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不读书的原因,除了没有时间读书之外,最常见的就是“看不懂“、”记不住“。可你想过没有,即使你全读懂了书中内容,且全背过了,又怎样呢?
作者不会给你发奖状,也没有老师出一张关于这本书的试卷让你得满分。
看书要看懂,还要记住,这是知识学习的思路,是应付考试的思路,是学院教育的思路,而不是成人学习的思路。
这是以图书为学习的主体。你可能会说:“这么做错了吗?”
当然错了,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是你自己。
选自《这样读书就够了》P18-19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请大家用1分钟读完这个片段。
大家都读完了吧?成人学习常常听说看不懂、记不住是搞错了学习主体。赵老师提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带来行为改变。我参加拆书帮一年了,不仅使家庭和睦还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阅读《你为什么总焦虑》这本书,拆解书中片段,成为二级拆书家,现在奔跑在晋升三级拆书的路上,坚持便签法学习。
请大家想想你以前读过的几本书及简介,你因看这些书发生了行为改变的是哪本书?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Lian:3本书名,朱应涛:5本书名,简单:7本书名,Alice.lu:9本书名,大家都有一本喜欢的书,但因看这些书发生了行为改变的很少。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有人可以通过记忆一本词典来学会一门语言吗?不能。所以我们也不能通过熟读一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杜拉拉升职记》号称正版销售200万册,盗版估计近千万册,电影 和电视剧的观众难以计数。你估计,其中多少人在读完之后 只是唏嘘一会、感慨几句,之后工作一如既往,生活波澜不兴,与一本书在生活中相遇就如同小石子掉到深井里,连一圈涟漪都没有激起?
选自《这样读书就够了》P19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请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测试,看看哪一句你特别认同?请按照1-3分的标准打分,1分代表不认同,2分代表不知道,3分代表认同
通过记忆一本词典能学会一门语言 1 2 3
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 1 2 3
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1 2 3
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 1 2 3
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1 2 3
Lian:12分,朱应涛:13分,简单:13分,Alice.lu:13分
通过打分了解大家是否认同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这个观点。
请大家用1分钟阅读第二个原文片段。
大家看完此片段,对比自己的测试,特别认同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对吗?对。我们阅读的目的也是提升自己,阅读,只是感慨,生活不会发生改变,是大多数人停留的状态。杨绛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做笔记很费时间。反思是不断延续的过程,上一次的反思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的个人经历,往往会产生更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写成的读书笔记,比书还要宝贵,书里的经验是别人的,反思才能将书里的经验变成自己的。
举例:钱钟书写读书笔记太费时间,是不是不适合每个人?
毛泽东在书上直接记笔记,有什么优劣?前提是书得是自己的,好处是方便,缺点是写在书页上,不如笔记有条理,之后寻找起来不方便,再看书的时候可能会不自觉地受到自己以前笔记思想的限制,难以再发散思维,产生新的反思。等等
大家生活中,还接触过或者听说过,什么样有效读书的方法,能学以致用? 各有什么利弊?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讨论结果:
朱应涛小结大家的发言:首先大家一起讨论了钱钟书记笔记的方式,认为大家没有时间看几遍做笔记,毛泽东在书上写笔记再看起来不方便、RIA便签法省时间、灵活运用效果好,学以致用,在实际生活中用起来笔记好。
其次,大家一起演练改变工作中的行为。
办公室新员工接受一项新工作,有困难不愿意做,同事给她提建议,她不说不愿意做新工作,而是说不会做,领导要注意说话语气,新员工不喜欢指责“你为什么不做?”,要以询问方式为新员工着想,鼓励和肯定并帮助她,相信她能做好工作。现场演练了一个失败案例、一个成功案例。
天南补充小结:给新员工布置任务打电话让她到办公室,温和地说:“你刚来公司没有经验,现在有一个填写年终报表的任务请你做,给你提供去年的样本,你按照此格式做,可以吗?”
谢谢Lina提供自己真实的案例,今天回去后马上用到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