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韩至琪。拆成一句话来说就是:如韩之固守,以至之精进,终成琪玉之华。
我的三个标签是:二级拆书家、珞珈分舵组织长老、终身学习者;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分组,三人一组,分为两组
学习目标:通过运用行动提示的方法,现场制定一个培养习惯的方法
【事件】
刚才提到了,我给自己贴了个标签叫:终身学习者。其实我是用这个标签来激励自己的,因为坚持学习真的不容易。
我曾经立下很多目标,想让自己想养成一些好习惯,比如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可是只坚持了3个月,后来放弃了;比如决定每周阅读一本书,可是转身就忘得干干净净;还有准备写成长日记,写了一个月就再见了;还有其他的一些flag,什么要健身,要减肥,要运动,要自我成长等等,然后呢,到了年底发现还是老样子,把年份改一改,明年还可以继续用这个flag。
【提问】
说到这里,我想问下在座的各位小伙伴,大家有没有想养成某种好习惯,却失败了的经历。比如,运动、阅读、少刷手机、多喝水等等。
当生活里这些类似的情况发生时,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觉得自己的自制力太差?是觉得自己的记忆力不好?还是觉得自己太懒惰?
大家有没有发现,人生最大的难题之一就是我想做,但是做不到。大家有过这样的困扰吗?
【影响】
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养成好习惯会助力我们的人生,帮助我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坚持做到自己想做的,除了无法养成好习惯外,还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的恶性循环,最终越来越不相信自己。
这种情绪还可能会蔓延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其他方面,觉得自己是一个做啥啥都不行的人,甚至定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
【解决】
今天的这本书《福格行为模型》,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它的作者福格教授是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也被尊称为微习惯的鼻祖。《福格行为模型》帮我们科学分析了当我们某个行为产生时所需要的条件,让我们在自己无法坚持某个行动时找到背后真正的原因,进而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当我们发现行为是可以科学设计的,那么自然就可以让自己或者他人发生行为改变,从而养成好习惯。
这本书告诉我们,其实培养好习惯失败了,不是我们不自律,而是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其中的一个片段,如何通过绑定锚点的方法来养成好习惯。
行动提示
相比于人物提示和情境提示,行动提示的效果是最好的,我还给它取了另一个名字:锚点。谈到微习惯时,我会用“锚点”这个词来描述生活中那些已经稳固的事情。这个概念非常简单。如果你想培养某个习惯,那可以从当前的日程中找到正确的锚点来当作提示。之所以选用“锚点”一词,是因为我们要找到一些可靠的事情,并将它们和新习惯绑在一起。
多年前的某一天,我洗完澡后突然灵光乍现:我可以用锚点来提醒自己养成新习惯(如图4-5所示)。很多人在洗澡时常常会突发奇想,但因为洗澡而灵感乍现的人,可能只有我一个,个中原因,你稍后就能知道。有一天晚上洗完澡之后,我擦干身体、用浴巾裹住自己、走进卧室,其间什么也没想。但是,就在我打开内衣抽屉的那一刻,脑海里突然冒出这个想法。这里的关键是“之后”。
我想我的大脑已经注意到了这种模式:洗完澡之后,我会擦干身体;擦干身体之后,我会走进卧室;走进卧室之后,我会打开内衣抽屉。然后,我突然顿悟:培养新习惯,需要找到一个行为之后要做的那个行为。例如,我想在每次刷完牙之后用牙线洁牙,那对使用牙线这个新习惯来说,刷完牙就是一个很棒的提示。看着打开的内衣抽屉,我发现自己找到了答案:为行为排序(如图4-6所示)。你只需要弄清楚在一个行为之后会发生什么就行了。
现在,我将设计习惯视为编码,只要算法正确,先是这个行为,之后是那个行为,再之后是另一个行为,然后“砰”的一声——就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要形成可靠的习惯,你只需要将行为正确排序,为它们正确地“编码”即可。
打开内衣抽屉时,我发觉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能把新行为与既有习惯结合起来,就能毫不费力地将它们融入生活。只要一直将新习惯锚定在既有习惯上,就能毫不费力地不断插入新习惯。这种方法避开了人物提示和情境提示的缺点,因为你不用再依赖自己或他人来提醒你,也不会有过多提示干扰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提示。这再简单不过了。
