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零秒工作》赤羽雄二,东工大工学出生,斯坦福MBA,创办韩国麦肯锡。
片段主题:提升工作速度的原则之一形成整体印象
FBA:
F:《零秒工作》这本书作者是赤羽雄二,在麦肯锡工作14年,经常同时负责7-10个项目,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依然高质量的完成目标,成绩显著。这本书是他自己对高效工作方法的总结,在他的理论上来讲,工作的速度可以无限提升,所以叫《零秒工作》,他还有一本书叫《零秒思考》希望以后有机会为大家拆。
A:这本书非常的实用,作者把自己实践的方法总结提炼出来,能让我们快速的学会高效工作的方法论,打开思维;在市场上也有很多高效工作或者讲麦肯锡的书,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就是一本工具书,就算是概念也工具化了。如果从欧美系的书和日系的书的对比,日系的会基于一个观点、理念而更加垂直实用,如果和日系的大前研一之类的作者相比,他更实用,基本上WHY部分在他书中很少,如何做很多。
B:你是否被没完没了的加班、会议折腾的筋疲力尽,都忘记上一次看电影是什么时候?
你是否努力工作,却总是被突然降临的突发事件搞得自己灰头土脸?
你是否很想做出漂亮成绩,总是不如愿,又不知从何下手?
这本书应
提升工作速度的8个原则-形成整体印象
要想提升工作速度,首先对于该项工作必须有整体印象。所谓整体印象是指最终的成果是什么、为了取得最终的成果需要考虑怎样的要素、需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和顺序才能取得成果、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最有效等综合因素。
一旦有了整体印象,就能清楚判断哪个部分是最重要的,哪个部分不那么重要,哪个部分是必须认真对待的关键节点,哪个部分是危险的过渡阶段。这样一来,诸如过分细致地工作、一开始便在不那么重要的本应暂缓的工作上浪费过多时间等情况就可以避免,同时还能在全面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致力于提升工作速度。上司也会更加放心,团队中经验较少的成员在对工作形成了整体印象后,也都能顺利完成各自的任务。
片段总结:
这个片段讲得是要想提升速度要先对工作有整体印象,而不是一上来就从具体细枝末节开始做,如果一开始没有了了解全貌就开始做,容易不分重点而浪费时间、没有提前预见风险而浪费时间还会让领导不放心。
这个方法管用的理由:
一旦有了整体印象,就能清楚判断哪个部分最重要,哪个部分不那么重要,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一开始就陷入细枝末节的事物中,还能分析风险;
具体的步骤和方法:
1.明确工作最终的成果是什么;
2.为了取得最终的成果需要考虑怎样的要素;
3.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和顺序才能取得成果;
4.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最有效;
可能的场景:
几乎我们工作、生活的所有场景;
故事案例说明:
以上一次拆书TF1-2为例,一上来就选择自己最近在看的书《项目管理》,觉得因为自己在看,又是自己想提升的能力,就是他了。结果拆的过程中直接被挂掉了,复盘其中的原因如下:
在这件事中我只知道我参加拆书帮是为了拆为己用,而忽略了其他要素,比如:我参加拆书帮是为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萃取出来;为了取得最终成果需要考虑的要素是,能够快速过级,因为在高级别的训练中,自己的视野是不同的;而且每次参加线下过级在路上来回就是2小时,这就是时间的浪费;需要我认真的对照“观察家记录表”来准备预备表才能顺利的过级;所以,从拆书过级这件事有整体印象之后,明确从“观察家预备表”分析分析对照入手最有效。
A1:
请我们小组分享下,最近一次你由于没有做到对工作整体印象,而导致成果不是很满意或者自己付出更多代价、投入更多时间的案例;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下自己的案例。
【学习者案例】
我是负责XX产品的运营,我们有一个任务,就是两周时间收集XX个客户对这个产品的运营反馈,我们收到这个任务的时候直接就发布出去了,结果两周过去了,没有什么动静,任务失败了。我们做这个任务要什么“成果”是知道的,但是并没有明确获得这个成果需要的要素、步骤、程序,令到项目到现在很失败。
A2:
接下来用便签纸写上你接下来会去做的一项工作,开始的时候就围绕这“明确工作最终的成果是什么”、“为了取得最终的成果需要考虑怎样的要素”、“要按照怎样的步骤和顺序才能取得成果”、“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最有效”思考清楚再开干。
【学习者案例】
我准备做一个旅行项目,目前最终的成果是什么非常清楚,但是没有想最终获得成果需要的要素,所以我计划下周二前列出要获得成果额要素,根据这些要素分析哪些是我的优势,哪些是我的劣势,在给自己一个月时间验证哪些是可以调整和做到的,一个后决定是否开始这个项目,用什么方式开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