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 大唐。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利用超量补偿原理,通过间歇性训练来增强体能精力”相关内容,今天要分享的两个片段都来自这本《精力管理》。
罗杰是一位典型的成功人士,42岁,是一家大型软件公司的销售经理,拥有6位数的薪水,结婚15年,有2个孩子,夫妻二人每天奔波于繁忙的工作,还要为孩子安排充实的日程,生活满满当当。但是,老板对他的工作表现越来越不满意。通过对罗杰的体能指标测试,数据显示罗杰有5种表现障碍:精力低下、焦躁、消极、人际关系淡薄,还缺乏激情。所有表现障碍中,最明显的共因是他的体能管理方式。
虽然罗杰高中到大学,一直是校运动员,篮球网球样样过人,但现在他总是本能地抗拒运动,他的解释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罗杰早上6点半要出门上班,晚上花1小时15分钟才能到家,最不愿做的就是出去慢跑,或是骑下地下室的自行车,同样遭受冷遇的还有罗杰早期购置的一架划艇机、一架跑步机,还有各式杠铃。去年圣诞节,妻子送给罗杰一张办公室附近的健身俱乐部的会员卡,附带私人教练。他第一周去了3次,感觉良好,第二周只去了一次,一个月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
罗杰自述:我是一个好人,一个体面的人,我为了家庭倾己所有。我当然也有苦恼,但只是想要负起责任。我要供房供车,还想为孩子攒下教育费用。我也愿意保持身材,可是除了工作和路途的奔波,空余时间已所剩无几。我真心希望自己能重整旗鼓,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改变。我告诉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们办公室里有一半人都离婚了。上周,一个42岁的同事突发心脏病,死在他的办公桌旁。我只想继续前进,这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或许有更好的,但我还没找到。
一旦生活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即使全情投入也达不到要求,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的答案充满了矛盾,也违反了常识。为了提升能力,我们需要系统性地增大压力,随后得到充分休息。提升肌肉极限,就要说到“超量补偿”的概念。若现有的肌肉力量不足以达到要求,身体就会通过制造更多肌肉纤维来应对下一次刺激。人们从本能上抗拒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因此为了塑造肌肉,我们需要冒着受伤的危险。如果我们停留在正常范围内使用肌肉,肌肉永远不会增长。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
片段一学习目标:学习者理解当工作忙、精力缺乏时,需要运用“超量补偿”原理,提升肌肉极限,解决精力体能不足的问题;
片段二学习目标:学习者学会“间歇训练法”进行体能锻炼。
F:今天带来的这本书从体能、情感、思维、信念四个维度阐述了影响人们精力的原因及增强的方法,每个维度又有多种细分,是一本对人自身精力这个领域挖掘的很深的一本书。我还没全部细细的看完,但看完的每一点,给我的印象都很深刻。
A:精力管理相关的书我看过的不多,有一本《你充满电了吗》,相比之下,《精力管理》更系统、更全面一些。
B:刚大家分享了这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工作忙固然是客观原因,那还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身的体能精力不够导致的原因呢?如果是,如何去解决呢?今天我分享的片段就是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
<I:拆书家讲解部分>:
<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这个片段内容可能有点多,没关系,我给大家梳理一下。片段一开始说的是一个看似很成功的主人公罗杰,遇到一个危机事件,这个危机呢是他的老板对他越来越不满意。后来通过对他的体能指标测试,发现他有5种表现障碍,第一个就是精力不足,还有消极、焦虑、缺乏激情等问题。然后发现这些问题中,有一个根本问题是体能上的问题。进一步了解,发现罗杰其实以前是校运动员,网球篮球都打的很好,但现在他不爱运动了,理由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然后罗杰自述自己压力很大,有办公室同事都猝死,还有很多同事都离婚了,他想要更好的生活,但不知道怎么做。最后片段里给出问题的答案是一个看起来很矛盾的办法,就是“明明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还要施加更多的压力。”
其中提到一个运动学里面的“超量补偿”的概念,我这里解释下,超量补偿是由一个前苏联学者提出来的体育运动领域学说,也是健身和肌肉锻炼中的一个理论基础。说的是肌肉在适当运动练习之后,会使肌肉疲劳,肌肉变小。但通过适当的休息,可以使肌肉的力量和大小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并且在一定时间之内,还可以继续上升并且超过原有水平。如果下一次练习是在超量恢复期进行的,那超量恢复的那部分不会消退,会逐步积累。如此反复,肌肉就会变大变强。
<预防学习者异议>这里面小伙伴可能马上会问一个问题:我就是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导致精力不够,你还给我搞事?其实我刚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工作太忙,是没有时间去锻炼的,这是理直气壮的,甚至还引以为傲,觉得我人生很充实啊,只有你们那些很闲的人,才一天到晚在朋友圈发健身的照片。
但我深入去看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了一个怪圈,或者说是一个死循环,那就是:我因为忙,所以没时间去锻炼,因为没时间锻炼,所以精力不足,因为精力不足,所以该做的事很多都没做,让我变得很更忙,那我更没时间锻炼。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无解啊,那真的无解吗?
