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从亲子教育出发,拥抱积极心态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如何面对错误 学习目标: 在面对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时,意识到“这是学习的机会”

开场: 大家好,我是熊妈,一名正面管教讲师。因为关注亲子教育,所以我会特备留意家庭中与孩子互动的场景。
场景:请设想这么个场景:孩子从桌子旁边走过,胳膊一蹭,把桌上的水杯带到地上,打碎了。孩子紧张的抬头看了你一眼,说:妈妈,这个水杯是自己掉下来的!
提问:听了这话会有什么感觉?我相信大多数家长其实不太在乎那个水杯,但他们会对另一件事耿耿于怀:哎你这个孩子,我明明看到是你把杯子打碎的,你怎么撒谎啊?可能还会就此深入展开,把孩子好好教训一顿。
影响:其实孩子并不是故意的,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杯子是自己掉下去的妈妈就不能说我。但我们却用指责的语气告诉他“你在撒谎”。想想看,要是孩子下一次弄坏了东西而你刚好没看到,他会跟你说实话吗?还是会变得退缩和偷偷摸摸“我一定不让你抓住”呢?
解决:对于这种情况,《正面管教》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作者认为,我们不必为错误愧疚,如果把目光转换一个角度,把犯错误当成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我们的情感、态度、做法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都不完美我们需要达成的,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这是最令人鼓舞的观念之一,也是我们的社会中最难达成的观念之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可是每个人都在这样要求自己和别人——尤其是孩子

闭上你的眼睛,想一想你小时候犯了错误时,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的讯息那都是些什么讯息呢?你或许想把它们写下来当你犯了错时,你得到的讯息是不是你愚蠢无能坏蛋没出息木头人闭上眼睛,想想某次你因为犯错而遭到了训斥。你当时是怎么想你自己的?你想将来要怎么办?记住你当时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决定,但当你回过头去看时,你当时的决定通常就很清楚了有些人认定自己无能或者自己是坏蛋另一些人因为害怕做得不够完美而受到羞辱,从而决定不再冒风险正如上面提到过的那样,太多的孩子决定变成个讨好者,以他们的自尊为惨痛代价去取悦大人,另外还有一些孩子会决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尽办法避免被抓到这是能鼓励孩子发展有价值的生活技能的讯息和决定吗?当然不是。

老师和家长们就孩子的错误传达给孩子的是负面讯息时,他们常常是好意他们是在试图激励孩子为了自己好而做得更好些他们没有花时间考虑他们的方式所造成的长期效果有那么多的养育方法和教育方法是建立在让孩子害怕之上成年人担心如果他们不使子做得更好他们就没有尽职太多的人担心邻居会怎么想,而不是孩子能从中学到什么另外一些人担心,如果自己不让孩子充满恐惧和羞辱,孩子就永远不会做得更好大多数人的担心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还能怎么办——并且担心如果他们不让孩子遭到责难羞辱和痛苦,就是在娇纵孩子大人往往会以对孩子更多的控制来掩饰自己的担心

其实还有其他办法——不是娇纵,而且不需要以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为代价——能真正激励孩子做得更好那就是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作一个令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要是我们能听见一个大人对孩子这样说话该有多好:“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我说的确实是“我们”。在孩子犯的大多数错误中,我们都难辞其咎孩子的很多错误是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训练并鼓励他们我们常常激起孩子的反叛,而不是令人鼓舞的进步我们要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样,以便使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参与者能够在面对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时,意识到“这是学习的机会”,情绪上内省、放松能够分辨出孩子的“错误”中自己的责任,并关注“可以怎么做”。


【自测题】

1我的父母认为孩子应该为犯错付出代价

2我曾经因为犯错误遭到训斥

3想到可能犯错,我会感到不安和担心

4如果做一件事有犯错的风险,我倾向于回避不做

5我曾经尝试掩饰自己犯下的错误

6我的孩子对“错误”的看法和我是一致的


【测试讲解】

刚才的测试中,如果你的得分在10分左右,你可能不太对“犯错误”有负面印象,你更多的会把它看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待别人的错误也会比较放松和宽容;如果你的得分超过25分,说明你对“犯错误”这件事感到紧张和抵触,在别人,尤其是孩子犯错的当下,你更有可能采取“高压措施”——不惜用让ta害怕、羞愧的方式,让ta以后再也不敢这么做。

可以说,我们对“错误”的看法决定了你面对错误的态度和行动。今天这个片段叫“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无论你之前是怎么看待错误的,它都会提供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



作者认为,大多数人对待错误的认知是怎样的?(负向的,即“应该为犯错感到羞愧”)

 

这个结论……不仅常见,好像还挺“正当”的,是吧?在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我们通常会有一种潜在的担心:这件事儿现在解决,下次你再犯怎么办?所以我们很着急,认为必须就在这个当下,立刻、马上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否则这个“不良行为”就会成为孩子“人生的污点”,对他造成终身不可逆的伤害——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可是有没有想过,这是真的吗?没有其他可能吗?

