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所属活动: 常州龙城分舵练级场2025第23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建立影响圈三步法

开场:

伙伴们大家好!感谢大家匀出宝贵的时间来帮我指导拆书过级。我是今天的拆书家徐东玲,一个拆书新手拆书家。我将用三个标签来介绍自己:

1、两个孩子的妈妈:主张教育不是控制,而是不断打磨自己,成为孩子喜欢且想成为的样子;

2、医药学术活动策划:通过链接行业协会、医药期刊联盟、卫生产业相关政府部门等资源,为促进行业交流发展尽绵薄之力;

3、学以致用践行者:根据职业规划拆解阶段性学习提升目标,让阅读为我所用,助我成长!

为了让阅读更好地为我所用,我加入了拆书帮,这是一个建立在拆书基础上的社群。

我先介绍一下“拆书帮”吧,拆书帮是一个基于拆书法的非营利性学习社群,致力于培养拆书家,帮助拆书家升级自己的拆书力,以及促进他人学习的能力。在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已、持续精进、共同成长的价值观指导下,拆书帮聚集了一批学习爱好者,在北京分舵的统筹下,由各地的拆书帮分舵组织开展拆书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是“拆书”呢?拆书就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通过关联个人经验、规划具体行动,来提升个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拆书法分为两种。一种适用于个人学习,也就是RIA便签学习法。其中R表示Reading,即阅读一个片段;I表示Interpretation,即讲解引导;A表示Appropriation,即拆为己用。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个人通过读一本书达到参加培训的效果。

另一种拆书法适用于组织学习,由一名拆书家对书进行结构化加工,形成一场现场学习,引导多名学习者拆为己用,实现可媲美培训师开展培训活动的价值。

今天我要拆解的片段来源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是史蒂芬·柯维。这本书超越了普通成功学,提供了一套以原则为中心、品德为根基的生命操作系统。它倡导通过持续的习惯养成,实现从个人觉醒到社会协作的螺旋式成长,最终抵达“全面成功”的境界---即事业、关系、自我发展的动态平衡。

今天选取的这个片段,主张把精力投向影响圈(即可改变之事),而不是在关注圈(即无法掌控的事情)里消耗。从而实现破局与突破性成长。

下面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阅读一下原文。读完的伙伴可以向我举手示意。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来源:《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主题:关注圈与影响圈P81-84

看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些事物,也能大致判断他是否积极

主动。每个人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健康、子女、事业、工作、国

债或核战争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以区别于自己没有兴趣或不愿理会的事物。(见图3-3)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见图3-4)。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见图3-5)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之事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

(见图3-6)

只要我们的焦点在关注圈,就等于是允许自己受制于外界条件,自

然就不会主动采取必要措施来推动积极变化。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OK,我看大家都已经读完了。在这个片段中,作者采用了概念阐述,以及自己亲身案例,来向我们解释什么是“关注圈”,什么是“影响圈”,以及如何调整关注要点,从而改变提升自己的思维习惯。

What:

关注圈是我们关心但无法掌控的事物集合(如经济形势、他人评价、公司政策),典型特征是被动关注消耗心理能量影响圈是我们可以直接行动改变的事物集合(如技能提升、沟通方式、时间管理),典型特征是主动创造积累实际价值

Why:

沉迷于关注圈,会陷入“消极循环”;而专注影响圈,可以启动“增强回路”。

那么,如何借助关注圈、影响圈这个知识帮助我们实现行动改善呢?我建议采用这样的 3 个步骤:

How:

1、面对困境,分析哪些事是我们能做的,哪些事是超出我们控制范围的。

2、把注意力尽量放在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上。

3、把能做的事项认真做好,提升精进。

如果不是遇到困境,而是我们希望改善提升的地方,用以上3步去精进,也是同样适用的。

Where:

在职场中、生活上、个人发展中,存在自己不能完全主导的情形时,都可以用关注圈、影响圈思维突破瓶颈,聚焦于影响圈,在可控范围内实现结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我曾经非常在惧怕在开会时发言,述职汇报的时候更是紧张。上次发生当众讲话恐惧是去年年中述职,我因为述职前紧张筹备学术会议,没有准备逐字稿,也没有提前预演。看其他同事很认真地提前一周练习,我感到非常焦虑。述职那天,我在候场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整理开头几句我该怎么说,反复在心里预演后,到我上场发言,我还是很紧张,声音很小,手心冒汗,这时候我知道我很紧张,我也知道在场所有人都看出了我的紧张,我还忍不住去猜他们对我的评判。可以越是这样想,我就越紧张。刚向领导同事问好一圈,我的声音就开始打飘,只能尴尬地看着ppt坚持念下去。别说表达感染力了,就连我辛辛苦苦一年做的工作量,在领导那里也变得啥也不是了。

后来经过学习、反思、调整,我开始接受紧张的存在,我没法消除它,但是我可以去接受它的存在。我逼迫自己把注意力焦点逐渐转向我所说的内容上,先有梳理表达框架、再记关键词,再补充内容细节,这样一来,我发现当众讲话就没有那么恐怖了。

我希望在未来一个月内,至少在一次会议上主动、流畅发言3次。

为此,我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分析具体有哪些事项是我能最先改变的;

2. 每次练习做一项小的改进,比如记住汇报内容每条结构框架下的关键词;

3. 提前演练几次

整理内容、设计结构和提前演练,是我自己能控制的影响圈。至于同事的反应,相信通过我完善影响圈,就能得到积极的反馈。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大家记住:这个世界上只有3件事,1是自己的事,2是别人的事,3是上天的事。我们最容易掌控的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把能做的先做好,影响圈就会越来越大,能力也会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