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现在开始我的拆书,我还是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强化下大家记忆哈。我是今晚的拆书家,程煜。程咬金的“程”,南唐后主,李煜的“煜”,之前父母大概是寄希望自己能文能武,现在成功的养成了能动能静,能癫痫能瘫痪的状态。非常感谢大家今晚来参加我们的拆书活动。今天晚上呢,我们会有一个小组讨论,小组就按我们现在的1/2/3来进行分组。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阅读这本书的起因是一位我很崇拜的人说把它看了三遍,于是我上网一查,据说它是“日本深受欢迎的人际沟通课程”。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阅读完了这本书,确实没有让我失望,里面关于对话的技巧十分实用。这本书非常简洁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在表达请求时,如何把回答的“NO”变成“YES”的几率更高,第二部分是如何创造“名言警句”,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提出了7个突破口与5个技巧点。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第一部分中,如何把回答的“NO”变成“YES”的几率更高,我会再加一个突破口。所以今晚我会分享在表达请求时的3个步骤,以及更好地应用这个步骤的1个突破口。
把“NO”的回答变成“YES”,有3个步骤。
步骤1: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
一般来说人都容易不假思索的把脑中的想法直接说出来,然而这样不仅常常事与愿违,而且容易招致反感。请不要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步骤一。
例如:有人从老家寄来很多柑橘,家人甚至都吃腻了,而你不想让剩下的柑橘白白烂掉,在这种时候请不要直接说:“大家继续吃啊”。
步骤2:揣摩对方的心理
请揣摩对方的心理,并根据其平时表现,猜测对方会对你的请求作何想法,直接说出请求对方会作何反应。如果待对方回答yes的可能性很大,当然可以直接说。如果对方回答no的可能性很大,就不能直接说了,请暂时忘记自己的请求。揣测对方的喜恶、性格等因素,把“NO”变成“YES”的答案就在其中。
例如:请试着揣测吃腻了柑橘的家人的心理。“不能光吃柑橘”,这应该是家人的想法,因此,请再次忘记自己的请求,想想家人的喜恶,例如不想感冒。没有人愿意生病,到了容易感冒的季节,家人都很在意这一点。
步骤3:考虑符合对方利益的措辞
请提出请求的时候,要让对方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趋于一致。想达到这一点,就要基于对方的心理来考虑措辞关键在于要创造符合对方利益的上下文关系,即使措辞有所改变,只要最终达到目的就行了。
例如:既然家人不想感冒,就可以对他们说“多吃柑橘就不会感冒了”,这样的措辞符合对方的利益,家人就会变得了一只柑橘,你的目的就达到了。
实现3步骤的突破口之:投其所好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管用的;
“抱歉,这种衬衫只剩这一件了。”听到店员这样说你会怎么想,可能一下子产生是别人挑剩下的吧,恐怕有很多人试穿过的印象.如果店员换一种说法,例如:“这种衬衫卖的特别快,这是最后一件了”。你又会怎么想,大概是产生,要是流行我也想买最后一件了,不买就没了的印象。传达同样的内容,使用不同的措辞,对方的接受方式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店员的目的是希望顾客消费,但不能直接说出来,而是要揣摩顾客的心理,采用投其所好的措辞。
好的,大家阅读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为大家对原文进行解读。首先我先为大家界定一下我们这个片段所使用的范围和情景,它是在我们要去表达请求时,对方回复“好”而非“不好”的几率的提升。我们首先界定这个表达请求是什么?在这里我们把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都算做是表达请求。原文给我们的方法是,首先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不是赤裸裸地请求;不能是你直接脱了衣服站在别人前面,可能就把人吓跑了。第二是揣摩对方心理、他的喜恶、性格;我说什么样的话他可能欣然接受,我说什么样的话是戳到了他的痛点。第三是用符合对方利益的角度进行表述,让对方感觉我们是站在他的角度进行思考。为了更好地应用这3个步骤,作者在原书中提出了7个突破点,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其中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一个。 从片段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突破点叫做“投其所好”。顾名思义,就是迎合别人的喜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戳能让对方可能更开心更能接受的点。比如原文中有举一个例子,店员卖衣服的时候,她的点是,人人都想买到好的,性价比高或者说是相对珍贵的衣服。所以店员在营销的时候说“这种衬衫卖得特别快,只剩最后一件了”而不是“没货了,这种衬衫就这一件”那这样是不是会引导人思考为什么卖得快?是不是大家都认同?是不是因为很好才会卖得这么快?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我想约男神吃饭,第一:我不能直接提出请求,说“一起吃顿饭吧”;第二:我会揣摩对方心思,作为男神可能经常受到邀请,他好像喜欢美食,他会不会对美食的追求更高,会不会更喜欢有新意。那第三步我可以这样说“我看到深圳美食部落新推出了一家餐厅,他的评价非常高,环境设计很有创意,要不要一起去?”我这么贴心地迎合他的请求,这样邀约成功率会不会更高? 当我们表达请求的时候,考虑到“投其所好”,久而久之,和你沟通的人都会觉得你的性格都变好了。所以,自古套路得人心,刚刚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如何用套路来提升得到肯定回答的几率。它分为3个步骤,第一:不赤裸裸地提出请求;第二,揣摩对方的心理;第三,从符合对方利益的角度进行表述。另外我们这里有一个突破口叫做“投其所好”。 |
那么,请大家思考下,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是怎样给人提出请求的呢?请在组内分享相对比较失败的请求的经历。请注意,这里是过往请求中,一个相对失败的经历。我们提出了请求,却没有达到预期地目的。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小组完成分享可提前举手示意我。稍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上台给大家进行分享。
学习者:比较深刻的失败经历是,我爸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还是喜欢喝酒。我经常请求他少喝酒甚至戒酒,但是这个请求也有4/5年了,每次和他沟通都比较失败。
拆书家回复:非常谢谢,这是我们生活中一个比较常见的例子,我希望我们家人在做什么的时候,可能经常由于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学习者:是出于关怀的目的。
拆书家回复:对对,出于非常善意的目的。其实这本书呢,不只是介绍了1个点,如果可以的话,您可以阅读下这本书,月就能找到您需要的方法。
拆书家提问设计:据调查,一个人平均每天需要提出22次请求,请大家思考,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中,在需求提出请求的时候,如何运用今天所学的3个步骤和1个技巧,进行一个更好措辞表达呢?麻烦馨裕帮我发下便签纸,给到大家一个模板,麻烦大家花一分钟的时间写在便签上面。模板是:先写时间,第二事件是什么。时间是:我会在什么时候做;然后写事件,这是个什么背景,第三是措辞:我会怎样跟人沟通这个事情。
总结:看大家都写得非常的认真,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请大家来上台分享了。说话其实不只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技术”。我们没法一蹴而就,但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去完善去成长,希望今天的拆书片段对大家有所帮助,之后我们也可以再多多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