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韩至琪。
我的三个标签是:一级拆书家、热爱历史的理科生、终身学习者;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后能运用福格行为模型的公式分析出自己的行为是因为哪些因素的交集而产生,能运用容易做的方法设计出一个行为习惯的方案。
首先,我们来进行一个分组,分为两组
F:
我今天带大家拆解的两个片段选自《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作者福格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创始人,被誉为“行为设计学”的鼻祖和“硅谷亿万富翁制造机”,他创立的“微习惯学院”,帮助超过12万人毫不费力地实现了个人改变。
他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20多年,设计了不较劲、不焦虑、不依赖意志力的行为公式;
如果你受够了“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那这本书能给你最小、最有效的行动方案,让改变像刷牙一样自然。
A:
《福格行为模型》一经出版就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三周之久,豆瓣评分8.7分。
你能看到的市面上关于行为设计、习惯改变等书籍比如《上瘾》、《微习惯》、《掌控习惯》这些书里,都引用了福格博士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他的《福格行为模型》,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最全面和权威的关于行为设计领域的著作。
与其他习惯养成习惯类书籍比较起来,它可能是最容易上手、最科学、最不依赖意志力的习惯养成指南。该书给出了福格行为设计工具箱,包含300个微习惯配方、100种庆祝方式、32种肯定成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你养成好习惯、摆脱坏习惯、达成愿望、提升效率。
B1:
本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养成好习惯,也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对抗坏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实现改变,也能够帮助群体直面挑战。只要掌握福格行为模型的精髓并加以灵活运用,每个人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B2:
学完第1个片段,你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找到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根据这些进行调整并优化自己的行为;
学完第2个片段,你可以掌握一个行为设计的方法,轻松起步。
这么好的方法,大家还等什么呢,开始阅读原文片段吧。
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展现了行为的3个通用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这个模型所依据的原理,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要素共同发生作用、驱使我们采取行动(从使用牙线清洁牙齿到跑马拉松)的过程。了解了福格行为模型,你就能分析具体行为的产生原因,而不会再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错误的原因(比如性格缺陷或不够自律)。你也可以用这个模型设计出一套能促使自己或他人改变行为的方案。
B = M A P
行为 发生于 动机 & 能力 & 提示
同时出现的时候
当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提示(prompt)同时出现的时候,行为就会发生。动机是做出行为的欲望,能力是去做某个行为的执行能力,而提示则是提醒你做出行为的信号。
我来举例说明一下。2010年,有一次我在健身房健身,边踩椭圆机边听珍妮·杰克逊的歌时做了一件事,这对一个每分钟心跳超过120次的人来说是一个奇怪的行为;我向红十字会捐了一笔钱。我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我收到了一条募捐短信。把我在那一瞬间做出的行为拆解开来,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行为——通过红十字会的短信,向海地大地震的灾民捐了一笔钱。
·动机——我想帮助这场灾难的受害者。
·能力——通过短信来捐款很简单。
·提示——我收到了红十字会的短信提示。
在这个案例中,3大要素同时出现,于是我做出了行为:捐款。但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没有出现,那我就极有可能不会做出这个行为。
我捐款的动机很强烈,这是因为各大媒体对地震灾情的报道铺天盖地,令人痛心。那能力呢?如果红十字会换一种方式联系我,比如打电话邀请我捐款,并让我提供信用卡信息呢?我当时正在椭圆机上运动,钱包放在车里,所以很难去执行这个行为。提示呢?如果捐款者压根儿不用手机怎么办?如果红十字会以邮件形式发送募捐信息,结果却被我当作垃圾邮件,连看都没看怎么办?那么,我就不会收到募捐提示。没有提示,就没有行为。还好,红十字会助推了我一把。我早就想捐款了,而红十字会让捐款变得更简单。无论组织者是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完美地设计出了鼓励捐款行为的MAP要素。捐款的并非只有我一个人,红十字会的短信募捐活动非常成功,仅在刚开始的24小时内就募集了300多万美元,一星期后更是超过了2100万美元。红十字会,做得好!
What
在开始讲述前,我想先问一下各位同学,你们对自己平时的行为有没有进行过观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行为呢?
大家平时就是直接做了,并没有分析过为什么是吧
这段文字非常精准地概括了福格行为模型的核心逻辑!
