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跃迁》 所属活动: 南昌火炬分舵第153期活动—《提高生命质量》 所在级别: TF3-1 学习主题: 如何学会制作知识晶体

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拆书帮的伙伴们,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来到线下拆书活动,我是今天的拆书家乔良,用三个标签介绍我自己:第一个标签是正在练级中的一级拆书家。第二个标签是南昌国际演讲会前主席。第三个标签是职业生涯咨询师。

今天拆解的主题是:如何萃取知识成为知识晶体。这个片段来自于《跃迁》这本书,今天整个活动大约需要15-20分钟。

【设定学习目标】

技能点: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那大家跟随我完成RIA现场学习后,你能够实现:
当你学习新知识时候(行为)
你能使用制作知识晶体三步法(how)
做成知识模型或卡片成为自己的知识晶体(界定)。

【分组】

好的,那接下来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讨论,我们先根据人数来分个组,从左到右,2人为一组。

技能点:【场景法介绍图书】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个步骤

【事件场景】

各位小伙伴,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时候会不会感叹命运的不公,同样都是付出了相等努力,为什么结果却能相差那么大?很多人把它归咎为命运,归咎为原生家庭,归咎为定数。但是,如果我说这个其实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你们信吗?

【提问】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选择大于努力。但是当我们走在人生十字路口,又应该如何选择呢?是去大城市知名企业过996,还是到小城镇公务员躺平?当手边没有资源又应该如何持续学习提升影响力?

【影响】

有时候的一个决策甚至能影响我们之后的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活,人生轨迹也许就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变化,那我们如何在每次决策中都能做得对一点点呢?

【解决】

我觉得这本书中就能解答刚才问题中的一个部分,这本书的作者古典,已经出版了2本关于个人如何破局成长的书,而这本书更加关注的是我们个体和周围的人,环境,物品的互动,借势,如何把我们周围的资源利用上去让我们自己变成一个更加能运筹帷幄的人。书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认知视野,做到对社会资源有了一个整体认识,如何扩展自己的眼界,学会利用周围资源放大自己努力的结果,去获得更大的价值回报。

【指令】

好的,那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这本书中的其中一个拆页,接下来请大家阅读原文,给大家2分钟时间。

技能点: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 + 拆页内容未超过2页 + 原页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萃取知识晶体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什么是努力学习又学不好?你看是不是这样: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唉,我是不是长了个假脑子啊。

我们今天来谈谈如何有效地调取知识。

先来谈一个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知识晶体。

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就没法提现;知识也是一样。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大部分人学了很多,却因为不知道这个概念,没法提现,非常可惜。反过来说,有很多人学习上投入不大,只是特别擅长整理和结晶,也就是能从众多散乱的知识里拿出不错的产品。知识晶体是整个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

我们都知道,石墨和钻石都由相同的碳原子组成,只不过钻石的碳原子之间形成了非常稳定的六面体晶体结构,这也是钻石是已知自然界最坚硬的物质的原因。钻石的硬度,来源于它的结构。

另一个例子是沙子和混凝土,散沙根本抓不住,一使劲儿就散了。但是混入了水泥和石块,这些东西之间形成结晶,散乱的沙子就能够建起高楼。

知识也是一样,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3]。知识从散装变成了晶体,就变得不容易磨损,强度很大,也容易整体提取。

星座就是个特别典型的知识晶体。

满天星星谁都记不住,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数千光年的星星连接起来,形成“晶体”(整合知识),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

只要你受过几小时训练,在夏天的晚上认出星星不是难事。

唉,不过今天的北京,受多少小时训练都没用,看不着星星了。

知识晶体的多少,也决定了你的专业程度。前文中提到,心理学家西蒙发现国际象棋大师的工作记忆并没有显著高于常人,但是他们长时记忆里有5万~10万个棋局组块。高手们脑子里都是一套套的知识晶体。

我遇到过一位1990年出生的小朋友,他就精于此道。虽然大学毕业才三年,他却已经是日薪10万元的企业咨询老手,可以搞定大部分打拼多年的企业家,靠的就是满肚子的知识晶体。

比如,大家都在谈女生生完孩子出来工作,很难做到工作、事业两不误,然后就是一顿抱怨,偶尔有人抖机灵讲俩金句。他基本会听一会儿,其实脑子里在搜索“晶体”,最后他会说:“你们说的这个问题,根据心理学家萨柏的观点,其实是个人生角色平衡的问题。”

你看,知识量不是重点,让脑子里的知识形成多少知识晶体才是知识提取能力的关键。如果你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那就证明你脑子里没有知识晶体,只有知识豆腐脑。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好的,我看有小伙伴已经阅读完了,没有完成的小伙伴也不用着急,接下来可以跟着我一起来解读这个片段。