这让我想起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与智慧博大精深),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我现在砍柴,一天砍到晚,凭我现在的能力,每天要砍的柴根本是砍不完的,但是有人告诉我每天除了继续砍柴外,还要每天早上先去把刀磨一下,然后你每天都能砍完了。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就像我的洗发水一样。。),但磨着磨着,发现砍柴比以前砍的更快了,慢慢的不但能把磨刀的时间补回来,还每天能比以前砍得更多。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那“超量补偿”起的作用就像是磨刀的过程,只不过这刀是我们自己,通过在自己的不舒适区训练,我们一次一次的比以往更有充沛的体能精力,有更强的抗压能力,有更多的耐心,有更敏捷的思维等等,这样能提升我们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够应付生活或是工作中高强度的挑战。
<给出更贴近学习者的例子>作者说了很多内容,但核心要点在于要认识到如果不坚持锻炼,会导致体能不足,会导致精力不够、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等很多问题,从而导致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危机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要打破“工作忙”与“不锻炼”这个怪圈,那超量补偿就是打破这个怪圈的秘诀。
拿前面我讲的自己的那个例子来说,就是我因为前段时间加班,导致这个阶段有点疲惫,导致忘记给业务部门的承诺,导致接到投诉的事。
我来分析一下,其实3月份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一些锻炼,但3月中旬开始,因为我除了要一个人承担多个角色完成4月份要上线的项目计划外,还有一个像今天这样的2-4拆书,特别是在拆书前的2个礼拜,在写逐字稿时,我是很紧张的,在我看来就跟考试一样。而且当时还临时插进来一个项目,也是要在2周内完成,所以我就把这几个礼拜当成考试前的一个冲刺阶段,就完全没有安排锻炼。想着近一年来锻炼的还行,就中断个几个礼拜应该没什么问题,其实你说每天真的就没那个20-30分钟的时间吗?加上洗澡的时间也就最多40-50分钟的时间,很多时间都花在换衣服上,纠结到底要不要去锻炼上,毕竟起床后很多时间身体浑身无力,还有忘了开热水器,还有赖在床上看朋友圈上。
那我当时的想法就跟罗杰一样,没有认知到这个问题。那其实如果像我现在这1个月坚持锻炼的情况来看,每天花在锻炼加洗澡上的时间也就30分钟,因为我只跑2公里,配速都是6分多、7分多,花在换衣服、洗澡上的时间也很短,也不纠结了,因为已经养成习惯了,那这样就打破了“工作忙”与“不锻炼”这个怪圈。
A1:在正式分享片段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大家工作中一种常见的状况?就是那种工作一忙起来,就容易出错、容易忘事,或是脾气变大的状况?举个我个人的例子,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这边同时有2个项目上线,有一个项目,业务部门需要每天我给客户导出一份数据,而且要在几点几点之前,中间我就有几次忘了,然后具体负责的同事就投诉到她们的领导,其实我觉得很冤,业务部门之前没有跟我说这个事,尽管如此,我也尽力给他们导了,而且业务部门说我自己之前跟她们承诺过每天给数据,但实际上我真的一点都不记得了,其实为了这个项目的上线,我加班了好几个礼拜。但人家不管这么多,后来我通过请她们领导吃一顿饭,才摆平了这件事。
我就想了解下,大家有没有碰到过类似的情况?有的话,跟大家分享下。
学习者小新:这次拆书,忘了给存在逐字稿,我根本就没想起了这件事。存在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学习者王丽:这周我特别忙,因为我要准备轮值主席的东西,还有工作上的交接,还有教会里面的一大堆事情,并且前段时间出去玩也积累了很多事情没做,这周我宿舍里面要煮粥就忘记了。