它通过一个“捐款”的例子,解释了福格行为模型的三大关键因素:动机、能力、提示
动机是你想做,能力是你能轻松做到,提示是有个信号提醒你去做
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例如红十字会只是用邮件募捐,那么即使动机和能力再强,行为也不会发生。为什么有些事情我们一直说却拖拖拉拉的没做?这是因为动机虽然有了,却忽略了“能力”和“提示”
所以,为什么你总做不到想做的事?是方法不对!
行为不是仅仅靠“坚持”或“自律”就能够完成的,而是动机、能力、提示这三者在同一时刻的交集。三者同时满足,行为必然发生。
Why
学习这个片段能帮你打破自责魔咒,就像手机打不开,不是手机笨,而是没找到开机键。
不要再将失败归咎于懒惰、意志力差等等抽象标签,而是用系统性框架分析行为。能理性分析他人行为背后的逻辑,比如客户不购买、孩子不学习等情况怎么办,避免陷入情绪化指责。
掌握福格行为模型,等于获得了一把解锁人类行为的万能钥匙,无论是改变自己,还是推动他人,都能做到精准、高效和可持续。
学会这个就像拿到行为设计的GPS导航,下次再做不到时,直接问自己:
是动力不足吗?那加个奖励
是步骤太难吗?那拆成婴儿步
是总忘记吗?设个夺命连环提醒
学习这一模型,意味着掌握了一把解锁人类行为的科学钥匙:不是依赖意志力,而是设计对的场景。
How
了解这个行为模型后,具体要怎么使用呢?
我们刚刚知道了,一个人做某件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想做,得有足够的理由或欲望;
第二,能做,这事不能太难,最好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第三,记得做,得有个东西提醒你去做。
所以,如果你想做某件事,那就让三要素到位,如果你想戒掉某个习惯,那就破坏三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是不是很简单
【举例】
这里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大概在去年12月份的时候呢,我正躺在沙发上玩手机,然后就报名参加了一个锻炼的课程,频率是一周一次。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行为呢,按照福格行为模型来分析:
首先是动机,我其实一直都想把身体搞好一点,可是出于各种原因呢,借口太多,不用一一列举,就只是想想而已却没有付诸于行动。
然后是能力,每周一次的强度正好是我可以接受的,两次我都觉得多了,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价格也非常便宜,一学期才140元。
最后是提示,因为当时我正在玩手机,我的一个朋友发了个信息,告知我有这么个课程,让我去报名。
所以呢,动机、能力、提示同时发生,那个当下我就报名了,然后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了,感觉特别好。当时如果有任何一个因素欠缺的话,可能也不会有这个行为发生。
Where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你很想做某件事情,却因为各种原因迟迟不行动的人,可以从福格行为模型这个公式来分析没有行动的原因从而进行改进,如果你想修正某些行为了,也可以使用这个模型的方法。当然如果你很容易就做到,就不在此列。
以上就是福格行为模型的公式,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运用,接下来我们做一个练习,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在过去一个季度的某个行为,你只需要想想这个行为是什么就可以了。想好了之后把行为写在表格上面。
接下来请大家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析一下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能力和提示分别是什么?给大家5分钟时间,小组内讨论一下,并填在表格里。稍后我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好,时间到了,请小伙伴上来演示。
汪老师:一直想买书,当时动机是想阅读,能力是买书的钱不缺,提示是618天天推消息,正好三要素满足就买了。
高老师:我要完成3-2,从去年过了3-1就一直有想法,别的事情耽误了,动机有,能力是一直学习,是有的,提示是师父最近在提醒,朋友在也在提示,群里有提示过了多少拆书家,然后就来过3-2了
回应:感谢小伙伴的分享,我发现小伙伴都领会了这三个要素,我们知道了行为是动机、能力、提示这三个因素的交集。如果想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动机、能力和提示这几个方向入手都可以。
动机是其中最不稳定的那个因素,我们会发现,自己在某个时间段特别想做愿意做某件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动机的强度会逐步下降,大家常见的一句话就是:间歇性减肥,持续性肥胖,典型的体现了动机的不可控。
那怎么办呢?别着急,我们还有容易做这个方法,下面这个片段就是帮助你在能力范围内找到行为。记住:当行为行不通时,不要更用力,而要更聪明。两个片段是总-分的关系。
