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晚上好!我是拆书家李敏君,很高兴今晚和大家一起拆书,共同学习。今晚我们拆的书籍是《父母效能训练》。F: 《父母效能训练》(简称P.E.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Dr. Thomas Gordon)所著,这本书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将无数父母引入他的新家教哲学,为陷入亲子矛盾的家长提供帮助。A:据统计,这本书以33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英文版销量高达500多万册。在家庭教育类书籍中,这本书是发行范围最广、销量最高的书籍之一。B:《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倾听,有效沟通,及时鼓励,以平等尊重的原则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帮助我们的孩子面对将来的挑战,在智商、情商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更具竞争力,更加快乐健康。
(what)如果父母传递出包含以下三部分的“我—信息”,(why)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不被接纳的行为:(how)(1)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2)父母的感受;(3)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
行为+感受+影响
通常,我们看到孩子的一些不可接纳的行为而批评孩子时,会发出“你—信息”,比如,“如果你不把自己乱七八糟的房间收拾干净,看我怎么教训你!”“你用完每样东西后,不能把它物归原位吗?”这些“你—信息”,会使孩子感到自己的不足,损害孩子的自尊,会使他们产生内疚、后悔或反感的情绪,甚至激发孩子对父母发动攻击。记得有一次,我看到儿子房间里有一大堆衣服乱七八糟地放在床上,我忍不住了:“怎么还不叠衣服?我都帮你把这些衣服收下来放你的房间里了,难道还要我帮你叠吗?”儿子听了,马上反驳:“谁要你叠衣服了?我又不是不做,只是歇一会儿而已!”孩子面对这样的“你—信息”,通常都会对父母进行抵抗或以防卫和敌意的态度进行回应。所以,我们跟孩子交流时,应尽量用“我—信息”。,
“我—信息”,就是当父母仅仅只是告诉孩子,他那些不可接纳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比如,“我刚收拾完厨房,就被你弄乱了,我肯定会很不高兴。”要传递“我—信息”,我们首先要描述自己不可接纳的行为。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我—信息”的这个部分,主要是对这个孩子的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简单描述:他做了什么干扰到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此处的关键是要记住描述孩子的行为,而不是评判它。比如,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家……”贴标签或评判的说法就是:“你不打电话说一声,真是没交待!”
然后,父母要告诉孩子他们的感受,比如:“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当父母发出“你—信息”时,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感受,而我们发出“我—信息”时却不是这样,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生气、害怕、担心、尴尬……“我—信息”的技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
最后,我们要告诉孩子的是,他们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通常,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这些行为可能会使你无法做某件你想做的事,或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它可能使你在身体上受到伤害,使你疲倦,或者使你疼痛或不舒服。比如:“当你离开学校之后,没有按时回家,又没有打电话说你要晚回来时,我会很担心的,而且无法专心工作。”
【技能点】当我们送出一个完整的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我—信息”时,就告诉孩子整个事件——不仅说明他的所作所为给你带来了问题,而且还说明了你对此的感受,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说明了这种行为为什么将会或已经给你带来了困扰。如果现在让我就叠衣服那件事跟儿子沟通,我会发出“我—信息”:“儿子,当我看到你床上有一大堆没叠好的衣服,我觉得有点烦,因为我已经帮你收衣服了,还要花时间叠衣服。”相信儿子听了我的话,就能自觉叠衣服。
【预防可能的异议】你可能觉得,这样说话会感觉很不习惯。毕竟,我们平时都是习惯用“你—信息”,而且,我们从小都在在“你—信息”的语言环境中长大,有必要用“我—信息”吗?答案是:非常有必要!因为“我—信息”不仅可以影响孩子,使其改变对于父母来说不可接纳的行为;同时,它也有助于亲子关系。对父母来说,坦诚地展现透明的自我,所能带来的最大回报可能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因为诚实和坦率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一种真正的人际互动关系。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1)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以前,当孩子做出一些你不可接纳的行为时,比如:不肯去洗碗,只顾着玩手机而不做作业,等等。你会怎么处理?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员佐旭:
我们家北鼻看电视喜欢凑得很近,这时候我一般会说:“北鼻看电视这么近,你会近视的哦,像爸爸一样戴眼镜多不方便。”这时候,我家北鼻就会撅起嘴,很不情愿地把凳子稍微挪远一点点。
【A2】催化应用(分步催化2)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现在,如果孩子也是做出这些你不可接纳的行为,你会怎么向他发送“我—信息”?
学习者案例记录:
学员佐旭:
现在我会说:“北鼻,当我见到你看电视离电视近时,爸爸很担心,甚至上班时想着这件事,都不能专心工作了。”
拆书家敏君:
“当我见到你看电视离电视近时”就是“不带指责的描述”,“ 爸爸很担心”就是感受,“上班时想着这件事,都不能专心工作了”是影响。恭喜佐旭学会今晚拆书的知识点。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发送“我--信息”,“我--信息”包括三部分:不带指责的行为描述、感受和影响。在以后和孩子或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多用“我--信息”,就能更好地和别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