力量和心脑血管锻炼会显著影响健康、精力水平和效能表现。大众普遍认为,最好的健身方式是持续的有氧运动或稳态训练,比如20-30分钟的连续锻炼,每周3到5次,锻炼期间心率达到最大值的60%到85%。但从我们总结的经验来看,间歇训练却优于持续的训练。最近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发起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一系列短时间、高强度的有氧练习——维持60秒左右——加上完整的有氧恢复过程,对于受试者有出人意料的积极影响。只需8周时间,受试者的心脑血管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心率变化减少,情绪得以改善,免疫力提高,舒张压也降低不少。
弗兰克最主要的表现障碍是对于压力的容忍限度——他很容易在压力下崩溃并对他人态度恶劣。作为一家大型零售公司新提拔的部门领导,弗兰克总是很挑剔,常常在同事面前大发脾气。弗兰克十分不乐意锻炼。他明白锻炼对身体有益,并且在妻子的强烈要求下开始三心二意地慢跑。不出意料,在无聊和不适的双重打击下,他没跑几周就放弃了。我们对弗兰克保证,定期锻炼可以缓解他的紧张感,帮助他更好地控制情感。弗兰克勇敢地签下了为期60天的训练课程。
下一步,我们帮助弗兰克设计了周期性的锻炼计划。养成健身习惯的诀窍是由浅入深。我们建议弗兰克配置心率检测器以便准确掌握自己的压力——恢复模式。鉴于目前年龄和缺乏锻炼的历史,他的目标心率设定为每分钟140下。起初,弗兰克发现只需快走就能达到目标心率。维持目标心率60秒后他便慢下步伐,直至心率降回90,这样周期模式保持20分钟。这种模式的要点在于,它并非要求身体承担20或25分钟的高度压力,而是教身体如何忍受短时间的压力并有效恢复。
弗兰克几乎立刻发现,这种周期锻炼比之前的慢跑更加有趣,也更容易坚持下来。第二周,他开始每隔一天变换不同的心率区间,某次将心率保持在100至130之间,下次提升至100至140的灵活区间。渐渐他需要慢跑才能达到目标心率了。
弗兰克的解决方案
周一7:00快走/跑步
周三6:30 快走/跑步,力量训练
周五7:00 快走/跑步
周日11:00补课,力量训练
一次性解决步骤
购置心率检测器,购置新的运动装备
训练到第四周时,弗兰克需要赶上工作进度,不得已连续三天翘掉健身课程。让他惊讶的是,自己竟然很想念锻炼的感觉。所以他决定这周日去健身房补课。8周训练结束了,弗兰克养成了每周锻炼5次的习惯,并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弗兰克明显感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脾气温和了许多,白天有更多精力处理工作,晚间情绪也好转起来。
<过渡>那认识到工作或生活压力大,工作或家庭琐事繁忙,可能与体能不足有关,以及掌握打破“工作忙”与“不锻炼”这个怪圈的密钥后,这也才是有效解决我们压力大工作忙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毕竟这不是纸上谈兵,改变或是升级下认知就可以的,那具体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R: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半的时间阅读手中的拆页2。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大家都看完了哈,这个片段提出了一种新训练方法,这种方法要比我们传统的持续训练要好,并且还用一个案例讲了1位职场精英弗兰克从不爱健身到喜欢上健身的故事,也可以看得出弗兰克用的训练方法就是这种新的训练方法。
那这种训练方法叫“间歇性训练法”,间歇性训练是“两组练习之间有一个严格控制休息时间的一种训练方法”,比方说每运动1分钟,休息1分钟,再运动1分钟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法其实也不是作者杜撰的,在上个世纪30年欧洲就有这种方法,现在学术上的论文也很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事物。在无氧特别是力量训练中,我们知道要一组一组的做练习,每组之间有个休息时间,但在有氧特别是跑步中,跑到半途中就停下不跑,我会认为这是跑不动了,这以前我会认为这很业余,那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那间歇性跑步的方法到底好在哪?片段中弗兰克的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弗兰克从十分不乐意锻炼,到自己竟然很想念锻炼的感觉。其实有过锻炼经验的人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跑步时浑身肌肉酸痛,小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大口喘气还呼吸不畅,胸口剧烈跳动,五脏六腑都不舒服的感觉,汗水一点一点从头上身上渗出来,天气凉快还好点,天气要是闷热,特别是一个考验。这种状况也还不都是从来没有跑步经验的人的状况,就是有很多年跑步经验的人,在状态不好或是没控制好节奏跑步过急的情况都会碰到的。
