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上午好!能在周末上午爬起来参加活动的小伙伴都是爱学习的小伙伴,给自己鼓个掌吧!
我今天给大家带拆的内容是掌握金字塔原理,内容就是选自《金字塔原理》这本书。
F:
这本《金字塔原理》作者是巴巴拉·明托,是哈佛商学院录取的第一批女学员之一,此书一共分成四部分来讲逻辑思维与表达呈现。
A:
本书在1973年首次出版,当即引起轰动,畅销欧美市场30年不衰,书中传授的方式与技巧,被公认为即便对于最有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是十分关键的。
B:
你有没有过跟别人讲了一大堆,结果别人愣是没听懂你到底要讲什么?这本书可以让你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你有没有脑袋想法太多,却不知道如何去聚焦?这本书可以提升你分析归纳能力。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结构化思维能力,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写出条理清晰文章的最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顺序,就是先提出总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先总后具体的表达顺序,你必须牢记。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用自上而下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问有没有小伙伴在看一眼的情况下把上面的数字给记住的?
那接下来再看下面这组数字:WHAT: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金字塔结构是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
WHY:
我们看下面一组数字:
86194523706958427310
01234567890123456789
或者:
00112233445566778899
这两行数字有没有一眼就记住的?那么同样的数字,为什么我们对于后面两排记得非常简单呢?
我们的大脑喜欢有规律的东西,并且能够轻松记住归好类的东西。无论我们的智商有多高,我们可以利用的思维是有限的。
一部分思维能力用来识别和解读我们听到或者看到的词语,另外一部分就会去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则用于理解所有思想的含义。
如果尽量减少解读和归类寻找规律的时间,那我们其余的精力就可以全部放在理解含义上去了。
HOW:
那么根据拆页的说法,我们表达的时候可以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1、先想主题
2、寻找支持主题的观点
3、填充素材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第二步的观点和观点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时间步骤(昨天、今天、明天)、空间要素(地点、组成元素)、程度(重要、不重要)等
举个例子:
当我们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套路:
我是一个积极向上善于学习的人
1、喜欢读书,每天会抽出一小时去阅读
2、喜欢旅游,每年都会有一次长途旅行
3、喜欢运动,每周都会跑个三次
通过读书、旅游、运动让我越来越积极向上。
这样的话就能让大家能够感受到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If not
如果不是自上而下的表达,别人就不那么容易GET到你的重点了。
如果我们不采用自上而下这样的介绍,我们可能会这样说
我每天都读书,偶尔也会去旅游,平时也会去跑跑步。
大家听完之后,估计会有这样的想法,他想说明什么?
预防异议:
那有人可能会问,这种表达方式能运用到所有的表达场景吗?那倒不是哈,我们日常闲聊本来就是扯东扯西,就没必要这么规范了,这个套路大部分是用来陈述自己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说服别人等相对理性的场景的。
A1拆书家提问:
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跟别人辩论企图说服别人未成功的经历?你有没有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临场发言?有没有看了一部电影想推荐给别人观看却说不出所以然?如果有诸如此类并不是很成功的表达经历的话,请在群内跟小伙伴分享一下,给大家3分钟时间。
小伙伴礼宾分享:8月2号参加一个拓展,让临场发挥演讲,主题是最难忘的人和事,时间是三分钟,我当时讲了有六分钟,我是这样说的,我的身份是主持人,那么很多人会问我,你主持人有没有很尴尬的情况遇到,我说有呀,很多呢,然后巴拉巴拉讲了六分钟,大家好像也没听明白我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A1+:
想到了之前的经历,那么根据今天这个自上而下表达法,再让你去重新来一次的话,你会怎么表达?
小伙伴礼宾分享:自上而下的表达我会这样说,我跟大家分享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一次主持婚礼现场新郎跑了。
在主持的开始婚礼进行的还算顺利,到了感恩父母的环节,因为新郎父母去接亲戚,不在现场,我正打算先过这个环节再补的时候,新郎不见了,只留下新娘和我在台上,我问新娘怎么办,新娘却说:“继续”。这个时候为了避免尴尬,只好硬着头皮把之前所有的婚礼现场套话都说出来,好歹应付到了新郎和爸妈一起回来。看到他们其乐融融的牵手走进来,我感到非常的温馨。
也许在现场我们会非常的看中这种仪式感,但我从他们的行为上,让我感觉真正的幸福是家人开开心心,互相陪伴。想到这里,前面所有的尴尬也都释然了。
这就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
反馈:
非常精彩的一次演讲,先抛出了主要观点,主持过程中新郎跑了,然后通过时间顺序的叙述,说明了前因后果,最后还有自己的感想和重申主题,很好的一次自上而下的现场应用。
结语:
自上而下可以让我们理性的去表达我们的观点,让别人清晰的理解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既然有自上而下,肯定有自下而上,接下来请大家阅读下面一个拆页。
你的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
如果仔细想一想你在写作时的实际思考过程就会发现,你在总结主要思想时的确使用了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去思考宽泛问题,使之聚焦。
