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学会独立思考》 所属活动: 5月10日武汉拆书珞珈分舵街道口拆书活动 所在级别: TF3-2 学习主题: “三问”模式教你学会请教老师一个专业问题 学习目标: 学习者学会三问模式,提高提问水平,以求更高效获取有效答案。

开场: 【场景】我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句话大家一定不陌生,学会提问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途径。大部分人可能觉得提问谁不会呢?我们每天都在提各种问题。但是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别人提出来的问题让我们欲哭无泪,比如朋友大半夜问你:我该不该和男/女朋友分手?
【提问】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是不是觉得很难回答?回答吧,但是你毕竟不是当事人,万一破坏人家幸福担当不起;不回答吧,又怕辜负了朋友的一番信任。大半夜的被人打扰是不是让人很恼火?
【影响】这说明,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往往容易用不合适的方式提一个愚蠢的问题,不仅仅得不到一个好的回答,还可能会暴露自己的无知,让他人难堪。
【解决】今天带来《轻松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这本书,作者就教会我们如何高质量的提问,根据不同的提问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高质量的具体问题,帮助我们求得满意的答复。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想通过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来帮助同学们建立一个“问自己”的思考框架。

    每个学期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对现在学习的专业非常无感,究竟该不该转专业?”

    看过之前文章的同学们应该知道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够具体。在没有得知这位同学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老师是无法给出相应答案的。

    于是,我会将下面的问题抛给他:

    1.你是大几的学生?

    2.你现在学什么专业?想转成什么专业?

    3.你为何对现在的专业无感?当初为何又选择了它?

    4.你了解未来要选择的专业么?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只能了解该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想更好地帮助他,还应当询问如下的问题:

    1.你为何要转专业?

    2.你为现在学习的专业付出了多少努力?

    3.你真的了解未来专业学的是什么吗?

    4.你这么想换专业,你的爸妈知道么?

    5.你了解未来专业的授课教师么,这些教师里有没有该领域的佼佼者?

    6.提供未来专业的院系在该领域培养出了哪些人才?这些人都去哪里就业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如何?薪水如何?普通的毕业生呢?

    7.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将未来专业做到极致的人有哪些?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8.你在转专业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中后会遇到什么样的麻烦?

    9.未来专业的相关院系能够给你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要不要换班换寝室,会不会带来新的人际关系困扰?

    10.未来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社会需求怎样?

    当我将这些问题抛给正在咨询的同学时,他们往往会有如下的感叹:“啊,原来转专业需要想这么多事情!为何我想不到呢?”

    其实,我之所以能够在瞬间便提出如此多的重点问题,在于我早就拥有解决同类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模式。当头脑中有了这些思维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便会自然呈现出来。

    文章刚刚提到的诸多问题,隐含在我的“人-事-物-势”这一思考框架之中。

    所谓“人-事-物-势”的思考框架,用比较粗糙的语言来讲是指: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的时候,总是在一定的形势(情景)之下,与某些人利用某些物理条件来完成某事。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学习目标】

学完后,学习者在向他人请教某个问题时,提问前能按照“人-事-物-势”的思考框架学会问自己,对问题梳理,让问题更具体、更清晰,以便求得满意的答复。

I】拆书家讲解引导

很多时候我们想通过提问求助他人意见,但是往往求而不得。因为很多问题具有个人特色、或者属于个人偏好,不同的人完全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女朋友的问题。有时候问题太笼统太宏大,对方也不太好回答,需要我们将问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化,比如文中转专业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答案就在我们自己的脑中,只是不知如何去发现。

【行动步骤】

遇到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先学会自我提问,找答案、理问题。拆页中告诉了我们一个自我提问的思考框架“人-事-物-势”,比较实用。

——所有有关系的人,包括自我认知和了解他人

——事情、事务、现象、情况等

——物质、硬件、自然环境等

——形势、趋势

【提问互动】

片段举了一个该不该转专业的问题的例子,请小伙伴对片段中提到的10个问题分析,它们分别属于“人-事-物-势”的哪一个?请大家分下类。

——1.2.3.4.5.6.7

——8

——9

——10

【案例】

这两天网上关于上海幼升小的新闻实实在在搅动了全国父母的小心脏。关于“上什么学校”,大家各执其词,教育专家们也是意见不一。一年前我也有过同样的困惑,在求他人意见不得时,我就利用这个思考模式进行了自我提问,最后得出来让自己心安的答案和选择。我列举一些我当时考虑的问题:

——我的经济状况如何?小孩表现如何?爸爸支持吗?老人身体状况如何?

