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金字塔原理》是一本经典的讲述逻辑结构和运用的书,它教我们怎样搭建逻辑结构,处理逻辑不清晰的问题,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有效与人沟通,如何简明扼要地进行写作等。这本书是麦肯锡咨询公司40年经典培训教材,成为逻辑领域最具胜名的一本书,甚至很多大咖以这本书为模板,写了中国版本、实践运用本等,这本书强大的理论基础可见一斑。如果我们想要在思考、写作、表达等方面,提高自身的逻辑性、条理性和效率等,都能从这本书找到答案。今天是我2-4的拆解,通过这轮两个片段的拆解,我们能够运用演绎推理的三个步骤来分析问题。
带拆片段一:《金字塔原理》P30
演绎性思维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因此,演绎性思想组合具有以下形式:
所有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你需要概括演绎性思想组中的论述,以提高一个抽象层次。你的概括主要基于最后一个表述:“因为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如果你选择以演绎法回答由某个思想引起的疑问,你就必须进行3段论式的论述。其中,第二个思想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作出的表述,而第三个思想则从以上两个思想中得出推论。
通过本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重述演绎性思维的推导过程。
演绎性思想是一种直线型的推理方法,由一个事情出发,结合当前环境里的其他因素,推理出一个结论。在每一个演绎中,每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常用的句式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为下雨了,所以我要带伞。
演绎性思维常用于解决问题或者解释问题的推导,因为演绎性思想要求每个思想由前一个思想导出,这就是让整个推导过程环环相扣,那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由问题本身来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牵扯不相干的因素。
演绎性思维的结构,我们看到原文“第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第三个思想则说明了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比如:我们分舵的人都爱学习,我是分舵的人,因此我也爱学习。
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第二个思想的演绎推导只针对主语/谓语进行向下评论。是向下评论,是细分解释,不是向上扩大范畴,不是增加成分,否则就会产生谬论!
比如:我们分舵的人都爱学习,分舵的人也是好人,因此好人都爱学习!
我们分舵的人都爱学习,习大大也爱学习,因此习大大也是我们分舵的人!
当然也会有朋友有疑惑,怎么来分辨句子中的各种主谓宾定状补语,很纠结的样子。
其实我们不用什么语都能分清,只要知道主语和谓语是什么就可以,因为仅限对主语/谓语向下解释,其他语都不行!
主语就是主角,谓语就是主角的状态或者动作,他是什么或者要干什么。其他牵扯到的因素都不在我们的解释的范畴。通俗一点就是“主角怎么了?”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好的,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演绎性思维的特点:根据前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者谓语,推导出第二个思想,然后得出一个推论,常用句式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请大家结合这些特点和句式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之前的工作或生活当中,什么场景可以运用演绎性思维来解释问题或者解决问题呢?比如向朋友解释某个选择?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时候,有没有用这个思维来分析推理问题?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朋友闹情绪不想上学,这个场景可以运用这个思维来劝说小朋友。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大家刚刚分享了可以运用演绎性思维的场景,那么现在让我们穿越到这个场景,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演绎性思维的结构,我们可以怎样解释或者解决问题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朋友都要上学呀,因为你是小朋友,所以你也要去上学!
带拆片段二:《金字塔原理》P83
演绎推理的步骤
我将演绎推理过程看做需要完成以下3个步骤:
1、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2、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者谓语的,则说明这个两个表述相关。
3、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3个步骤:
1、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2、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本片段的学习,学习者能够知晓演绎推理的步骤,能够完成演绎性思维的推导。
我们原文介绍了两种演绎推理的步骤,第一种在上个拆解片段我们学习了,所以这个片段我重点解释第二种。
其实第二种步骤是第一种步骤在解决问题这个范畴里的具体使用,当一个问题发生后:
第一,我们发现问题,找到具体的问题是什么
怎么发现问题呢?与预期不符、有冲突、有困难的时候:5月完成3级拆书,结果6月才完成,这就是与预期不符,有冲突,这就有问题了,是时间安排不合理还是计划不合理呢?
