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冰雪,今天是我的TF2-2过级训练;今天给大家带来的片段选自《精进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这本书豆瓣9.4分高分推荐!作者是采铜,知乎里的一位知识广博的大V,获得60多万的赞和十多万的感谢,这本书通过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努力、成功七个方面,给大家提供了成为很厉害人物的方法。
A:乍一看这么功利的书名,似乎和我们谦逊的文化格格不入,但你不用担心,这本书里面是满满的干货,而且采铜老师擅长把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兴味盎然的生活常识;把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升华成感动人心的热血情怀。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述简单明了,非常容易懂。
B:我相信能来到我们现场的朋友都是主动学习的,希望收获知识和能力,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那你一定要看这本书,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书,每个章节都会有精彩提炼和实践练习,第一见到的时候就让我想起了咱们经常用到的便签读书法,让我们很有效的运用书中的知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今天带来的片段就是我通过在书中所学的方法,让自己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片段。
学习目标:在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发现自己烦恼事情中的,至
《精进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P58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网友经常来信像我诉说他们的烦恼,这些烦恼大多关乎选择,特别是关于个人前途和事业发展的选择。读多了,我发现他们遇到的问题有一些共性,下面就是两个代表性的例子:
案例一:我从高一开始想学动画制作,大学的专业也想选这个,但是高考失利让我没有读上想读的专业,而是读了国际贸易。我现在大二,在顾及自己专业的同时还要去动画学院蹭课,同时还要搞社团,忙得一团糟,还感觉什么都没做好,同学都说我压力很大,但我真的很迷茫,希望你能帮帮我。
案例二: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家公司作者无关痛痒的工作,我渴望去大城市展示自己的才华,尽管我没有什么才华可言。我想做一些有技术水准的工作,不停学习一些专业技能,我渴望到一个能用得到我所学专业知识的地方去,尽管我不专业。正式这种不专业让自己很没底气,没底气就没信心去,突然发现我居然这么懦弱,或者说,自卑吧。
两个人存在共同的模式:从当前处境、理想目标和内心状态三个方面来看:
当前处境 | 理想目标 | 内心状态 | |
案例一 | 国贸专业大二学生 | 学习动画制作专业 | 忙碌、一团糟,压力大,迷茫 |
案例二 | 在一个小城市的公司打杂 | 想去大城市打拼,找专业型工作,学习专业技能 | 觉得自己没有做专业技能 |
总结下可以看到这样的模式:
1. 有唯的理想目标
2. 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反或者相差悬殊,两者构成严重冲突。
3.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我很理解求助者的心态。他们感觉自己就像调入了一口深井,四周无路可走,爬出井外成了唯一却似乎不可及的希望。可事实真如他们感受的那样么?
当我们陷入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是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可见选项: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需主动探索和发现。
可能选项:指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隐含假设的威力在于虽然他们存在,你却已是不到,只是时时刻刻被它们影响着。在以上的两个案例中,,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三个人各自具有的隐含假设:
隐含假设1 | 隐含假设2 | 隐含假设3 | 隐含假设4 | |
案例1 | 爱好与职业要统一 | 专业决定职业选择 | 课程学习解决专业技能 | 参加社团很有必要 |
案例2 | 工作职责会一成不变 | 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 | 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 | 无法改变是懦弱 |
上面这个表格中隐含假设粗看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不同形式的“偏见”,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这些假设是对的。如果求助者能意识到这些假设的不可靠,廓清这些假设的不合理成分,就可以挣脱这些假设给自己思维造成的束缚,从原先“无路可走”的假象中走出来,发现新的改变现状的途径,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些新的“可能选项”。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看看这两个求助者怎样走出困局。
案例1 | 隐含假设1 | 隐含假设2 | 隐含假设3 | 隐含假设4 |