——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应试教育体制是怎样?素质教育体制是怎样?国家政策如何?

——学校硬件如何?学校与家距离如何?交通状况如何?接送时间如何?

——未来人才更看重哪方面素质?对未来学习还可以有什么选择?

我最后的选择是:在经济能力范围内,就近选择了一家收费私立学校。

【适用边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框架,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相应的删减。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请大家自测

请阅读下表中的六句话,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表示很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

1.提问前,我会想一想有无可能会被拒绝。

1

2

3

4

5

6

2.提问前,我会习惯先在网上或书上搜索,看看有没有类似问题的答案。

1

2

3

4

5

6

3.提问前,我会仔细推敲看看问题是否能再分解。

1

2

3

4

5

6

4.提问前,我会多了解‘老师’的背景和习惯。

1

2

3

4

5

6

5.提问时,我会根据对方习惯,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发送问题。

1

2

3

4

5

6

6.提问后,如果不是特别紧急,我会耐心等待,不会频繁催促。

1

2

3

4

5

6

 

【I】解释自测题

刚刚让大家做的这个简单测试,主要目的是让大家回顾一下自己提问习惯,并且大致了解自己是否具备一个优秀提问者的潜质。得分越高,说明你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强,具备优秀提问者的潜质,提问得分越低,说明你的提问方式可能比较随性。

结合大家今天的得分情况,说明大家还是具备优秀提问者的潜质的。那如何把这份潜质发挥好,今天我们就学习“人-事-物-势”思考框架学会问自己,训练如何提一个好问题。

A3】促动参与

刚刚我们学习了“人-事-物-势”的思考框架,接下来请大家做一个演练,具体场景是这样的:

俗话说:天下没有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总有某时某刻某事某人让人不顺心,偶尔心中会冒出辞职的冲动。小王最近就很苦恼,在大学当辅导员很多年,工作稳定,工资也稳定,对培训工作很感兴趣,想换工作,但是又很犹豫,假设你也在小王类似的处境,请你在写辞职信前问问自己:到底该不该换工作?请按照“人-事-物-势”分析你的问题和实际情况,越多越具体越好,并一一回答,最后看看自己的结论是什么?每小组讨论5分钟,然后相互分享。

【学习者演练】

关于换不换工作是我过去一年来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如果我要换工作,我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清楚:

我老公怎么办?我到哪里都无所谓,但是老公去了别的地方工作,能不能达到他现在相当的地位?

孩子怎么办?孩子对我想去的地方适应吗?周围的环境如何?关键是谁去接送她每天上学?

爸妈同意吗?民营企业爸妈能接受吗?从天底下最光鲜的职业一下变成一个打工的,他们怎么看?我要怎么说服我爸?我想这个几乎不太可能,因为我爸是一个特别倔强的人。

我打算换的这份工作前景如何?我期望通过创业获得什么?

如果是做培训的话,行业发展趋势如何?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培训师的工作形态基本就是不停的奔波状态,我能适应这种一直在天上飘的状态吗?

基本上这几个问题问下来,我就可以得出我没必要考虑换工作的问题了,“人-事-物-势”基本都不能接受,我还是老老实实干好我现在的这份工作吧。

A2】催化应用

通过今天的“人-事-物-势”思考框架对自己提问工具的学习,大家如果觉得对于一些想不清楚、问不清楚、难以决策的问题,是不是比较好用呢?请大家回去后,在一周内和朋友分享这个工具,并帮助朋友分析他的一个问题,看看能不能帮他找寻答案。请大家写下你的行动计划。

【学习者案例】

我打算回去后就和我老公分享这个工具,就他现在的工作发展瓶颈困惑和他交流,多问他“人-事-物-势”几个相关的问题,看看他能不能得出他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