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各位小伙伴们好,我是程晓,欢迎大家今天来参加我的拆书活动,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让你改变行为,提升沟通能力。
我的三个标签是两个女儿的妈妈、幼儿教师、学习践行者,拆书帮是我学习践行中的又一程。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沟通时,不以自己的想法去武断的理解别人的意思,而是能够运用知觉检核三步骤与对方进行核实,确认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避免产生误会。
书籍介绍:
【过渡句】我今天拆书的主题是“知觉检核”,内容来自于《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首先我用FAB法介绍这本书。
F:这是由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合著,是一本系统性强、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沟通经典教材。书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大部分,分别探讨了沟通者自身、沟通的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涵盖了沟通的方方面面。
A:这本书堪称是最畅销的人际沟通教材,与同类畅销书相比,它覆盖了沟通全场景,案例更贴近多元生活场景,工具实用性更强;不仅教你“怎么做”,更解释“为什么”。
B:你是否讲话过于直白不讲情面?你是否说话过于委婉达不到目标?你又是否曾因为不善沟通而备感挫折?那这本书就是教你如何跟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手册,如何去理解和感受对方,处理冲突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今天学习的“知觉检核”片段就是教你遇到沟通问题时不再自以为是的,武断的理解别人的意思,减少沟通中的误会。
【过渡句】接下来请大家花3分钟时间阅读主题“知觉检核”的原文片段,来自于《沟通的艺术》的114-115 ,看完之后再屏幕上打上1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定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恐怕会产生很多严重的人际困境。就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也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原因草草下结论,想象一下别人对你这样说:
“你为什么对我生气?”(谁说我生你的气了?)
“你出了什么问题?”(谁说我有问题?)
“快点!告诉我实话!”(谁说我在说谎?)
即便你的诠释是正确的,然而义正词严、一针⻅血的评论很可能让对方产生防卫。知觉检核的技巧提供了处理这些诠释的更好方法。
知觉检核的要素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
对于先前的三个例子,知觉检核可能会像这样: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时,” (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 (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很喜欢我所做的,”(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途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
知觉检核是帮助你正确了解别人的一项工具,它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因为它的目的是相互了解,所以这个迈向沟通的检核需要彼此协力合作。除了得到更精确的知觉外,这个检核借着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对方的防卫。知觉检核釆用更谦恭的途径表达或暗示:“我知道没有其他线索的帮助,我不够格对你下判断,而非直接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们平时说话,习惯性会从自我出发,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说话做事,自以为是的揣测对方言行举止、情绪感受和态度。“知觉检核”是一种沟通技巧,当我们遇到沟通困境时,先不急着下结论,要给沟通加个“缓冲带”,避免自己瞎猜误会对方,也让对方有机会解释清楚。
不使用“知觉检核”的坏处
如果我们没了解情况,就用自己的猜测去定论事实用出现什么后果呢?
