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所属活动: 如何让自身工作卓有成效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学习目标: 学习者能够清晰说出自己至少一个优势,并能发挥所长解决问题。

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叶佐旭,拆的书籍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群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吗?这本书告诉我们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我们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卓有成效。每个人都必须卓有成效吗?卓有成效是管理者必须做到的事,但是在所有的知识组织中,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其实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没有职权,只要他能为组织作出贡献。《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作者是德鲁克,是管理学的奠基者,这是一本风靡业界、流传已久的管理学畅销书。它将管理理论与丰富实践案例相结合,阐述如何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帮助你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让工作产生更大的成效与成果。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P99 

    本章所讨论的如何用人之长,不仅有个态度问题,而且有一个敢不敢去实践的问题。用人之长,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改进。我们只要注意认识我们的下属,观察我们的上司,多问“此人能做些什么”,而不必问“此人不能做些什么”,最后我们肯定能养成重视人之所长以及善用人之所长的态度。久而久之,我们也能以同样的问题来问自己了。

    在一个组织中,有效性的每一面,都是“机会的开发,问题的消失”。尤其是对人,这一点更是特别重要。有效的管理者,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可以开发的机会,包括他本人在内。他知道唯有长处可能产生成果,而抓住弱点则只能造成令人头疼的问题。纵然没有弱点,也不能产生什么成果。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大部分管理者能了解他们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我们更应该关注自己能做什么。日常工作中,很多人经常抱怨:上司不同意他们做什么,公司政策不让他们做什么,体制不允许他们做什么,因此他们的时间和才干,都在无限委屈中浪费了,难以有所成就。当然,有效的管理者肯定关心自己所面临的局限性,但他们也应该了解自己能做的和该做的其实还有很多。尽管有人觉得委屈,不能做事,但有效的管理者却能勇往直前。由于他们勇往直前,所以别人感到非常严重的障碍,在他们面前却都烟消云散了。

     曾经有过这样的1个案例:美国某一民营铁路公司的管理层人人都知道政府的限制很多,几乎不准许公司做任何计划,原有的管理团队都因为政府的政策限制在抱怨,工作上没有什么突破。但当一位主管财务工作的新任副总裁到任之后,由于还没有顾虑政府的限制,不久就直接到华盛顿,拜访“州际商业委员会”,提出他构想中的几项革新方案要求核准,委员会告诉他说:“你提出的方案,某几项与我们无关,至于其他的方案,你回去试行一下,如果可行,我们自然会支持你”。后来,这位副总裁推行的部分改革方案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干出了前任从未干出的业绩。

    有时,所谓“别人不让我干”,恐怕是惰性和没有勇气的借口吧。就算是客观条件有限制,也一定可以做出许多有意义的重要工作来。有效的管理者会发掘机会,找出许许多多重大的工作,就只怕他的时间和资源不够而已。如果不能聚焦机会与长处,而总看到限制与问题,那只能是徒增工作烦恼、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抱怨中无法实现突破,更难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

   因此,我们在碰到问题时,不再询问“我不能做什么”,而是询问自己“能做些什么”;不要找痛点,而是聚焦机会,看哪些是能做的事情,明确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在碰到问题时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而制定至少一个解决方案。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一、拆书家提问:你有没这样的一个经历,你刚到一个新的岗位或者换了岗位(亦或接手一个项目工作),你的前任工作绩效并不好或者很普通,工作交接时他跟你说这个岗位限制很多,你以前是怎么应对的?


君君案例分享:我是东莞某个小学的一名教师,从事教育行业也有20多年了,在教学的同时也开始负责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直至副校长。我记得刚做行政管理工作那时候,前任跟我说在这个体制里面,教职工很难管理,手上的管理工具很少、激励自由度很有限、人员难于管理等诸多难题。可能做老师做久了,很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就像批改作业一样,就会跟别人提出来,想去纠正。我以前在遇到问题时很多时候是看到自己不能做啥,没去好好想想自己能做啥。今天的拆书也让我想起,前任校长曾跟我们说:看事情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很多时候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去看到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短处。以前我们学校有个男的数学老师,表现很差、很懒,但是有点才华、普通话说得很好。老校长觉得他课堂口才不错、普通话说得好,就推荐他去参加“赛课”。自从磨练了他后,他也拿了一个不好不差的奖回来。自从“赛课”回来之后,我们发现他整个人的相比之前变化很多,做事不那么懒散了、上课也认真多了,其实发挥一个人的优势,也可以帮助他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个事情给我启发挺大的。

       


二、拆书家提问:结合你的案例或者经验,根据拆书中的建议,为了更好发挥优势,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当时的这类问题?


君君分享:我觉得如果以后遇到人员管理问题, 我不会再去想由于体制原因说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多去想哪些能做?自己优势在哪?怎么解决问题?比如刚才的人员管理问题,我认为能做以下几点:一是多去看教职工的优点,利用他们的优点去解决问题;二是多跟他们谈心,告诉他们哪些地方做得好,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晓勤分享:我先简要说说我的经验体会,再讲我会如何做。我公司两年前做了一个组织架构的调整,以前的几个班组调整合并成一个大的班组,由我来负责管理。一个组员的前任组长跟我说,我的某个团队成员为人很计较、很难分配工作给他,建议我不要花心思在他身上、重要工作不要安排给他做。我刚接到这个信息时,也觉得他这个不怎么好,不应该花心思在他身上,而应该抓重要项目、抓骨干员工。后来我慢慢发现,其实他也是有优点的,他做事严格按照流程或者规则办。我们是负责业务办理的团队,后来我就让他负责检查已经完成业务办理的资料,他很挑剔、能发现毛病,这个工作很合适他,最重要的是他对这工作也挺满意的,这种安排也让组织的效率得到提升。

      今天拆了这个片段,让我想起这事,触动真的很大,我觉得遇到问题真的是要多想想办法,想能做什么,不要老是看到困难、看到人家的不足。我觉得应该要充分挖掘团队每一个成员的优点,发挥其所长、将其放大。一是我应该建立团队成员的优势列表,每人至少两个。二是检查回顾每个人的长处是否得到了发挥,如果把人放到了一个不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就要考虑调整,尽量使得人尽其才、团队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