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吴印梅,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第一个标签是万金油,第二个标签是新奇爱好者,第三个标签是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再介绍一下拆书帮和拆书法:拆书法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像之前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买了一本书,看了一两章就没有再看后面的了,老是觉得心里好像很失落,好像对不起这本书,这就是典型的以知识为中心。以自
己为中心的就是说没有必要说一定要把这本书看完,我们看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那这本书就是超值了。拆书法又分为个人拆书法和组织拆书法,个人拆书法典型的应用就是三色便签法。第一张便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片断的知识,第二张便签用来回顾自己的经验,第三张便签用来写自己以后要怎么去运用。组织拆书法是由一位拆书家把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的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拆为已用。拆书帮是由一群拆书爱好者组成的社群,典型的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学习分舵,就比如我们现在的杭州光明顶分舵。
“以终为始”的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情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的”。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先在头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Mental/First Creation),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g Creation).。
以建筑为例,在拿起工具建造之前,必须先有详尽的设计图;而绘出设计图之前,须先在脑海中构思每一细节。有了设计图纸,然后有施工计划,这样按部就班,才能完成建筑。假使设计稍有缺失,弥补起来,可能就事倍功半。设计蓝图代表愿景,整个建筑过程均以它为准绳,因此宁可事先追求尽善尽美,也不要亡羊补牢。
创办企业也是同样如此,要想成功,必须先确定目标,根据目标来确定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然后整合资金、研究、生产、营销、人事、厂房,设备等方面资源,朝既定目标奋力前行。“以始为终”往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许多企业都败在第一次创造上——事先缺乏明确目标,以致资金不足,规划不周或对市场的解读有误。
教养子女也要先定目标。才可能培养出既自律又有责任感的子女,在日常相处中牢记这个目标,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们自律或自尊的举动。
以始为终的原则适用范围极广。比如旅行前,你会先想好目的地然后规划最佳路线。建造花园之前,你会在脑海或是纸上勾勒蓝图。演讲前先写下演讲词,整理院子前先计划,裁剪衣服前先设计等等。
当我们理解两次创造的原则,并肩负起践行它们的责任,影响圈就会日益扩大。如果我们不按照原则行事,对精神创造不闻不问,影响圈会缩小。
在我们生活中可能会经常遇到事情做了一半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准备不充分,或者说遗漏了很多东西没有做,然后又要花很多的时间(解决的问题),很大的精力补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处),可以使用两次创造的原则(方法)
具体的方法步骤是:(1)先确定一个目标,在脑中做好构思 (2)再根据目标去行动,去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 如果我们按照两次创造的原则去做,我们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按这个原则去,那我们的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小。(理由)
这个原则的使用条件:任何事情都可以
可能用到的场景是:购物,旅行,建筑工程,创业.....
A1:5月初天气刚变热的时候,由于房间里有蚊子,我就去超市里买蚊香(没有先在头脑里先想好,我的目标不是去买蚊香,是为了晚上不受蚊子的骚扰)。在超市里逛了一圈之后,选了一盒蚊香就回去了,回到家里之后才发现自己忘了买打火机和蚊香碟(因为前面的目标错误,所以导致后面行动的时候东西没有配备齐全)。结果当天晚上蚊香没有点上,第二天又去超市买了打火机和蚊香碟。
A2:7月份我计划去趟少林寺旅行,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先要给自己规划一条旅游路线,我去网上了解了下杭州没有直接到少林寺的高铁,只能先从坐高铁到郑州,再坐郑州坐汽车去登封,从登封再转大巴去少林寺(直接从有郑州到少林寺的车也有,但是很坑,所以不选择)。然后再去网上查了下少林寺旅游攻略。通过查询,搜索,规划,我最终给自己规划的旅游路线是:用3天的时间,坐早上的高铁去郑州,在郑州火车站对面坐汽车去登封,第一天先去游览嵩山和嵩山书院,晚上在登封找个旅馆入住,第二天再去少林寺,晚上再在登封住一天,第三天再从登封坐汽车到郑州,从郑州坐高铁到杭州(先在脑中做好构思,旅游的目标是参观嵩山,嵩山书院,少林寺),确定好路线之后再去准备出行的物品,带好防晒霜,把来回的高铁票买好,在美团上订好旅馆....(根据前面准备的出行路线准备物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