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沟通的艺术(插图修订第14版)》 所属活动: 沟通力+精力管理 所在级别: TF1-2 学习主题: 自我应验预言 学习目标: 自我应验预言让自己越来越好

开场: 那么我就正式开始我今天的拆书。依然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舞象。我的三个标签是,我是一个新手上路的拆书家、一个给自己收集标签的人、一个自己预言的预言家。也想今天分享过后大家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自我预言家。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书籍介绍】

我今天拆的这个片段是来自于《沟通的艺术》这本书。

它是唯一一本豆瓣评分中高达8.6的沟通类的书籍。这本书它通过三个部分,分别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以及“看人之间”来阐述什么是沟通。对于我而言,“看入人内”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沟通,书上有解释一部分原因是我们需要被认同;“看入人外”是告诉我们我们需要怎么去沟通,给了我们七个板块很多的方法;“看人之间”告诉我们通过沟通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可以得到认同、得到社会价值等书中也有介绍。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是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场景,在读完内容后我们可以快速的去演练它,去加深理解。当然如果你还不理解也没有关系,书中还是提供了很多的影视作品。当我们带着问题和这个内容来看这些影视作品,可以很轻松的去理解它们。


【分享I便签】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是不是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和别人吵架输了之后,会突然“醒悟”过来,觉得当时如果可以“如何如何一定就不会输了”。或者我们在做一些事失败的时候会发出“唉,我早就知道我不行”的感叹。之所以得出这些结论其实都是拆页里提到的自我应验预言在作祟。


那什么是自我应验预言呢?“它是一种预期,是期望”。它靠着12个字就是“有所想,有所动,有所得,有所增”来运作。当我们增强了我们的期望的时候,这个步骤又会回到第一步,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闭合的循环。
自我应验预言的循环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让我们很苦恼的是它的运作常常是无意识的。虽然我们并不需要也做不到去控制所有的自我应验预言循环。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些重要的预期用着四个步骤加以控制的话,很快我们就可以更轻松使自己的预期的越来越好了。


【举例】
我来举个我的例子吧,就按照这四个步骤来说。
我的有所想是“我想锻炼自己的手绘能力”;
我的有所动是“我跟着《30天学会画画》开始练习,坚持了30天每天按书上的步骤画一页的简笔画和作业”;
我的有所得是“我的学会了书上的所有内容。”;
我的有所升是“我希望自己可以强化自己的素描技能,可以学习画更复杂画”。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组】

我们2人一组。


【A1激活经验】

现在请大家可以拿一上张便签。然后回忆一下之前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有成功的案例,它分别可以对照这四步,而且你完成了这个期待?我们可以按照刚才的分的小组来讨论一下。


【学习者A1案例记录】

小伙伴A:

我的案例就是锻炼身体。刚参加赋能班的时候要列目标,我的目标是从163斤减肥到140斤左右(有所想)。当时说完觉得自己要有所行动于是就去了健身房(有所动),第一是锻炼,第二就是去找了私教。刚才是我觉得自己瘦了,一上称发现自己已经减了3斤了(有所得),一下子动力就特别的足了。然后我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减肥的信念(有所增),现在已经减了15斤了(又是新的一轮自我应验预言了)。


小伙伴B:

我的案例也是锻炼健身。我实际上两年前也挺胖的,我害怕肥胖容易生病,所以我下决心不单是减肥还要锻炼(有所想)。所以我采取了慢跑(有所动)。慢跑是真的有结果,我慢慢瘦下来(有所得),身边的所有人都看到了。然后大家给我反映,我就增强了自己继续做的决心(有所增)。于是我由加上了Keep。我要不断的做这个,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好。


其实从A和B的分享的这个是我们有意识的,有一个目标的再进行这个循环。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意识在进行的。我今天的分享其实是想让大家可以意识到我们有这个循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事情比如突然发生了一次冲突,因为我没有有意识的去控制这个循环,导致最后的结果和我们的预期不一样,我们会想“我早知道自己就是不行”,这反而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消极的循环。所以当我们有意识的去控制这个循环的时候可以让我们尽量避免一些消极循环,可以让我们的期待逐渐增强。


【A2催化作用】

那么我们可以再拿出一张便签,思考一下,你有没有一个期待,一直想做但是成功,可能是你这四步中有一步没有成功,或者就根本没有开始这四步。我们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强化一下这个期待。


【学习者A2案例记录】

小伙伴C:

我认为自我应验预言循环的前三步比较重要。我之前再做一个练习就是每天坚持一次冥想。我之所以会做是因为身边的人经常和我说这个很好,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程不用很长时间,每天只要10分钟只要坚持40天就可以了。但是当我坚持到20天的时候,我开始厌倦冥想。当时放弃了的时候我心里还是蛮懊恼的。不过我想过以后我觉得是我一开始没有想清楚我的有所想到底是尝试练习还是坚持一件事。我以为我想要坚持一件事情,但是我表现出来的确实我尝试了就好了。我觉得我可能有所得以后就不会在进行强化了。

【复述】听了分享,我来复述一下你的案例吧。在我看其实这个也是一个闭合的循环。通过修正以后,“体验冥想”是你的有所想,“每天做一次冥想”是你的有所动,“当你体验过以后觉得够了”就是你的有所得,最后“你觉得你不用在继续冥想了”其实就是一次强化。


小伙伴D:

我是做培训的,我一直想再新开两个班(有所想),但是我害怕自己精力不够所以一直也没有行动。按照你说的四个步骤,我觉得我的第一步就是我想开着再两个班。第二步有所动我现在在想我可能需要先做个计划,因为我主要担心自己精力不够,我可能要权衡一下。第三步等我的计划出来可以先试试。第四步就是按之前的小伙伴的那样,要是我精力真的不够,我也可以做完这次就不做了,如果我的精力足够我可以把这两个新开的班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