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王宏,今天拆解的书籍是《正面管教》现在请大家2人一组进行分组。这次拆书的学习目标是:了解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区别,学会积极的亲子冲突解决之道。F特征:《正面管教》的作者是简·尼尔森(Jane Nelsen),是一位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说、大学心理咨询教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A优势:这本书是家庭教育书籍中让数百万孩子家长和老师受益终身的经典之作,书中所传授的“正面管教”是风靡欧美的教育风暴!一个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体验!已经有超过16个国家、600万个家庭被它改变。
B利益:这本书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家长找到引导孩子自信,自律,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成长途径。为很多受到困惑、面临育儿挑战的家长们,提供了行之有效并且触动他们内心的解决方法,让身心俱疲的育儿过程,转化为家长和孩子都放松、享受的美好过程。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人生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误解正面管教基本概念的一个例子,就是家长和老师们普遍会在使用“逻辑后果”时附加上羞辱,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羞辱的确有可能会激发孩子做得更好,但对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造成多么巨大的损伤呢?他们是否会变成“讨好者”或“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认为自己的价值取决于别人的认可?他们是否虽然做得更好了,但却因为害怕将来失败而不再敢冒险?他们在大人的责备、羞辱和痛苦以及造成的失望中所得到的教训,是否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自尊?还是孩子从大人的同情、鼓励、无条件的爱和所赋予的权力中所学到的东西能使他们获得人生技能的锻炼以及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学习目标1】让学习者了解“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之间的区别,懂得“赢得”孩子才能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机会。
【what】“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虽只一字之差,但内涵却相距甚远。“赢得”孩子是家长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允许孩子犯错误,引导并帮助孩子在犯错后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有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而“赢了”孩子则是家长看不惯孩子犯错,用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即使表面看来战胜了孩子,迫使孩子听话,效果也是暂时的,但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则是终生的,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
【why】很多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与管教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带有这种”强迫承认错误“的个人意愿,孩子表面上顺从,实际上背地里跟你反着干。所以只有“赢得”孩子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促使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
【how细化原文行动建议的步骤】
掌握和善而坚定的处理方式是区分“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关键。“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那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呢?
1、不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批判性的责备;
2、用和善的口吻或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比如:“我看得出来你很失望、生气、心烦。”等;
3、坚定的态度让孩子明白,他们的不良行为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以此激励他们在保持自尊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行为。
(适用边界)适用于当你和孩子之间沟通有障碍,造成孩子对你的敌意和不满时使用。
(预防异议)可能有小伙伴认为从古至今“不打不成器”是许多父母信奉的至理名言,又有多少优秀孩子是这样教育出来的,父母所有的行为都是出于爱,孩子现在不明白,将来也会明白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打骂是“驯服”孩子的最佳方法吗?许多数据表明,严厉教育是最危险的教育。孩子是随时随地都在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我们都不能强加给他我们自己的意愿,哪怕是在爱的前提下。所以,赢得孩子尊重与认可,同样也需要技巧和艺术。
(举例)当妈妈得知自己6岁儿子小明偷了东西之后,妈妈大声的呵斥小明:“你太过分了,拿别人东西就是小偷,妈妈没有告诉过你吗?”话音刚落,重重的打了一下小明的屁股,并且说:“打你一次你就长记性了,说以后你还敢这样吗?”
小明已经被吓蒙了,哭着说:“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如果按照拆页建议,“赢得”孩子的处理方式是这样的:妈妈知道小明偷了东西后,找了一个没人打扰的时间,让小明坐到自己腿上,告诉小明她听说他从商店拿了一袋泡泡糖,然后,妈妈告诉小明:“妈妈上五年级的时候,也曾经从商店里偷了一块橡皮,回到家后心里很不安,也很愧疚,觉得这样做实在不值得。”
小明这时辩解道:“反正商店里有那么多泡泡糖。”
妈妈和小明一起讨论了店主需要卖多少泡泡糖和其他东西才能养家糊口,小明这时才承认自己没有想过这些,并发自内心的说:“我再也不想偷东西了。”然后去商店为自己偷的泡泡糖付了钱。
【A1】激活经验,显像提问
