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房明,我是一名高校教师,俗称“青椒”。关于我自己有三个标签可以帮助大家了解我:第一个是笔记爱好者,我喜欢手写笔记,也希望能够通过记笔记的方式整理我的工作和学习。第二是一个努力追回过去虚度光阴的人,因为个人成长之路开始的太晚,所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加速成长。第三是一个四岁男宝的妈妈,我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所以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想要培养孩子什么好品质,就先要自己做到,所以陪伴孩子成长也是我成长的源动力之一。从今天起,我也开始了漫漫“打怪升级,西天取经”之路。起初,选择加入拆书帮,来源于我一直以来的信念——学习知识,改变自己;传播知识,影响他人。正是这个信念,让我选择了我的职业,继而选择加入拆书帮这个公益性的组织。2017年我在个人成长上的微梦想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成为一名三级拆书家。
既然提到了我选择加入了拆书帮,那这个“拆书帮”是一个什么组织呢? 在介绍拆书帮之前,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拆书”。
我这里讲的“拆书”,可不是真的要把一本封装好的书拆散开,而是一种适合成人学习的学习方法论。这个学习方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它既不要求死记硬
聆听自己的语言 思维意识会决定行为和态度,如果有意识仔细检查,我们会发现这在我们的人格地图上体现出来,比如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是积极处世的真实写照。 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往往会暴露出推卸责任的意图,例如: “我就是这样做事的。”(我天生这样,我这辈子改不掉了。) “他把我气疯了!”(责任不在我,是外界因素控制了我的情绪。) “我根本没时间做。”(又是外界因素——时间控制了我。)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的效能。) “我只能这样做。”(意味看受迫于环境或他人。) |
拆书片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作者史蒂芬柯维在这个片段中告诉我们,通过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也能反映我们的处世态度是更倾向于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而我们需要培养自己使用积极主动的语言习惯,因为消极被动的语言,其本质就是逃避责任——责任不在“我”,而在于别人或外界因素。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总有一类同事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喜欢指责和抱怨,常常从他的话语中听到诸如“我无能为力”,“我哪有时间做这么多事”,“要不是***,问题早就解决了”,这样一类话,话语中满满的负能量,且不难体会其中推卸责任的“味道”。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推进工作、解决问题,自己也会被消极话语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哀,同时也会给周围的人造成困扰和引发负面情绪。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难,只需我们有意识地养成将消极转化为积极表达的习惯就可以了。具体的做法,我总结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收集。也就是收集自己常用的消极被动的语言,并记录在纸上;第二步,转化。将这些负面表达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记在同一张纸上。例如,我们可以将“我无能为力”转化为“我试试看”,将“我就是...”、或“我只能...”转化为“我可以...”;将“我不得不...”转化为“我更愿意...”。第三步,提醒。可以将这张纸随身携带,比如放在钱夹里;或者贴在办公桌上,目的是在忍不住想发表消极的语言时,随时能看看这张纸提醒自己。这个方法比较适合在处理自身抉择时采用,即适用于个人培养遇事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当然真正的积极主动不仅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更应该将这些语言转化为实际行动。
[A1] 上周,我指导的学生省挑战杯项目进入到答辩环节,比赛前有两名学生认为这个比赛层层选拔,之前在项目上花了太多精力,现在学业很忙不想再参赛耗费时间。当下,我第一冲动就想说 “这两个学生真气人,一点不负责任。”虽然,这句话忍住没说,但是学生在征询我是否能退赛时,我还是说了消极被动的话“我只是指导老师,是否能退赛,我也无能为力,你们还是找学院领导说吧”现在想来,觉得自己就是在推卸责任,毕竟还有两个学生想继续参赛,做为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们负责,积极帮助他们想办法,顺利完成比赛。而我只是掉进自己的消极话语中,进而陷入消极情绪,早已忘了如何承担责任。 |
[A+]按照拆页中的知识,将这句话转换成积极话语“我非常理解你们的想法,退赛这件事需要经过书记的同意,不过我建议你们还是不要退赛,因为一则书记同意的可能性不大,二则会让书记对你们的印象很差,我们试试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既能继续参赛,又能让你们能平衡自己的时间,不要在项目中耗费太多精力,好吗?”
[A2]这个周末之前,按照三个步骤将消极被动的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语言。具体做法:第一步,收集:分别收集工作和家庭中的消极语言,记录在便签纸上。第二步,转化:将这些负面语言转化为适合激励自己积极主动的语言,同时记录在便签纸上。第三步,提醒:将便签纸贴在我的随身日程本里时刻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