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所属活动: 广州大湾区第14次线下练武场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开场:

自我介绍:

Hello,大家好,我是Sunny。曾经是一名7年教学经验的英语老师,目前是一位三岁半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要过的级别是3-3。先分一下小组:这本三位小伙伴一组,那边三位小伙伴一组。

(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解决4个步骤)

场景:不知道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叛逆不听话,说好的事,总是做不到;你说往东,他偏要往西;你千叮咛万嘱咐,孩子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比如,明明说好了看15分钟电视就要关掉,但是时间到了,孩子撒泼耍赖就是不关。

再比如,你叫孩子洗完澡要穿鞋子,但是鞋子只在孩子脚上呆了两分钟,就天各一方了。

提问:孩子总是说不听,家长怎么都管不动,怎么办呢?

影响:(通常做法的不好影响)

我们常见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就是发挥大人的权威,威胁警告训斥;要么就是放任不管,一边摇头叹气一边任由孩子胡闹。

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办法让孩子了解什么行为才恰当的,长此以往,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发展,也不利于孩子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解决: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向孩子传达爱,又让孩子理解并且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呢?

今天我们要拆解到的这本美国著名作家金伯利.布雷恩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设定家规】和【情感引导】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到我们。

(总学习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给孩子设定家规设的3步法。同时,在孩子出现不配合,不恰当的行为时包括不遵守规定,不遵守家规约定时,能觉察孩子的情感需求,使用情感引导4步法。

片段一学习目标

那话不多说,我们马上来进入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带着目标学习更高效。

今天第一个片段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后,学习者在发现孩子挑战行为时,或者需要帮助孩子养成某个习惯时(界定),可以使用(行为)定家规3步法(提前预设、共同协商、坚持执行)制定合适自己孩子的(澄清)家规。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所选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且内容不超过2页图书

现在我把拆页发给大家。现在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然后看到有共鸣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用有颜色的笔划出来。最后,已经阅读完成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原文拆页1】

片段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设定限度和家规-P78(作者:金伯利.布雷恩)

我们要为他们说明在怎样的年纪应该做怎样的事情,没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在人类的社会里显然有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概念是在家里学到的。

孩子们当然总是想要挑战规定——这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积极地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技能。

虽然父母制定了不可动摇的家规,但孩子并不一定会心甘情愿地一直遵守下去。事实上,在外面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在家里更加淘气,因为家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孩子可能会让你抓狂,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你必须既温和又坚定,严格按照定下的规矩执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概念与例子对比】

【简单互动】

在这里,我想了解下,我们在场学习者中会在家庭中给孩子设定一些家规呢?

有的举手示意我看看。

学习者:有

简单反馈:其他人不说话是完全没有,还是说没有明确的设定出来。

学习者:有定,但是没有坚持,执行的时候会有困难。

反馈:非常感谢大家的反馈,那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why】

中国有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对规则的最初的学习摇篮是家庭,适当的设定一些适合孩子的限度或者家规可以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他们就能更加自主地做出选择,同时也更加尊重父母的权威。

这种相互尊重与理解,是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与他人相处的关键。

【what】

原文片段提到的【限度和家规】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孩子的一些规定,为了方便理解,下文统一使用【家规】一词替代。

那么,什么样的【家规】是适合孩子的家规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看看。

【案例对比】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家规】的定义?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看看。

案例1,看到孩子不穿鞋告诉孩子不能不穿鞋,看到孩子翻垃圾桶,告诉孩子不可以翻垃圾桶,每天重复说着各种的“不要xxx”

这是合适孩子的家规吗?

显然不是,家规应该设定于事情发生之前,否则,看到一个指出一个,孩子不仅记不住,没有重点,而且跟家长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糟糕。

所以这里也可以注意一下,多观察,减少日常跟孩子说“不要xxx”。而对于那些我们观察到孩子需要修正的不良行为习惯,多使用设定家规来指导孩子

案例2:孩子在楼道上跑来跑去

家长2:不准在楼道跑,等下摔死了你就知道了!

这是适合孩子的家规吗?