在能力范围内找到行为
设计新习惯,其实是在设计其持续性。其中的关键在于简单,就像我对学生所说的那样:简单改变行为。
从福格行为模型的角度来说,能力是维持习惯最可靠的要素,它是让我们处于有利位置的绝佳选择。如果一个行为困难,就要让它变得更容易做到。你会发现、无论动机如何改变,能力都会变得更强。这会让你养成非常牢固的习惯。如果能连续几星期每天做2个靠墙俯卧撑,这个行为就会变成如图3-3所示的样子。
难以做到 能力 容易做到
图 3-3 福格行为模型-重复,让执行更容易
每天坚持做2个靠墙俯卧撑,逐渐提高肌肉力量、身体灵活性和技巧,这个行为就会越来越容易做到,在福格行为模型的横轴上也会越来越靠右。有了成功的感觉,动机也会随之增强。不过,如果可以不管动机,仅针对能力来设计习惯,那你会惊讶地发现,习惯会迅速在生活中扎根。早在我还没有想好“微习惯”这个名称,一切方法或理论都还处于试验阶段时,我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我已经通晓福格行为模型,也知道要想让行为长久地持续发生,最关键的要素就是能力。但这个方法我只在斯坦福大学的学术研究中应用过,我也曾用它帮助专业人士设计新产品和新服务。但我一直都没有想过要将它应用到自我提升领域,直到有一天……
我到牙医诊所看牙时,(再一次)被牙医善意地责备为什么没坚持用牙线洁牙。这很丢脸吧?作为一名行为科学家,我却无法做到这件小事。有时候,我很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比如刚看完牙医的那天),但其他多数时候总是兴致缺缺。
动机猴子总是压人一头。但我很确信,我只要专注于能力要素,就能养成每天用牙线洁牙的习惯。趁牙医助理去叫牙医来帮我做最后检查的间隙,我心想:怎样才能让清洁牙齿这件事变得更容易做到呢?我想到了一个答案,但我不敢告诉牙医,她会被吓坏的。我决定每天只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我是认真的。每天早上刷完牙后,都要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
虽然这看起来很傻,但确实很有用。为了让事情保持简单,刚开始的那几天 我只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但我制定了一条规则:多清洁几颗会有额外奖励。两个多星期后,我就能隔一天用牙线清洁一次牙齿,而且是所有牙齿。这个习惯我到现在都一直在坚持。
What
我们总认为行为无法坚持是因为动机不足,于是用批评、惩罚、打鸡血等方式施压。真相是80%的行为失败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提示或行为太难,而非动机问题。
而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行为的持续性不靠意志力,而是靠行为设计的简单性,即使我们的动机像猴子似得上下波动,只要我们的设计够简单,那么行为还是可以发生。
大家看到这个图会发现,动机在最开始是很强烈,能力在这个时候是最低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机会逐步降低,如果我们一直在行动,那我们的能力会随之增加,越来越容易做到。
所以,设计可持续习惯的核心在于通过降低行动的门槛和启动起来,最终实现行为的自动化。
Why
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
首先,可以绕过意志力的局限,直接解决习惯失败的根源问题。科学研究告诉我们,意志力的致命缺陷是动机不可靠。依赖动机会导致行动必然失败。所以,要让行为简单到即使毫无动力也能完成,比如每天做2个俯卧撑或清洁1颗牙等等。
其次,通过高频率重复简单的动作来形成神经回路,比单次高强度训练更有效,每次的完成还可以增加成就感。
最后,可以消除对失败的恐惧,不需要挣扎,只是下意识地完成即可。
不这么做的坏处,说白了就是:永远都在“等明天开始”,越失败越不想干。
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光纠结“要不要做”就耗光精力,最后啥也没干成,还心累。
习惯永远养不成,靠“咬牙坚持”的习惯,一旦某天中断,就会彻底崩盘,很难再捡起来。
How
具体如何操作呢,我归纳为四步
第一步:明确想养成的习惯(如运动、阅读、早睡等)
第二步:将行动拆解到最小单位:
例如:运动拆解为每天1个俯卧撑;阅读拆解为每天读1句话;写作拆解为每天写10个字;
冥想拆解为每天深呼吸1次
第三步:降低行动阻力,这个可以运用我们上个片段的方法来进行操作,例如将准备阅读的书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瑜伽垫永远铺在地上,靠墙俯卧撑代替地面等等。
第四步:设置触发机制
选择你的锚点习惯,就是每天必做的事,绑定新习惯:锚点习惯完成后,立即执行微习惯,例如:关灯后立刻做1个仰卧起坐。
【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培养什么习惯,无法确定目标,因为我们这个片段是讨论如何容易做的环节,所以这里只需要设定一个你想做而没有做到养的习惯即可。
然后在拆解行动环节,一定要设置好原则,比方说可以超额,绝不提高最低标准。即使能做50个俯卧撑,仍然允许自己只做1个。