【What】+【概念辨析/定义】:

我们平时经常说学了那么多知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就是因为虽然看起来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当需要实践的时候却完全想不起来运用这个知识,也就是做不到知行合一,那这个片段就告诉我们,学会萃取知识晶体的方法,用知识晶体这个工具能让我们更方便地调用和使用知识,改变我们的行为,达到成长目的。

【易混淆概念对比】

技能点:强化讲解概念的能力,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习者明确适用边界条件与关键点。

拆页中说的萃取其实有3个步骤,收集知识,整合知识,形象化呈现

接下来我来给大家展示几个例子,请大家看看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

背景:张三准备做一个关于如何读书的主题分享,他首先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找到了阅读一般分做三种目的:娱乐消遣、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又在《洋葱阅读法》中找到了一本书可以分为碎片阅读,浏览阅读和深度阅读。最后在《王者速读法》中找到:速读的三个阶段:第一步5分钟预览,第二步,5分钟快速翻阅,第三步20分钟跳读重点。

(反例1)好,接下来,张三把从这3本书中收集到的知识罗列下来,写在记事本中,这个叫做萃取吗?​​

不叫,因为只有搜集信息的动作,没有整合和形象化呈现的动作。

(反例2)好,张三把从这3本书中收集到的知识罗列下来,写在记事本中,中间用各种箭头和线段做了链接,这个叫做萃取吗?​​

不叫,因为有了信息收集,也有了整合知识之间的关系,但是太乱了,没有形象化呈现,记不住。所以这个也不叫萃取。

(正例)好,张三这次把从这3本书中收集到的知识罗列下来,写在记事本中,然后做了一个关于如何阅读的思维导图,这个叫做萃取吗?​​

对的,有了信息收集,有了整合,还要有形象化呈现,这才是知识萃取。

【how】萃取应该怎么做?

技能点: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总结一下,萃取知识晶体可以用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

1.信息收集:把我们获取到的与一个主题相关的零散知识收集起来。不用考虑顺序。也就是收集知识,就像张三刚才的罗列信息。

2.建立逻辑关系:比对每一条零散知识,把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搞清楚,比如是因果关系还是时间顺序,是立体架构还是平面流程。也就是整合知识,

3.形象化呈现:把这些整理过的知识用简单的图片和文字做成图片,公式等方便记忆。比如用思维导图或者其他图形化工具做出来。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拆为己用:

技能点:催化学习者应用 + 教学习者编剧本,指向未来可能发生的情景

好的,经过刚才的讲解,大家应该已经清楚了我们应该如何来萃取知识晶体,那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个方法,接下来我们尝试编写一个小剧本。

设想一下以下这个场景:

时间:下个月第一周星期天
地点:在一个咖啡馆中
角色:小A和小B
背景:小A最近很苦恼,因为高考学习压力大,自己又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小B是小A的前辈,他就是因为懂得如何萃取知识晶体,才记下了高考所有知识点,考上了985大学,现在小A找小B寻求帮助,应该如何高效学习应对考试。

好的,接下来给大家4分钟左右时间大家在组内讨论一下,编写一个小剧本,小B需要使用萃取知识晶体的方法给小A提供建议来应对考试。记住需要有人物动作、对话,之后我会邀请一组小伙伴来舞台上呈现。

【学习者案例】

A:我在学习方法上面有点苦恼,然后听说学姐去年学习了知识晶体的方法,今天特别来“挖宝”。整个学习课程中,数学这块是拉分比较严重的,应该如何学习呢?

B:我去年用了一个方法迅速提升了数学分数,这个方法来自于跃迁这本书,提到萃取晶体的一个概念。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很多知识的时候,经常像抓一把沙子一样,找不到重点也不知道怎么去做。

A:嗯嗯。

B:那如果我们把沙子变成砖头,那慢慢就能聚沙成塔。比如说数学,第一步就是要把所有的考点收集起来。这应该可以从现成的教材和讲义上面找到。

A:好的。

B:第二个就是自己要去建立起考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甚至有一些老师他已经总结出来了这个逻辑关系,去学习就好了。

A:嗯嗯,明白。

B:第三个就是形象化呈现,就是把这些逻辑关系放入到场景里面去,方便自己记忆。也可以通过数学题的场景模式来记忆。

A:嗯嗯,我听懂了,实际上就是首先要找到高考的关键考点,然后把它们按照逻辑关系呈现到数学题中,这样就能针对性地抓到这些重要的题目考点。而且也容易记忆。

好的,感谢小伙伴们的精彩分享,那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