不是,适合孩子的家规应该避免使用恐吓威胁的语句,同时尽可能使用正面肯定句式,这样才具备指导意义。

案例3:要求2岁的孩子独立收拾玩具,并且做到每个玩具都要做分类收到对应箱子。

这是适合孩子的家规吗?

不是,大多数2岁的孩子还没有独立完成任务式工作的能力,也很难做到分类准确。

由此可见,合适孩子的家规应该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孩子当下年龄情况等等。

案例4:与孩子约定好看15分钟电视,15分钟后,孩子不肯关,家长一边摇头抱怨孩子不遵守约定,一边任由孩子继续看。

这是这是合适孩子家规吗?

不是的,家长既然提前与孩子约定好了规则,但是却没有去坚持,那么规则形容虚设,设立和不设立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可见,合适的家规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执行。

所以,适合孩子的限度和规则的关键是:提前设定并告知;避免恐吓威胁、使用正面肯定句式;综合考虑孩子年龄等情况以及坚持执行。

【行动建议】

那么,在了解和【家规】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来设定专属自己家孩子的家规。根据原文片段和上面案例,我总结了下面3个步骤。

1. 提前预设。

观察自己与孩子日常生活中因为哪些事情有矛盾,或者观察孩子哪些行为习惯需要改正引导。对此进行记录和思考,综合考虑孩子年龄情况以及当下对于某件事情的执行能力,使用正面的语言,设定出一条家规。

2. 共同协商

把自己的想法和提前预设的家规与孩子进行讨论协商,把最终定制的家规明确告知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最好能够以文字方式呈现并放在一家人都能看到的位置。

3. 坚持执行

既然已经制定出来规则,那就一定要加以坚持执行。除了孩子,家长自己也要以身作则,遵守家规。当孩子对此有抵抗时,做到温柔而坚定。

【具体例子】

因为我们家有一只精力无极限3岁神兽,只要给她一个钟,她能把我那小小的家翻过来,为此,我每天收拾很多东西,感觉到非常困扰。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随着她4岁的到来,我跟爸爸决定给她设定关于收拾玩具的规则。

第一步,提前预设

所以我就想对应【收拾玩具这件事】来跟孩子做一个家规。考虑她的年龄情况呢,一开始要求她把所有玩具送入正确的位置还是有一点难。所以综合考虑,我提前预设的家规是【每天吃饭前请松松自己先送玩具回家,那些迷路的玩具可以请妈妈帮忙一起送】

第二步:共同协商

因为我们家孩子才4岁,所以对成人说的规则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当我把预设的家规告知她时,它很快就接受了,那我也把这个家规告诉了爸爸,并通过图画的方式画出来贴在了玩具架上。

对于一些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能就需要把自己预设的家规拿出来跟孩子做协商调整了,调整完毕最好能够写下来。

第三步:坚持执行。

从提出收玩具这条家规起,我们就每天做到吃完饭后,固定地带着孩子做这个事情。

到今天为止已经是坚持了三个月了,现在,松凌大多数时候从一开始需要我们带着她送到现在可以做到把所有玩具送回对应位置了。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在这里可能会有一个疑虑,家毕竟是讲爱的地方,制定家规会不会破坏家庭之间的爱呢?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去定家规并不是为了控制,而是出于爱,如果所有事情都没有界限,我们每天因为这些事情而产生的争吵才真正消耗彼此的爱意。所以家长们也需要注意,我们需要观察、找到那些关键问题,关键调整再去制定家规,而不是事事都去做规定。

【适用边界】

这个设定限度和规则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阶段特殊情况的孩子,比如青春期处于抑郁期的孩子就不那么适用了。

刚刚我们学习了使用【定家规3步法】,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在大脑中过一遍,就近似于实际中应用一遍。

现在请大家在纸上自己编个发生在未来使用【定家规3步法】这个方法的小故事,

故事要求是有故事背景、对话和起因经过,而且使用到基于【定家规3步法】。

比如,周末写作业期间你发现孩子总是悄咪咪地拿你的手机玩,你过去看的时候,他很紧张地退出某个软件,因此你想起来使用【定家规3步法】来与孩子设定一个周末手机使用家规,或者写作业家规。