WHAT:
自下而上就是从零散的分支归纳总结出要点,最后概括出主题。也就是说,自下而上更加考验的是我们的总结概括能力。
WHY:
有时候,对于一件事情比如一场意外,一部电影给自己带来的震撼,想写一篇文章来抒发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想去写点什么,却发现大脑里面会跳出来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HOW:
首先,把所有的想法列出来
其次,归类分组
最后,概括总结
同样,第二步的要点之间也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
IF NOT
如果我们不运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我们面对一堆素材不知如何下笔,因为想法太多而不能聚焦,不能够明确自己的主题,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直接找观点又太难,最终导致自己的想法胎死腹中。
举个例子:
我在宁波待了这么就,有老家朋友问我宁波怎么样呀,我就会去搜肠刮肚的去想宁波这个地方的好,因为你直接说挺好没啥说服力对不对。那我就可以把对宁波的了解全部列出来:
宁波这里人有钱(经济)
宁波下面有好几个市(经济)
宁波靠近海可以看看海(风景)
宁波有个港口很壮观,很多进出口贸易(交通)
宁波有跨海大桥也很壮观,可以直达嘉兴到上海(交通)
宁波有个老外滩很漂亮,堪比上海外滩(风景)
宁波有天一阁,鼓楼等古建筑(风景)
宁波九龙湖风景很漂亮(风景)
宁波有高铁还有地铁(交通)
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宁波经济发达
宁波风景优美
宁波交通便利
来个总结:
宁波在经济、交通、风景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优势。
预防异议:
拆页中不是说自下而上是用来写作的吗?怎么又说回去说服别人了?其实,自下而上是让我们对零散信息的一个总结概括,更看重的是对信息分析、归类的思考过程。
A3拆书家设计提问:
前面我们说过,自下而上能够帮我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归纳,梳理出主要观点。接下来给大家一个情景模拟,让大家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下面的信息整理出一个主要观点,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等下请小伙伴分享。
情景演练:
假设有人想给你的一位女性朋友介绍男朋友,你问他那个男人怎么样啊。他给你的回答是:“那个小伙子真是个不错的人,他个头高高的、帅极了、很有人情味、思考逻辑性很强、记性也很好、待人和蔼可亲、对数字方面反应很快、是个非常潇洒的小伙子……”听了这么多你第一感觉也不错,但具体哪不错你怎么跟你朋友说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对这些信息归纳总结。
小伙伴分享:
第一步:列出所有条件
1.小伙子真是个不错的人
2.他个头高高的
3. 帅极了
4. 很有人情味
5. 思考逻辑性很强
6. 记性也很好
7. 待人和蔼可亲
8. 对数字方面反应很快
9. 是个非常潇洒的小伙子
第二步:归类分组
2、3、9是描述外形的,可以归纳为颜值方面;
1、4、7是关于为人处事的,可以归纳为情商方面;
5、6、8是关于脑力方面的。可以归纳为智商方面。
概括总结:
这个小伙子在颜值、情商、智商方面都很优秀。
回馈:
这个非常标准的归纳,在之前我的分析中仅仅是总结出这人头脑灵活,待人和善,一表人才,在你这个归纳面前就显得有点低端了,非常感谢你的高度概括,让我学习到了介绍人可以从情商、智商、颜值方面去介绍。
A2拆书家提问:
好的,我们做完这个情景模拟,看来小伙伴已经有点熟悉这个自下而上了,看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没有可能运用到自下而上的方式。想像一下,以下类似的情况可能在你接下来的生活中会遇到吗?
参加活动想表达自己的感想,出门旅行想法太多而不知明确目标,整天忙碌不知忙什么,在你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会有以上类似的场景出现吗?如果有的话,请加工一个例子,说明今后你可以在该情境下使用自下而上帮你思考分析,达到聚焦,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讨论思考,之后请小伙伴分享。
小伙伴案例分享:我之前去过西藏,回来之后很多小伙伴会问我西藏怎么样,我对西藏有很多感触,也有很多想法,以前跟别人说了半天之后,他们总会说,到底值不值得去吧,让我很尴尬,说了半天没重点。那以后肯定还会有人问我这个地方怎么样,我就可以根据自下而上的形式梳理后得出的结论告诉别人了。刚才我思考了一下,按照这个步骤:
小伙伴分享:
列出想法:
1、去西藏很累很苦
2、西藏风景很漂亮
3、西藏会有高反
4、在路上很危险
5、川藏线气候多变
6、攻略做的不充分
归类分组:
1、旅途辛苦
2、风景优美
概括总结:
去西藏是一趟修行、而不是旅行。
感谢小伙伴的分享,通过自下而上得出去西藏的结论,这样就可以针对别人问你对西藏旅行到底怎么样的问题的一个观点,很多人就可以通过这个结论去判断适不适合自己。很好的一次对零散想法的梳理。
当然,如果有小伙伴会好奇说为什么你这样说,然后再通过自上而下去逐条分析给他听,由此看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也是一个互逆的过程。
小伙伴提问: 这工具使用的规则是什么?
我: 这个就看你跟谈话对方交流的时间了,还有交流的目的了。比如自上而下的表达,如果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领导问你,那个项目进展的怎么样了?电梯时间本来就很快,领导也许是想了解详细情况,也许就想知道一个结果,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自上而下,先说出你的结论,让领导知道结果,时间还足够,领导想继续了解,那就可以再逐条列举了。这样说能解决你的困惑吗?
小伙伴回应: 懂了。
结语:
今天通过两个拆页带领大家认识了金字塔原理的两个工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通过情景演练和现场讨论相信大家对他们有了一定的理解。自上而下表达观点,自下而上分析思考,让表达更明确,让思路更清晰。
今天的带拆到此结束,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行为上的改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