1.误会越积越深:我以为他是那个意思结果根本不是,关系莫名其妙变差,甚至因为误会断交。
2.情绪化反应,引发争吵:“你什么意思啊?”直接带着情绪质问,对方也容易炸。结果小事变大战,沟通变成互相攻击。
3.问题被掩盖,无法真正解决:“算了,懒得问”表面忍了,心里憋着,下次爆发更严重。关系越来越别扭。
4.信任感下降:“他肯定是对我有意见”单方面下结论,不再相信对方,合作或亲密关系变得疏远。
反面案例:
上周五我和一个同事要交一份比赛材料,需要我们幼儿园一位负责的老师通过邮件发送到教研室的邮箱,截止时间是下午5点前。下午3点我们将资料打包好准备上交,可是一直联系不上这位负责的老师,给她发了微信,一直没回复。我们俩就开始脑补了“她不会是故意不接的吧,都半个小时了,怎么可能一直没看手机.......”,当时我们越想越生气,也很担心错过了上交的时间。接下来几天我们的关系也比较僵硬。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做到知觉检核的反例,用脑补代替了事实。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含三个部分
那我们该怎么运用“知觉检核”的三步骤进行沟通呢?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只描述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不掺杂评价。例如:“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或“你说你很喜欢我所做的”。
2.列出关于此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给对方铺台阶,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就降低对方的防御心态,引导对方说出真实的想法。例如:“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
3.请求对方对行为诠释作澄清:减少误解,让对方感到被尊重而非指责。例如:“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
将反例转化正例:
我继续运用上述的案例,为了消除心中的疑惑,我们运用“知觉检核”的步骤与这位同事进行一次沟通。(描述行为)“昨天,我们需要上交材料,发微信打电话一直联系不上你。”(列出两种可能的诠释)“你是太忙了没看到吗?”“或者是我们提交的材料不够全面,需要修改?”(请求澄清)“能告诉我们原因吗,这样我们下次提交材料会注意。”原来那天她带孩子在游乐园玩,没注意看手机,回到家就忘记了。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误会就解除了。
很多冲突都是因为“把猜测当事实”,而知觉检核就像拆掉脑补的“炸弹引线”,让沟通回归事实本身。
“知觉检核”适用的场景
“知觉检核”是比较直接的沟通方法,适用于关系重要,但信息模糊时、需要避免主观臆断、对方情绪或者行为反常时;不适合在紧急危险情况、对方明确拒绝沟通、事实清晰无需猜测时。
A1:
听完我刚才的介绍,请大家回忆一下过去一周或者一个月内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习惯性把自己对事情的猜测当做事实。我给大家列举三个场景:
1.暑假里,当看到孩子躺在沙发上,你就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懒,整天躺着都没事做了吗?”孩子一听你说话的语气,转头回房间将门用力关上。
2.你给你的爱人发了一条重要消息,对方已读但半天未回复。事后质问爱人:“我的事就不重要了吗,连回消息都没时间了吗?”
3.“你对待工作能不能认真点?”你的领导提出这样的质疑时,我们往往感到不悦,内心充满委屈,反问道:“我哪里做得不够认真了。”
大家可以写下来: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时你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大家花2分钟来想一下,写好后请在屏幕上打上“2”,等会请2位小伙伴分享他的经历,
学习者案例:
深蓝:我和我一个朋友本来约好周末一起逛街,但当天早上她突然发消息说:"抱歉,今天去不了了,下次再约吧。" 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失约啦,然后我就忍不住去质问她:“你又放鸽子?每次都这样!是不是根本不想和我出去玩?”然后她就说随便你怎么想!”随后几天我们就不再联系 ,之后也都刻意回避见面 。
echo:我家儿子最近放学回家后总是戴着耳机,我几次想和他聊聊学校的事,他都只是简单应付几句。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爆发:
"你整天戴着耳机不理人,是不是在学校学坏了?现在我说话都不愿意了是吧?"
我家儿子就直接回房间反锁房门:"对!我就是不想和你们说话!"
之后两周他在家基本不摘耳机,我们之间的交流就几乎断绝啦。
非常感谢小伙伴的分享,其实这也是我们经常会出现的沟通问题。
A1+
接下来,我们将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沟通问题中。我们试想一下就刚才的案例,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会如何运用“知觉检核”的方法与对方核实情况呢?大家花2分钟时间写在便签上,写完后请大家在屏幕上打上“3”,稍后请小伙伴分享一下
深蓝:1. 行为描述: “这是你这个月第二次临时取消我们的计划了”
2. 两种可能的诠释: “是最近太忙了?还是遇到什么突发情况?”
3. 请求澄清: “需要帮忙的话随时告诉我”
渔鱼:“我看你没理我,脸上也没表情。”(行为描述)
“你是不高兴了?还是你平时就是这样的性格?”(两种可能得诠释)
“你能告诉我你原因吗?”(请求澄清)
从这两位小伙伴的分享中我们能看出你已经完全掌握了“知觉检核”的三个步骤。
结束语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知觉检核”的三个步骤:1.描述行为;2.列出两种可能诠释;3.请求澄清。这个沟通技巧帮助我们避免知觉上的错误,即通过提问和确认来澄清对方的意图和感受,让沟通更顺畅、关系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