 

我们家发生过一件“打孩子”的事儿。那是一个周末下午,熊爸在房间休息,我和姥姥一边整理东西一边在聊天。熊呢在地上推着一个小凳子到处跑,真的很吵。我提醒了他三四遍“爸爸在睡觉,你这样会吵到他的”,但他还是在推,而且动静越来越大,看得出来有点故意了。然后他爸就出来了——被吵醒的人是什么状态大家可以脑补。当时就把熊拉倒沙发上,脱了裤子,用两根手指在娃屁股上打,一边打一边问:你知道错了没有?孩子一边哭一边嘴硬,就是不承认,他爸就更生气,下手更重。那一通急飞狗跳……

 

当时我在房间里没出来,因为尊重爸爸处理问题的方式。但我一边听一边在想,孩子就算松口承认“爸爸是我错了”,他是真的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还是迫于淫威?这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

 

【引导讲解】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到这里觉得不对劲……咱们一起来看看还能怎么做:我们看下片段:

1、作者认为要改变“错误是令人愧疚的”观念,关键点在谁的身上?(成年人自身)

2.、那作为成年人,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拆页中用到了一句话,大家能找到吗?

(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

 

how

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包含了两个步骤:

1、找到自己的责任。

大家注意两个代词:你、我们。正如拆页中说到:通常孩子的错误中,我、成年人,都“难辞其咎”。也就是说,我是有责任的!既然有责任,那当然就要首先把这个责任给找出来:就拿我们家熊挨打这件事儿来说,孩子很可能是想引起我的注意,想让我陪他玩,而我忽略了这个信号,没有及时回应,才导致他故意越来越吵——这是我的责任。

2、关注“可以怎么做”。

在一件事情中,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什么,自然就会去承担、去改正、去道歉……也就更容易说出这句“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所以后来,当安抚了孩子的情绪之后,我重新和他探讨了这件事——我说:刚才妈妈犯了一个错误:你刚才是不是想和我玩?我一直和姥姥说话没理你,所以你才弄出很大的动静,是吗?他没说话,我猜我说对了。我问他:下一次,如果你无聊了,想让妈妈陪你,你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个头脑风暴,他想了好几个办法,其中一个是我们家现在一直沿用、经常会做的,就是爱心的手势。每次他做出这个手势,都是在告诉我“妈妈我需要你关注我”,我呢,即使当时手上有事情,也会给他积极明确的回应。像这种故意捣乱打扰家人的事情就很少再发生了。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现场演练】

现在就需要我们实践运用一下了:假设你带孩子在外面玩,因为抢玩具,他出手打了小朋友。现场你及时制止了孩子并向对方道了歉。回家后,如果要把这个“错误”当作学习机会,你会如何跟孩子沟通这件事?我们现场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3分钟后邀请一组小伙伴来现场演练:

 

演练伙伴:伊晗&Anna

 

妈妈:宝贝,刚才我们在外面是不是犯了一个小错误?但是我们把问题解决了。我们来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孩子:我没错啊,刚才他抢我玩具。

妈妈:妈妈觉得刚才我有一点做的不好的是,没有提前告诉你游乐场里有很多小朋友,可能会需要分享玩具。妈妈忘记提醒你了。你喜欢去游乐园玩吗?

孩子:喜欢的。

妈妈:那下次我们去玩的时候,如果不再发生今天这样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孩子:……


刚才妈妈把两个步骤都做了。这样和我们平时跟孩子处理类似问题是不是很不同?也许还是有小伙伴会着急:我承担了我的责任,那孩子呢?如果我不说,他怎么知道承担他的责任呢?

 

小体验:行大于言

 

在家里,孩子如何学到承担责任呢?不是听我们说,而是看我们做的。

 

请大家不用再纠结,只要你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就像测试题中最后一道:我的孩子对“错误”的看法和我是一致的。


A2布置作业】

今天的观点对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和感触?你愿意回家把它分享给家人吗?最想分享给谁呢?


小伙伴现场回复:男朋友、老公、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