问题的界定要具体,要可表达和可衡量的,可表达意味着是一个清晰的理念,而不是一个模糊的意识,可衡量意味着有评价标准来评估问题是否解决。
比如“我不会骑自行车”是一个问题,第一表达了清晰的理念,第二,有评价标准来评估:我会骑自行车了就解决了问题。
比如“我对骑自行车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距离感”,这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清晰的问题理念,也没有评价标准。
第二,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是从问题的主语和谓语出发找根源,比如“我不会骑自行车”,就是分析“我”和“骑自行车”,为什么我不会骑自行车?骑自行车需要什么能力,什么步骤或方法?
第三,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症下药,怎么从我出发解决问题,怎么从学会骑自行车出发解决问题。
今天我的拆解给大家介绍了演绎推理的概念组成和步骤,可能有小伙伴想问,我学了演绎推理有什么用呢?
其实演绎推理是我们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我得先用演绎推理的思维,把各项因素思考清楚,按逻辑推导清楚才能有后面的结论,结果和解决办法。所以学习演绎推理思维,其实是学习逻辑思考的推导方式。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我们刚才学习了演绎推理的步骤,现在我们来进行演练:
小王是入职不到一个月的培训专员,她之前只做过一对一的学生功课辅导工作,并没有上讲台的培训经验。现在她很焦虑,因为另外一个老培训师老李,不到三个月就要休产假,也就是说她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候,学习怎么培训,而且还要独自承担起公司的培训工作,想到仅仅一个入职培训班就一个星期的课,还有各种新人特训、进阶培训等等课程,她就无从下手。
我们现在两两一组,一个扮演小王,找老李表达自己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一个扮演老李,帮助小王梳理问题,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学习者案例记录:
小王:你就要休产假了,我培训工作又不熟,很担心一个人搞不定
老李:我们一起分析下你的问题,你觉得搞不定,最大的担心点在哪里?
小王:我以前是一对一辅导,现在是一对多,上课我都感觉搞不定,何况课程还那么多。
老李:你能搞定一对一说明你有耐心,你的表达沟通能力都是很棒的,为什么一对多就感觉搞不定了呢?
小王:我有心理障碍。
老李:你担心什么呢?
小王:我担心现场掌控不了。
老李:确实,一对一和一对多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你担心的现场情况容易失控,包括哪些情况呢?
小王:我也不知道,就是担心。
老李:那这样,我们今明两天都收集整理下失控的场景有哪些,然后我们来做针对训练,你看怎么样?
小王:可以!
老李:其实你担心不可控,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你经历得少了,心里就没有底,我们这样,除了针对训练,我们每周都安排一到两次试讲,把我们人力资源部的同事们调动起来当听众,你来讲课,多讲多练,慢慢的建立讲台的熟悉感,怎么样?
小王:太好了!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请大家不妨设想下,在你接下来一周的工作和生活里,有可以运用演绎推理步骤的实际场景吗?比如解决目前工作上的某个难题,分析目前职业发展的某种困境,处理与某人关系中的难点等,有相应的使用场景吗?请按照我们的方法,把具体的问题,分析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案写出来,尝试运用,并把事情的演绎推理过程发到群里。
学习者案例记录:
具体问题:夏天的衣服太多,不愿意整理。
分析原因:1、衣服没有柜子放;2、衣服很乱;3、不愿意自己一个人整理
解决方案:1、所以买个柜子;2、所以上网学习收纳方法;3、所以邀请先生一起整理。
结语:我们在今天的拆解中学习到演绎性思维,即第二个思想是根据第一个思想的主语/谓语向下解释,然后综合两个思想同时存在的含义,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果放在解决问题的领域,首先我们要发现具体的可表达可衡量问题,然后从问题的主语谓语出发找根源,再对症下药,形成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