隐含假设 | 爱好与职业要统一 | 专业决定职业选择 | 课程学习解决专业技能 | 参加社团很有必要 |
解决方案 | 业余时间发布动画作品,积攒经验 | 从非专业出身的动画人经历中获得启示 | 直接从作品入手,实现“做中学” | 不参加社团也能找到好工作,退出社团活动 |
案例2 | 隐含假设1 | 隐含假设2 | 隐含假设3 | 隐含假设4 |
隐含假设 | 工作职责会一成不变 | 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 | 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 | 无法改变是懦弱 |
解决方案 | 业余时间发布动画作品,积攒经验 | 从非专 出身的动画人经历中获得启示 | 直接从作品入手,实现“做中学” | 不参加社团也能找到好工作,退出社团活动 |
当然,我这里所列的可能选项只是部分可能中的一小部分,还可以有很多。由于求助者给我的信息有限,所以我只能列出这些了。求助者显然对自己更加了解,只要运用这个方法,在对自己情况全盘梳理的基础上,就能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并进行尝试。
今天的片段有点长,觉得没有完全理解的伙伴别着急,跟着冰雪来分析一下作者告诉我们了什么:
知识点和相关理念WHAT/WHERE:
我们有时候和案例中的两个人处于同一种状态:有一个理想目标,但是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反或者相差悬殊,甚至是冲突,比如上了大学觉得对自己的专业没兴趣,想去的专业又离自己太遥远;到了工作以后又在纠结自己公司没前途,在创业与跳槽之间徘徊;过年到底是回女方家过年还是男方家过年?。
前因后果说明WHY:
那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陷入人生困局时,其实是你不知道困住我们的除了外界的客观现实,更多的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是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就好像是我们从出生就走在国家铺好的路,从来也没有意识到即使不在那条路上走也可以到达想去的地方。
行动建议和行动步骤HOW:
所以如果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或者你就是想训练自己的思维,想让自己看到更多的选择,先不妨采用采铜帮我们总结的三个步骤:
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并进行尝试。
预防意义:
可能在座的朋友会问,就算是找出隐含假设了,也做不出选择怎么办,那如果你想到这里我就要恭喜你,因为你已经跳入到了想要改变的阶段,但是今天我们的片段把重点放在发现隐含假设,为自己发现更多的选项即可。在今后的拆解中冰雪还会为大家带来具体如何做出决定的片段。
案例下面我来举个例子:
这个例子是今天临时更换的,又把今天的片段用了一次;因为我们这周的活动改到了周六,冰雪在准备预备表和活动发布信息的时候就觉得时间不够用,自己弄不好要把活动给搞砸,以至于今天中午还在修改,修改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的预备表有问题,会对今天的活动有影响。然后今天又分析了一下自己这一系列想法中存在的隐含假设,怎么找出隐含假设的不合理性并矫正:
案例2 | 隐含假设1 | 隐含假设2 |
隐含假设 | 活动准备时间就得7天,少一点都弄不好 | 我的预备表准备不好,活动就很失败 |
解决方案 | 不是时间问题,从周3才开始认真思考,可以把时间提前开始做 | 活动是让大家的能力更加提升,无关成败,每次都会有收获 |
其实冰雪每次分析到自己的一些隐含假设都会觉得很好笑,有的时候还真是被自己的一些想法蠢哭了,可能我的这些隐含假设大家都不会碰到,但那确实是我的黑洞,很难拔出来,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这个思维黑洞,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他们,不用担心改变不了自己的行为,就好像是从未知到熟悉,一旦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就会越来越熟练的看到针对一个问题的比两种还要多的选择。
催化应用A2:
现在一起做一个演练:
其实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这种纠结的困境,总是在选择,但能切仅能看到两条路,比如上大学到底选择离家远的还是近的,上了大学觉得对自己的专业没兴趣,想去的专业又离自己太遥远,换还是不换;到了工作以后纠结自己公司没前途,跳不跳槽呢;等到了结婚成家的年纪,觉得自己错过了最纯洁的爱情,那是等还是不等;有了宝宝之后还要继续在顾家还是顾事业;刚到一个新环境,因为陌生和大家无法相处;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不理想,应该和领导反映还是自己忍气吞声;工作太忙,无暇锻炼身体怎么办呀,那在座的朋友目前面临的两难困境是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比较纠结的事情想不开么?
请大家尝试写出自己的处境,目前你的选项是什么?
翻翻和雨哥:很纠结怀孕了要不要告诉家里呢?
分布催化A2:
存在问题就必然对应着隐含假设,那接下来针对你的问题对照I中给出的方法:练习找到问题的隐含假设和更多的解决方案,扩宽自己的思路。
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并进行尝试。
隐含假设:
不告诉家里:认为双方父母不愿意来照顾孩子;
不合理性:自己臆测的父母的意愿,父母愿不愿意来是父母的事情。
更灵活的可能:告诉大舅,咨询意见。
告诉家里:两个人没有能力照顾孩子,父母会担心。
不合理:想法都停留在担心的层面,不一定要父母来帮忙。
更灵活的可能:请月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