那专业训练团队是怎么帮助弗兰克的呢?我来帮大家梳理下,先是帮他安排了一个训练计划,办了一张会员卡,然后购置了一点设备,最后就是正式训练——开跑。那它这里就提到一些要点,大家看一下,他安排了一个训练计划,是多少天?对,因为60天差不多是养成一个习惯所需的时间。然后呢,他买了一点设备,是什么设备呢?对,是一个心率手环,因为运动心率是一个比较准确、稳定的反映一个人运动强度的指标。最后,我们再一起看下他的这个正式训练,专业人员给了他设定了2个心率,一个是运动起来要达到的,一个是慢下步伐降回来的,一个是要达到的目标心率140,一个是放慢节奏到一定程度的90,那我们就会看到90-140这个区间,这个区间其实就是有效运动区间,还有一个是刚开始练习时,弗兰克维持目标心率有一个时间长度,是多少秒?是的,60秒,大家觉得这个时间短吗?是的,挺短的,这里也就触及到间歇性训练方法的核心了,就是短时间高强度的模式,60秒的时间哪怕强度会超过以往你训练的强度,会很痛苦吗?不会,所以说这种训练方法的起点难度是比较低,这也是区别传统的持续性锻炼的要点所在,还有我们看下,弗兰克每天的训练时长是20分钟,这个时间也比较短,比我们传统上的一些项目时间都短,比方说瑜伽最短也要30-40分钟,长的要2个小时,那这短时间的健身特别适合像我们上班族时间比较紧张的人。
<加工行动建议的流程步骤>到这里,核心的几个点都提出来了,我们看下具体可以怎么操作呢?在下面,我总结了几个行动步骤,第一步是购置心率检测设备手环等,这个设备要能实时检测心率,建议还能实时查看运动时的心率;第二步是根据自身年龄及过往锻炼情况,确定一个大概的有效运动心率区间,计算公式是:最大心率*0.6~0.85,其中最大心率的计算有一种简单算法是:220-年龄,运动领域专业算法是:205.8-0.685×年龄,最大心率*0.6~0.85是针对过往锻炼比较少的人的,如果以往锻炼的比较多,乘的系数还可以再高一些;第三步安排一个为期60天的训练计划,每周3次以上,每次的时间计划好,是早上还是晚上,是几点,是在做完什么事情之后开始,训练完以后做什么事都安排好。第四步从难度比较低的运动开始,比如快走、慢跑、原地踏步等,等达到心率区间最高值时,放慢节奏或是停下,观察心率降到心率区间最低值时,再开始运动,然后循环这个周期模式20分钟。第五步,一段时间以后,加大运动强度,比如从快步跑、高抬腿开始等,在心率区间范围内,变换不同的心率区间,逐渐达到能够需要高强度运动才能达到心率区间最大值的效果。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当你能在有效心率范围内运动时,相当于给你划定了一个安全且有效的边界,在这个区域内,你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灵活加以调节。如果你不这么做,当你心率超出有效区间,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也会感觉到运动时很痛苦,所以会有每每想起运动时都心有余悸,而当你心率未到达有效区间时,你运动了很长时间,但可能起不到健身效果,会认为健身对你无用,然后就放弃了。
<例子>针对这个片段,接着前面我自己的那个例子,在我认识到“工作忙”不是“不锻炼”的借口后,我打破这两者形成的怪圈,决定还是要把健身搞起来,把我自己这把刀要磨快,于是我很快就买了一个能测心率的手环,就是这个小米2代手环,能实时监测,但不能实时查看,好在小米运动app在连上这个手环后,从app上能实时查看;然后根据有效心率计算公式算下来,我的区间差不多是110-150(一不小心暴露自己的年龄了);紧接着我在我做的蜜蜂打卡上报名参加了一个100天的健身打卡活动,交了100块的保证金,每周要打卡5次以上,如果最后打卡不够,100块将会给别人,我计划的是每周一到每周五跑步,周六休息一天,如果中间忘了打卡,周日补上,我计划的是早上5:30起床上完厕所,打开热水器后,再换好衣服,差不多6点就在小区里跑步,回来后洗完澡6:40结束;然后我开始跑步,刚开始我如果起床后发现有些疲惫的话,我会先步行一圈,然后开始慢跑,然后不停地看心率,跑起来后心率上升的挺快的,差不多2分钟的时间就能从80达到150,其实到140时就感觉有些难受,咬下牙坚持到心率150,然后我就放慢脚步,差不多等待1分钟左右心率就又降到110左右,反复这样跑,就这样差不多跑2公里多,心率平均在140,总共15分钟左右吧,其实已经就大汗淋漓了;等过了1周后,我状态比较好的时候,我差不多步行100米左右,就开始先慢跑,然后慢慢加速,一没注意的时候,心率就飙到170了,然后赶紧放慢脚步,等心率降到130时,再又开始,后面就注意控制心率,不让它超过160,也没有低于130,最后心率平均在150,重要的是跑完2公里后,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还想继续跑,而这种感觉我很久没有了。那在坚持跑步的日子里,特别是这周,白天精神特别好。
