才说了,你得认真的去看,首先要看到孩子哪里做得好——你看不到就说不出来啊。以前你习惯性的总是看到不足,看到问题,现在真正睁开眼去看、去一一细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会不会发现……其实那点不足,那个比例,真的不算什么。
如果你愿意这样看,对孩子来说,能够帮助他从错误中走出来,重拾勇气;而对我们自己来说,也会越来越爱ta,越来越开心,也会越来越爱自己,爱生活——这就是作者所说:当你关注积极面时,对自己和他人都将是令人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