于是,我立刻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我选择了人类的本能行为之一:上洗手间。然后,把它当作俯卧撑习惯的提示。我决定,冲完厕所之后要做两个俯卧撑。这可能听着有点怪异,但当时我主要在家办公,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没多久,这个习惯就变得非常稳固了。这就像拼图一样,上完厕所之后做俯卧撑很快就变成了我每天要做好几次的事情。我的臂力很快就变强了,所以我能够扩大行为规模,做更多的俯卧撑。7年来,我始终都在坚持这个习惯。有时候,我一天会做50个甚至更多个俯卧撑(这要看我喝了多少水)。只要在家,我总是会在上完厕所之后做至少两个俯卧撑。
what
大家会发现,这段文字中多次提到了一个词:锚点,这是一个特定的名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这里,我将其定义为日常生活中已经稳固的习惯或行为,就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比如刷牙、洗澡、吃饭、睡觉等等。
行动提示是利用生活中已有的固定行为也就是锚点作为提示,将新习惯精准嵌入现有的行为链,以最小阻力实现习惯自动化的方法。
让新的习惯寄生在已稳固的日常行为上,通过做完行为1后立刻做行为2的编码逻辑,以前一个动作作为下一个动作的“触发器”,而且从超小行为开始,降低决策压力,依赖的是行为惯性而非动机。
Why
为什么行动提示的方法会有效呢?
是因为它减少了我们对意志力的依赖,不需要靠自我提醒或外部督促,而是让新习惯依附于现有行为,形成无意识习惯;最后是因为它低门槛启动,从微小行为开始,更容易坚持。
学会这个行动提示的方法,你就能像搭积木一样轻松改造生活。
【概念辨析】
那要如何选择正确的锚点呢?这就要符合三个标准:
第一,高频,就是每天都要做的;
第二,稳定,就是情境是固定的;
第三,有明确清晰的动作边界,比如关水龙头。
案例1:我每天刷牙结束后,放下牙刷就开始梳头,这个是锚点吗?
是的
案例2:小玲每天晚上睡觉关灯后就做一个仰卧起坐,这个是锚点吗?
是的
案例3:小张每天下午四点开始健身,这个是锚点吗?
不是
这其中的1、2都是锚点行为,案例3不是,因为没有前一个动作来触发这个行为,所以不属于。
How
这个行动提示策略具体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选择一个高频锚点,就是每天必然发生的行为
第二步,绑定“新习惯”,当锚点行为完成后,立刻做新习惯
第三步,从最小行动开始,比如做一个深蹲,或者清洁一颗牙齿
第四步,设置提醒,在锚点旁贴便利贴,设置闹钟提醒或者其他提醒的方法
用这个方法,90%的人能坚持3个月以上,而传统方法80%的人1周就放弃。
Where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难以坚持新习惯的人,因为它不依赖意志力,无需额外提醒,容易形成牢固习惯,不适合突发危机处理或者完全陌生的新环境。
接下来,现在呢,我们就来通过一个具体的场景演练一下。
通过以上分享,相信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锚点策略这个方法,就是选择锚点,绑定新习惯,最小行动开始,设置提醒这四步。让我们来实际应用一下以上所学的内容。
未来的一周,你的朋友跟你说想要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请你帮你的朋友制定一个养成习惯的行动方案。
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二位小伙伴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场景演练:
好,时间到了,请两位小伙伴上来演示。
小薇:早上起床就摸手机,想建立一个早上起床就读书的微习惯
小M:那可以放一本喜欢的书在床头
小薇:可是手机的吸引力更大一些
小M:那用手机拍下来或者用微信读书
小薇:平时拿起手机看视频就停不下来
小M:要不设定一个闹钟
小薇:这个可以,设置可以看几分钟的闹钟
小M:你想锚点几分钟呢
小薇:就三分钟吧
小M:什么时候开始呢
小薇:明天就开始
小M:读多久
小薇:读五分钟就可以
小M:不用读那么多,可以只读一页书
小薇:可以可以
每天摸了手机三分钟作为锚点,然后读五分钟的书,提醒就是设置闹钟。
结束语:1分钟
谢谢两位伙伴的分享,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当我们做事很难坚持的时候,利用生活中已有的固定行为作为锚点,将新习惯嵌入其中,让习惯养成像拼图一样自然衔接,最终实现自动化执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