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在工作中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老板问:“小王,最近项目进度有些慢,你怎么看?”顿时,你头脑中有很多信息,它们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你想开头都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另外一种情况是你很兴奋,滔滔不绝讲了一大堆,老板却一脸茫然,觉得你没讲清楚、思路有问题。
如果因为每次临时提问你都回答不上来或者让人听不明白的话,导致老板觉得你不够专业或者工作不认真。那么你立马需要解决的是临时发言的技巧,而不是自怨自艾的认为自己的确工作能力不够或者抱怨老板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大家有想过要针对这样的临时提问,整理出套路来吗?今天推荐的《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中提供的临时发言三步骤,找主题、搭架子、填素材,能够为你解决以上棘手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其实,当你无法清楚地表达想法的时候,可能的原因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非常清晰的人,很少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思路的一部分。
所以,让表达更加清晰,你需要的是一个思路来将你的信息进行结构化。
人类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两个习惯:第一,不能一次太多,因为信息太多会让大脑的负荷过大;第二,喜欢有规律的信息。
临场发言时,我们是有压力的。这种压力,要不让我们大脑一片空白、胡言乱语,要不让我们大脑信息泛滥、毫无头绪。这两种情况,听众听起来都会比较痛苦,不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如果说,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发言就变得容易了。一方面,如果你的大脑是杂乱无章的状态,它可以帮你把信息快速整理并输出;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大脑是一片空白的状态,它可以作为提示语帮你联想起一些有用信息。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乔布斯推出第一款苹果手机时进行过一段演讲,大意如下:
苹果公司是一家革命性的公司。为什么这么说呢?1984年,推出MAC电脑,改变了整个电脑行业;2001年,推出ipod随身听,不仅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也改变了音乐行业;2007年,推出苹果手机,我相信他将改变更多行业。
看完以上片段,我想你已经能够明白为什么在表达时你会蒙圈了,不过我还是想让你们亲自体验下。
假装你就是小王,现在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以上词汇,你准备把与之相关的内容都报告给上司,我允许你睁大眼睛盯着图片中的关键词15秒钟的时间。停止浏览,请告诉我,你还能记得什么,其实我已经猜到了结局,一般情况能记住3-5个左右。
为啥大家记不住呢?1.信息太多了 2.信息没有规律,所以结构化的回答是以信息不能太多且要有规律为前提的。
如果信息能够满足以上前提,那又如何才能实现结构化的临时发言呢, 我们回顾下原文中的例子。
“苹果公司是一家革命性的公司”这是总结性的一句话,引出了后面具体的内容。后三句有个相似的地方,它是按时间顺序来的,一个具体时间跟着该时间点上苹果推出的产品以及产品影响。简单来说就是主题+时间框架+具体内容。
所以我们归纳下到底如何来做临时发言,第一步,想主题;第二步,搭架子;第三步,填素材。
除了时间的框架,根据不同的主题还可以选择用地点、smart、5w2h等不同的框架,那么这里还想说一个比较通用的,就是总体分为几个部分。
光说不练可不行,给两个小伙伴亲身运用的例子给大家作为参考。
例子1
我现在做的是单位的新闻工作,假设将来的有一天,我们老板找我说:“小蒋啊,你认为如何来提高我们单位新闻工作的管理呢?”,因为我们单位出的一个问题是,下面部门报上来的新闻稿很少,那我们作为总新闻管理办公室,需要完成每年考核指标,那所以总要有人来写新闻才行,那我逼着下面公司写,大家都是扯皮。
我就需要做临时发言,我会分三点说:“提高我们单位的新闻管理是当前的重要工作,第一点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每个部门选出通讯员拉到一个群里,给他们做培训,然后采用考核的方式,给每个部门定指标。
第二点是自下而上的动力,我们会把通讯员的稿件放在群里,然后鼓励这个部门的通讯员说:“你们部门的稿件写的很好!”,那这个时候其他部门的通讯员看到后,就会想我也要加油了,通讯员之间会形成相互鼓励,相互推动的作用。
第三点是第三方介入,我们新闻是受到再上一级的考核的。我们可以请上一级的老师做专业的讲座,用他们的考核标准来规范我们,提高我们单位的新闻管理能力”
例子2
有一个朋友觉得我家儿子的阅读习惯非常好,她问我说:“你是如何让孩子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的?”
我会这样说:“我主要用的微习惯,1.微习惯是什么呢,微习惯就是每天重复做到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行为。 2.为什么选择微习惯来作为习惯养成呢,如果我们每天给孩子定下来阅读半小时的或者每天读半本书,那么他很可能觉得压力很大,这时候呢孩子就会去对抗这个压力,然后孩子就会产生内疚自责,认为自己不行等各种负面的情绪。但是微习惯就不会产生压力,因为容易完成 3.如何来养成微习惯呢,定一个小目标,每天读书5分钟,这是一个不可能失败的行为。”
临时发言的结构化思路你记住了吗?如果你也学会了,那么临时发言不过是只纸老虎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