A3场景设计:
小梅25岁,因为在大学期间创过业,3年前加入公司时,能力业绩等表现的很突出,很快就升任部门经理的职务。一晃3年过去了,小梅管理着10人的团队,部门的KPI考核也提高了很多,但今年的市场情况没有之前预计的那么好,目前的任务才完成计划的一半,小梅感到压力很大,每天总有做不完的事,与其他部门同事的合作也没以前融洽,发生了好几件不愉快的事,老板慢慢对她也没有以前那么高的期望了,其实小梅觉得自己比刚来公司时付出了更多,现在连以前爱好的瑜伽都没时间做了,还时不时要出差,想锻炼计划总是被打乱,小梅也知道尽其可能锻炼身体,还办了公司附近健身房的会员卡,去跳了几次操,发现没什么效果,就再没去过,小梅小区虽然就能够跑步,但小梅觉得太累了,没跑多少就坚持不下来。小梅想要改变这种状况,但不知道怎么做。
下面我们就用上面的方法来试着做一个演练。
请每两人一组,请运用今天所学的内容帮助小梅走出困境。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5分钟后,希望有一个小组踊跃给大家做个分享,现在开始!
学习者久涯:小梅就是典型的精力不足,就导致她压力很大,就情绪上也不太好,跟部门同事合作也不太愉快。她觉得跳操没什么效果就没去了,跑步觉得太累了就没坚持下来,根据这个情况,首先就给她定一个长期的间歇性训练计划,先买个心率检测手环,然后第二点就是根据她的年龄,计算出有效运动心率区间,是117-165,然后就在小区内跑步,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早上跑或是晚上跑,然后就参照弗兰克的方案,一开始就快走,等过一段时间体能提升后,就可以慢跑,慢慢这样循环,情绪很可能就改善了。
A2:说了这么多,现在请大家结合自身的情况,运用今天学到的“间歇训练法”,为自己接下来的日子里,设计一个运动健身方案?(分组)分享时间:3分钟。
学习者小新:马上6.18了,先团购一个手环,19号开始,我们建一个群,未来的一个月,每个星期跑3天,周日可以替补,30分钟一定要坚持,根据公式计算运动心率区间,等到心率区间上限时,保持1分钟,再慢下来,每天锻炼30分钟这样,能达到6次后,我觉得就初步有成效了,先坚持1个月试试。
学习者eva:这个事是对我非常大的挑战。我办过健身卡,第一个礼拜去了3次,后来找各种借口就没去,精力管理确实很重要,但文字比较枯燥,今天大唐很好的给出了关键点。我准备今天先跨出一小步,争取每周六晚上能去,本来今天晚上计划不去的,锻炼30-40分钟,含游泳,还要跑步2公里,以前我跑步2.5公里太痛苦了,今天我可以先跑步,再游泳。在跑步的15分钟内,我可以用大唐介绍的方法跑步,我先不买手环,但我可以通过调节跑步机上的速度,先是8或者7,快一会再歇一会,这样我有把握能坚持下来。我同事他们我看到跑步坚持后,不但身材下来了,而且也很有活力,我觉得我可以从这个小小的改变开始。
刚两位小伙伴分享的很好,小新在微信群里面打卡的方法是很好的,一个人孤独的跑确实比较难坚持的。另外eva说不严格按照这个步骤来,希望通过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但也还是尽量贯彻今天学习到的方法来降低运动的难度也是可以的,比如说通过来回调节跑步机的速度,起到间歇性训练一样的效果。
<总结>无论是工作中事业遇到发展瓶颈,还是生活中陷于家庭琐事的旋涡,如果有人告诉你,简简单单就可以突破自己,轻松挑战高强度的工作或家庭压力,一定是骗人的。但我相信只要打破“工作忙”与“不锻炼”这个怪圈,运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的方法,走出舒适区,向自己的极限能力挑战,可能需要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养成体能锻炼的习惯,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的自己,突破自己的局限,一定能站上人生的巅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