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我叫杨桂香,一般情况下,我给人的印象是冷静、理智、独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冷静,但其实,情绪一上来,也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在沟通表达上存在一些问题,偶尔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莫名其妙地人家就不高兴了。我感兴趣的领域主要是沟通,思维,心理,还有个人成长,我以后拆书会选这几个方面的书籍。
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拆书和拆书帮。
拆书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它要求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关联个人的实际经验,并规划提炼出个人的具体运用。这就让我们能够有的放矢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读而读,而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就有可能是读过就忘。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当我们将学到的知识用起来的时候,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拆书分为个人学习的拆书法和组织学习的拆书法:个人学习的应用是 RIA 便签法,R 是阅读原文,I 是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片段,A 是联系个人经验去应用书中的知识点。在读书时,将你想学习的知识点提炼出自己的三张便签;组织学习的应用是一位拆书家拿一本书加工出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和促进一群人把知识拆为己用。我们今天得现场就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了”(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见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的技巧为你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 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 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两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了”(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在沟通中使用知觉检核的技巧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的行为。知觉检核并不假设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我们的第一印象常常是我们对他人的一种诠释。那么,什么是诠释?诠释指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就是我们的观点、看法、评价或者结论,是我们的一个判断。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线下活动,有一个小伙伴问我,“你是不是不爱和我们聊天”,我听着有点纳闷,就问她为什么这么说,然后她说,“你在我们的微信群里都不发言”。所以,她对我在群里不发言的行为,有了一个结论:我不爱和他们聊天。这是她的一个观点,也就是她对我行为的一个诠释,这个诠释对我是不准确的。再比如,我们说一个人不高兴,这也是一个诠释,它是我们的一个观点、看法,是评价性语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个人经验、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对行为的判断。你面对的每个人,都带着他的过去来和你相遇,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他人,直接甩出自己的诠释,即便是正确的,可能会让对方不舒服,产生防卫,如果诠释是错误,可能会很麻烦。
为了更好地处理我们的诠释,正确理解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使用“知觉检核”这个技巧。具体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也就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而不是你想到了什么,你觉得怎么样。比如你说一个人不高兴,是因为他脸上没有笑容,还是他说话语气比较凶。描述你看到的客观事实,而不是你对事实的诠释,有时候我们会误把诠释当事实。
第二步,列出至少两种诠释。提供两种以上的诠释可以让我们留有余地,更容易让人接受。一方面给他人余地,一方面也是给自己余地,万一错了呢,毕竟我们错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
第三步,请求对方对你的观点作澄清,也就是说,让对方自己来澄清他的行为。
比如,片段里的这个例子就非常清晰:“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这是行为,“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还是你现在只是比较平静”,两种诠释,“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A1便签:
有一次,一个同事给我看他做的网页,我看到有个提示信息的颜色不合常规,于是我就说“为什么不用红色”,“这个颜色也可以吧”。后来他在QQ上给我发了两张那个网页截图,一个红色字体版本,一个是原来的紫色版本。然后说他想积攒经验库,他要尝试一些不一样的做法。
最后他说,“我这就是我想让你理解我的地方”。我有点惊讶,因为我始终停留在这个事情上,我以为他是在和我讨论用哪种颜色比较好。其实他是想告诉我,他的想法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希望我能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
但我并没去理解他这么做的原因,而是就事论事,所以,我们的沟通经常会出问题。如果我在评价他的工作前,先了解他的想法,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会让沟通更有效。我其实可以说,“你用紫色,是因为紫色特别,还是你觉得这个页面,用紫色比其他颜色好?你是怎么想到用紫色的?”
A2便签:
那么,以后我要怎么用呢?联想之前一些不愉快的沟通场景,在什么情况下我使用了唯一的诠释。我在和一个同事吃饭聊天的时候,有时候莫名地他就生气了。有一次,我们讨论一个话题,我不认同他的说法,不想继续讨论这个话题,于是我说“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没想到他很生气地说,“那是你不承认”,然后我就说,“我没法和你沟通”,潜台词就是,“你不可理喻”。
当我尝试运用知觉检核到这个场景中,在描述行为的时候,我写下了我的第一反应,“我觉得他不可理喻”。这其实是一个观点,我却把它当事实了,在这个假设下,不管我的诠释是什么,对方是不可能作澄清的,可能让他更生气。
我看到的行为其实是,他说话语气强烈。我觉得他生气了,这是一个诠释。他生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转移话题了,我抛出另外一个观点,而没有正面回应他说的话。那么,我可以这么说:
“你语气有点激烈”(行为)
“你是在生气吗?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正面回应你刚才的说法?”
“还是你觉得我们应该继续讨论刚才那个话题?”(两种诠释)
“你是怎么想的?”(请求澄清)
这三步看起来简单,但用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多留心。特别是第一步,要确保描述的是行为,而不是诠释。
最后,做下总结,知觉检核的目的相互了解。它不假设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就是,不假设我们头脑中冒出来的第一句话是正确的。然后描述客观的行为,并列出两种以上的诠释,当你在列出多个诠释的时候,你也给了对方了解你想法的机会。最后,对方的澄清会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