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能参加这次的拆书活动。我叫李瑾,是一名期望不断成长,自我突破的老师,生涯规划师以及心理咨询师。本次是我TF1-1的拆书定级。
在去年的时候接触了赵周老师写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从来接触了这种拆书的理念。之所以能接触到赵周老师,也是一种机缘巧合,因为正好在学习思维导图。发现,思维导图的这种读书方法更适合于一种大框架的整理。而赵周老师的拆书理念更适合于图书中的细节的落地。
“拆书”是一种学习方法论,适用于以提升能力、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成人学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时便签法,让人读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时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来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分舵(也叫拆书帮俱乐部)。拆书帮分舵是公益性青年自组织,其使命是帮助更多学习爱好者成
从拆页中,我们发现,如果在与他人沟通时,说出的是带有评论的话语时,会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被评论者便会与之产生情绪,如果是负面评论,则可能引起沉默的反抗,更甚者是直接的冲突,那么沟通就很难顺利进行。而只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客观事情,则能保证沟通的继续进行。所以非暴力沟通中,第一步,我们需要练习的就是区分观察与评价,并说出不带评价的客观事实。这是一件需要我们刻意练习的技能。
A1:
我想先分享下作为被评价者的感受,在与家人的相处过程中,特别是我母亲与我的沟通,无论她看到我在做任何事情,总是会在第一句话就给我进行评价,例如看到我在看书时,她会说:“上学时不努力,现在看什么书。”看到我在画画时,会说:“有时间弄那些没用的玩意,没时间陪孩子玩,做什么妈妈。”每当听到这些话语时,我的内心便会火冒三丈,不跟她吵架都算好的,更别说还有后面的沟通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感受,才导致我更能理解拆页中的内容。
A2:
未来在与他人进行沟通时,在说话之前,首先思考30秒,想想自己是在描述事实还是在进行评价。然后再进行表达。例如我看到儿子也在看书或者画画时,我就可以这样表达:“儿子,妈妈看到你正在看书哦。”或者是“儿子,妈妈看到你在画画。”我相信,这句话说完以后,如果儿子有什么想说的一定会在接下来的沟通中告诉我,而不是像我之前那样,只是沉默的愤怒,导致越来越不想跟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