我们刚才了解了“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之间的区别,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当孩子犯错误或不听劝告时,你是怎么让孩子听你的话的,在过往的经历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当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影响写作业时,你是怎么说的?孩子是什么反应?孩子在睡觉前一定要吃那盒新买的巧克力饼干等等,你不同意,你是怎么说的?孩子是什么反应?请花1分钟思考,然后两人一组,思考后3分钟小组讨论,最后请1-2位小伙伴分享。
伙伴分享:孩子报了学习跳舞的兴趣班,可是经常找理由逃避去学,每次我们都是口气强硬的坚决拉她去学,孩子也是极不情愿的去学。
总结&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区别,但是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和我们合作呢?在接下来的片段将会看到答案。请大家花2分钟时间阅读拆页2。
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住,在孩子们感到你的倾听之后,他们才更可能听你的。下面的“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打成共识。
【学习目标2】让学习者学会用四个步骤赢得孩子的合作
(how细化原文行动步骤)家长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和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一种支持的感觉,孩子才会感到亲近和信任,这样孩子才会共同面对,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我根据文中片段帮大家总结出四个步骤:
步骤一:表达理解
步骤二: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
步骤三:表达你的感受
步骤四:关注于解决问题(启发式的提问)
(不这么做的坏处)如果不这么做,大人不用和善而坚定的语气说话,没有鼓励、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就会对孩子不尊重的操纵,表面看来战胜了孩子,迫使孩子听话,效果也是暂时的,但给孩子留下的心理阴影则是终生的,他们学会了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内省。
(举例)乐乐是个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中午放学后,乐乐一改往日兴高采烈的样子,像霜打的茄子似的,拧着眉头,郁郁寡欢,一看就知道是挨老师批了。经过询问,原来是乐乐最后一节课问同桌借铅笔,被老师发现,狠狠批评了一顿,并让乐乐站了一节课。
这时妈妈应该这样做:
妈妈用同情而友善的语气说道:“宝贝,妈妈理解你,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你,并且让你罚站,你一定觉得很丢人,觉得委屈、难过。”(第一步表达理解)
乐乐抬头看看妈妈,眼睛里泛着委屈的泪花。
妈妈继续说道:“我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也被老师罚站,我也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乐乐这时感兴趣了,“真的?我就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太过分了。”
妈妈说:“嗯,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不管在那里,都得按规矩办事,比如上课要遵守纪律,不能随便说话,不能做小动作;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不能闯红灯等。你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
乐乐回答道:“哦,那以后多带几支铅笔吧,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妈妈说:“嗯,这是个好办法。”
妈妈的目的是帮乐乐找到一个办法,避免以后再惹老师生气和批评,通过这四个步骤就解决问题了。
【A3】促动参与现场演练
接下来我们做个现场演练,现学现用。先分组,两人一组。场景是这样的:10岁的小刚继续玩他的电脑游戏,即使他妈妈已经多次警告他超过时间了。“劝说无效”后,妈妈发火了,她生气地关掉电源。小刚也恼火地回到自己房间。请大家想想今天学习的四步骤,你会怎么运用赢得孩子的合作。大家可以选择角色,角色一是妈妈,角色二是小刚。
(请大家花2分钟讨论,接着按照刚才的分组两两现场演练,时间5分钟,最后请小伙伴分享)
场景演练:
妈妈温和的说:“我知道这个游戏是你最喜欢玩的,你都过关到第三关了,好厉害!妈妈跟你差不多大的时候,也喜欢玩我们当时流行的游戏叫‘打片’,每天打的顾不上写作业。”(表示理解,有类似的经历)
小刚说:“真的?你也喜欢玩游戏?打游戏时间过得特别快!其实我也不想打那么久的。”
妈妈说:“哦,那你觉得怎么分配学习和玩电脑的时间更好呢?”(引导关注解决问题)
小刚思考了一下说:“要不咱们来个约定吧,我写完作业之后玩半个小时游戏,这样可以吗?”
妈妈高兴的说:“好呀,一言为定!”(成功解决)
(回应或反馈)
大家表现非常精彩,除了声情并茂,最主要是使用了我们学习的四个步骤,让我们掌声鼓励。
【A2】催化作用
刚才我们通过演练熟悉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现在请大家想想看,在以后和孩子的沟通中你该如何去做?遇到一些孩子的任性、不爱学习、叛逆等行为,比如说,孩子未按要求完成作业而挨老师批评,等等类似出现不良行为或犯错误,试着用今天学到的四步骤法来进行沟通。
(请大家花1分钟写便签,写完按照刚才的分组进行讨论,时间4分钟,然后请1个小伙伴分享)
(伙伴分享)孩子有时会把牛奶或饮料洒到地板上,我以前就会责骂他说:“你怎么这么笨呢?马上清理干净。从现在开始让我倒牛奶,因为看来你倒不好。”现在我会用和善而坚定的话语——比如,“哎哟。你该怎么办?”——来引起孩子的注意,问孩子该怎么做要比告诉孩子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回应反馈)今天大家都对这四个步骤理解比较透彻,非常好。期待以后大家的应用可以帮助你和孩子有效沟通。
(总结)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区别:“赢了”孩子是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所以掌握好四步骤才会“赢得”孩子,真正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机会。学会赢得合作的步骤,会帮助你更好的和孩子沟通,培养积极健康的自尊,有利于孩子长远的发展。我相信大家以后在生活中一定可以运用上。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