【举例】
我一直都很喜欢看书,也看了很多书。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阅读能力都在下降,虽然又买了很多书,也会立些一年读完多少本书的flag,可是结果呢,书柜的书都堆的没地方放了,很多却只看了个开头。
《百年孤独》这本书,我大概买了有五六年了,这是一本非常难看懂的书,而且书里的人物姓名都是同一个名字,看的我脑子都不够用了,看了个开头就没有看下去,书签一直停留在第56页,然后我安慰自己说:百年孤独大概是要看一百年才能看完的,不然不会叫这个名字。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感谢《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我把看完这本书设定为目标;
然后呢,这书总共有360页,我评估了一下这本书的难度和自己目前的情况,设定了每天读10页的微行动,之所以没有设定每天一页的目标,是因为10页也不费什么精力,确实是能够轻松做到的。
接着,我把书放在书桌上,我每天路过书桌无数次,都可以看到这本桌上的书,我还准备好了书签和纸笔方便做记录;
最后,设置锚点习惯,每天晚上洗完澡就看10页书。
经过这个设计后,我的阅读又开始了,到目前为止已经看完了,这是一本非常神奇的书,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现在我在看《耶路撒冷三千年》,这书有六百多页,按这个设计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看着小目标一个个的实现,真的是非常开心。
Where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培养良好的习惯,特别是需要重复但总是失败的场景,例如想读书却刷手机,想健身却拖延等等,如果是一次性的决策或者紧急反应就不适用了。
刚刚我们学习了让行为容易做的方法,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现在,我们做一个练习,假设你的朋友小张是一个研究生,他计划在今年的12月通过英语六级的考试,英语六级的词汇量大概在5500左右,他目前是英语四级的水平,词汇量是4500,作为一个学生,他平时的功课实验也很多,每天手忙脚乱的学习没有规划,12月份就要考试了,现在大概还有7个月的时间,请你通过今天的学习,帮助小张进行行为设计,让他养成每天背单词的习惯。
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讨论,时间到了,请两位小伙伴给大家演示一下
吴老师:目标是六个月记一千个单词,还要留时间复习,拆解行动是前一百天每天记10个单词,后80天每天复习十分钟,降低阻力,前一百天把单词本放在桌子上,每天三顿饭就会看到本子提醒自己记单词,一日三餐三次记忆,单词软件可以定时播放,睡觉之前把单词卡片放在床头柜默一遍写一遍,如果再记不住,就用大白纸贴在衣柜上写单词。一百天后,每天饭后复习,只要吃饭就要复习,触发机制学习。闹钟提醒,吃饭提醒,床头柜提醒。
罗老师:明确目标六个月背1000个单词,拆解行动是第一个月每天背10个,第二个月每天背15个,剩下来的依次叠加。降低阻力,作为研究生学习压力大,背的时候用手机录下来,可以随时听,绑定锚点,每天晚餐都要复习,即使书不在旁边,也可以用手机听,比较简洁。
A2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想,你有没有一直想养成的习惯或者想做的事但一直都没有去做到,你今天学习了这个片段,想不想通过这个方法来养成你想要养成的好习惯呢?
比如你想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读;比如你想每天晚上11点睡觉;比如你想每周健身三次;比如你想每天读书半小时......
大家接下来最想养成的习惯是什么,可以思考一下,运用这个方法设计,还是分组讨论,然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分享一下。
汪老师:想养成写晨间日记一百天的习惯,以前想要写的很长,写出水平,结果总是不成功。现在把一百天当成目标,一百个字也行,另外一个习惯养成了是晨读一分钟,就坚持了,这个日记还有一个阻力就是动笔的时候早上安排多了,时间不够,现在调整时间,安排在运动完了马上就写,这个时候最高效,触发机制就是运动完了发朋友圈,发了就开始写,绑定跑步发圈了就写日记,一百字就可以。
高老师:想养成一个月跑60公里的目标。拆解到每天跑两公里,不限定速度,降低难度,睡前把跑步衣服鞋子放在门口,晚上十点半睡觉,早起上了厕所就去跑步,也不洗脸也不刷牙,直接去跑步,加上闹钟提醒。
结束语: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分享,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福格行为模型的核心秘诀是:想让一件事做成,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有提醒,超简单,有好处。让行为更简单告诉我们贪多求快必失败,小步启动反而能走得更远。送大家一个口诀:先加提醒再减难,奖励最后往上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