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阿牛,一名图书管理员,同时是一名一直奋斗在一线过级的拆书家
分组:为方便大家互动交流,我们做个分组,以我的右手为界,大家两两一组。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面对沟通不畅的情境时(where),运用反思(行为),聚焦问题本质(澄清),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界定),形成方案。
实用类图书或理论类图书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时间、提问、影响和解决四个步骤
我是一个家有中考生的家长,家中有一个青春期的儿子,中考叠加青春期,我们娘俩的相处真的一言难尽。最近一次的争吵,是寒假快要结束,老师在微信上提醒交作业,我忍不住就多讲了两句,结果他说“你烦不烦,你行,你来做作业,交作业”,我一下子被 气得无话可说。这样场景,差不多一周总要上演几次。
【提问】
各位在坐的小伙伴有没有和我一样经历,明明是为了对方好,想好好沟通,可是往往效果不佳,甚至会让矛盾升级?为什么我和对方之间的沟通总是无效?我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建立良好的关系?
【影响】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想想就觉得可怕,应该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我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可能会越来越深,最后可能就成了怒目相对的两个人,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长期下去,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庭的气氛也会越来越差。
【解决】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呢?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里给出了解决方法!《好好学习》中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反思”,它不仅是快速学习的关键,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工具。书中强调,反思不是简单的总结,而是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深入分析。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我把《好好学习》中的“反思”概念应用到亲子沟通中,反思冲突的原因,调整沟通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R原文片段】摘自《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P53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侧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的席位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这个片段提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反思”,一个是“总结”。反思是快速学习的内功基础,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问题的根源,还能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准确性。与总结相比,反思强调对原因的探讨,而总结则主要关注结果的评估。
反思倒底有多重要呢?正如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的生活不值得过。通过反思,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同时反思是一种深刻的生活态度,引导我们走向积极的自我发现与成长。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持续不断的进行反思的基础训练。
反思与总结虽然在某些方面看似相似,但实际上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总结往往聚焦于结果的好坏,它是对某一过程或事件的终结性回顾;而反思则更注重于过程中的原因分析,是一种持续性的深度思考。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对比。
我们举几个例子,大家看看例子中的小李是不是在反思。
(案例1)
2024年底,小李全心投入进行阅读推广项目的设计与申报,结果最后在预算汇报时,被领导否定了,没有通过。会后,小李情绪都很低落,忍不住吐槽,说“让马儿跑得快,又想不吃草”,“什么都没有,怎么搞活动”,“一次次,白费力气”。
请问,以上是反思吗?
(概念折返1)
当然不是,感觉更象是吐槽。因为反思的第一步就是尊重事实,客观观察描述事件,过程与结果,这是反思的基础。“让马儿跑得快,又想不吃草”,“什么都没有,怎么搞活动”,“一次次,白费力气”这些话语更象是对结果的一种情绪发泄,对项目没有能过这一结果的不接受。
(案例2)
当小李冷静下来,进行项目复盘。从项目的构思、设计、预算以及修改的整个过程,汇报的PPT,整个过程中与领导的沟通均进行了回顾与梳理。想到领导反复的要求,要创新,但真的创新什么,他也给不出具体的要求与建议,让小李参考其他高校的活动设计,小李参考了,还是不通过。在阅读推广活动设计策划过程中与领导的沟通也不充分,这才导致的项目没有通过。
到这里结束,是反思吗?
(概念折返2)
也不是。为什么?这是对项目的总结,总结项目的优点与不足。查找了项目没有通过的原因。找到了在设计过程中与领导沟通不充分的原因,但这个原因较为表面,不是深层次原因,此外,只是找到原因,并没有对原因进行深度思考与分析。
(案例3)
小李把自己的推广方案发给其他部门主任进行了反馈,组织学生进行了调研,根据大家反馈的意见,一条条的去剖析背后的原因。一是在结合校庆活动时,本校的特色增加比较生硬;二是主题较为分散,没有充分了解参与学生需求和偏好,以致于活动的吸引力不足;三是方案没有合理分配资源,导致关键环节资源不足,以致于预算不符合实际情况;四是方案中没有考虑潜在的风险,没有制定相应应对措施或者相应的替代方案。针对上面的问题,小李一条条的分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重新修改了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改进完善。
请问,这是反思吗?
(概念折返3)
是的。反思的第三个要点是提出改进性的措施与建议。这里小李不仅找到了项目失败的原因,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是对阅读推广方案申报这件事的反思。
通过刚才的对比和讲解,大家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反思了?
那如何做到时反思呢?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描述事实:清晰地回顾事件或行为,确保描述客观、具体,不带主观评价。
第二步:分析原因:深入分析事实、行为背后的原因,包括内在动机、情绪状态、外部环境等。
第三步:提出改进:基于分析,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确保措施可操作、可衡量。
这三个步骤层层推进,事实是原因的基础,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深挖原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点,针对原因,提出改进的方案,让自己的反思行为落地,形成闭环。
反思适用于个人行为、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场景,但不适用于极端情绪化或紧急情况下,此时需要先处理情绪或紧急情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反思的三步骤,描述事实,分析原因,提出改进。下次大家遇到问题,可以运用反思,引发大家的深度思考,让我们的沟通走到和谐的一面。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