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我叫贺楚瑜,理工科出身,现一名国企职员,从事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工作。工作之余喜好听听轻音乐、泡泡花茶、陪陪孩子、看看书,还喜欢带着娃一起旅游。有共同爱好的,我们暑假可以约起喔( ̄▽ ̄)"
在朋友们面前,我就是一个大孩子和话痨子,说不完的话。总之,我就是一个爱说、爱笑、爱想的双鱼座小鱼儿。
现在我们聊聊拆书是怎么回事?
话说,第一次听拆书的时候,我也惊讶,难道要把书一页页拆出来一张张活页?( ̄▽ ̄)"
“拆书”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论,通过拆书可以提升当众表达能力、即时回应能力、辅导能力、归纳演绎能力、超越思路的能力,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要把知识关联学习者的经验、规划具体的运用。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拆书法指的是便签法,让人读完一本书就能达到参加同主题培训的效果;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的话,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那拆书帮又是怎么样的机构呢?
拆书帮 是基于拆书法的学习爱好者社群,表现为各地的拆书帮俱乐部。它是
我们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也许我们常常羡慕一些这样的家长,也没有见他们怎么管教孩子,他们的孩子确非常懂事,每天早上自己按时起床,放学后不用父母催促就能把作业工工整整地做完,至于他们的房间以及各种物品,更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根本不用家长操心。为什么我们费劲全力也没有做到的事情,这些家长不费吹灰之力就做的非常好呢?是我们的孩子不如人家?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呢?
有些时候,很多父母也许突然间会醒悟:不是我们的孩子能力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我们总是害怕孩子做不好、出错,所以总是提醒、帮助他们,慢慢让孩子养成了不能自我管理、处处依赖父母的个性;而那些不费吹灰之力地父母会适当地放手,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权利,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不仅自己省去了很多力气,孩子也容易取得更大的进步。
A1:(下面我分享一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面,我们家真实的案例)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女儿表现出自制力非常差。每天清晨,我们家就罩着一团乌云样,随时都可能伴随雷鸣闪电。6:30闹钟响,爸爸叫“乐乐起床啦”;五分钟不到,爷爷叫“乐乐起床啦”;或许接下来不到两分钟,奶奶又叫“乐乐起床了。”没过一会,爷爷或奶奶就叹气“唉!你这个孩子就是叫你总不听”这个时候我家的小祖宗开始微微睁开眼吼“爷爷、爷爷…” 伸着双手双脚等着爷爷一件一件地给她套,爷爷呢,一边套一边喋喋不休的抱怨,“你就是不听话,昨天的作业又没写完,一会你妈得批评你,快点、快点,一会得迟到了”,每天的每天,有时甚至直接引发家庭战争,有些时候我们迟到,有些时候我们上午请假。虽然说迟到、请假次数并不多,但是这样的清晨让人不胜其烦。
A2:拆解完这个片段,我就在反思,“让女儿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培养她自我管理”整个清晨我们是不是全家都愉悦些。
孩子自幼儿园阶段就能够自己穿衣,自己完成洗脸刷牙,早上醒来到去学校时间也非常充沛,完全可以不用迟到不用催促,那为何会叫爷爷、会拖拉、会等待呢?
实际上,在我们这种爷爷奶奶共同抚养的生活中,爷爷奶奶也充当了“家长”的角色,只要他在我们这的日子,爷爷时常习惯衣服帮穿、书包帮背、饭盛好…...所有与孩子的事情都包办,慢慢的让孩子养成了依赖的习惯,甚至丧失自我管理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与爷爷这位代理家长认真沟通一下,如实的告诉老人家,每天早上我们每个人那种难过的感受,最大的元凶是“不放手”,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走出去,我们不可能照顾她一辈子,作为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放手让她自己照顾自己,适当的给予肯定,关注她的成长,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小事件慢慢的,一次一次的,再培养起孩子的自我管理。我们在培养乐乐早晨的这个习惯时,可以具体的鼓励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完成穿衣/洗漱,鼓励宝宝在前一天准备好书包,约定好早上几点出发。当做到一天的时候给予她表扬,做到一周给予奖励,逐渐的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掌握自己的时间。当自己感觉到自己想耍赖皮的时候,轻轻的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赖皮”“不能撒野”。不让情绪拖拉了自己时间,控制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