再比如,下周你与闺蜜聚会,聊起育儿的种种,闺蜜向你抱怨,他的孩子总是对她和爸爸大呼小叫的,为此她感到很受伤也很担心。你刚好想起了上周学过的【定家规3步法】,于是你决定把这个方法教给她。

【学习者案例记录】

艳梅的分享

【背景】

未来什么时间: 今天晚上或者明天

什么地点:我家课堂

什么人物:我和2个孩子和孩子爸爸

解决什么问题:最近去上班,回来比较晚,但是孩子又想跟我玩游戏,最近迷上了斗地主,所以就有个问题了,一方面是要作业,又要玩斗地主,就会拖得比较晚才能睡觉。

所以我就要设定一个家规出来,怎么样不耽误睡觉的情况下又有时间跟我玩斗地主呢?:

怎么做:

【步骤运用】

第一步,提前预设:可以玩,但是得保证得完成作业,到了时间要去睡觉。睡觉时间不能变。

第二步,共同协商

【对话】

我:为什么我下班回来还等着我玩斗地主呀?

孩子们:一天都没跟妈妈玩,所以想跟妈妈玩。做作业累了,要放松一下。

我:玩游戏可以,但是怎样可以先把作业写完呢?怎样保证8:30前做完作业呢?

孩子们:在妈妈回来前就把作业写完。(在跟他们共同协商后,他们肯定会答应的,因为他们最近真的特别爱这个斗地主。)

第三步,坚持执行:如果他们没完成作业呢,那就没得玩。或者说看时间,8:30没做完作业就一局都没得玩。如果完成了,但是离睡觉时间比较近了,那就少玩一点时间。最多不能超过4局。

如果孩子们没完成作业,那就拒绝玩斗地主,只有今晚拒绝了,明天晚上孩子们才会加快速度完成作业。

反馈:

非常感谢艳梅,她给出了一个非常完整、完美的案例。她非常出彩的一个点就是,在共同协商环节,由于孩子大了,其实是可以通过这种提问引导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共同协商出家规的,这里她就把前面蔓蔓(前面一位拆书家)的方法也进行了运用,真正是学以致用,非常棒。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片段二【情感引导】

衔接语

在前面一个片段我们学习了如何给孩子定家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事情的边界所在,做自己应该做的恰当行为。

但是,我们知道,规则的接受必然是需要时间的,当我们要求孩子遵守某个规则时,怎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呢?

我们接下来学习到的【情感引导】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到我们。

今天我们学习到的两个片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在正式进入第2个片段之前,先做一个小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自查我们情感引导技巧的使用情况程。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每句话,按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表示很不符合,6分表示非常符合)

自测表

1 我会教孩子用语言表达情感。

2 孩子情绪失控时,我先安抚情绪再解决问题。

3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我给予关注和倾听。

4 我会用语言告知孩子情绪表达中不恰当的行为

5 我会示范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作为孩子的榜样

【解释自测题】请得分在20分以上(包括25分)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一下。有没有同学是低于16分的呢,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好的,这是一个简单的自测表,更重要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情感引导使用的一个情况,分数高于20分的小伙伴,你们可能已经懂得如何在育儿过程中运用情感引导的一些技巧了,那也希望今天的拆页可以给你一些新的启发。

分数低于16分的小伙伴可能对情感引导的技巧还不太熟悉,但是也不用紧张,相信今天的拆页可以给到你一些帮助。

片段二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第二个片段学习后,学习者在遇到孩子做出不恰当行为时、无法按照约定遵守规则时(界定),可以使用(行为)情感引导的3步法(打预防针、表同情、给选择)来引导孩子做出恰当行为,遵守约定(澄清)。

所选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且内容不超过2页图书

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二,然后看到有共鸣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用有颜色的笔划出来。最后,已经阅读完成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原文拆页2】

片段二 何塞和他倔强女儿的故事-P45-46

我建议何塞当天晚上回家的时候,首先进行观察和判断,当他看到玛丽正在开心地玩她的波莉口袋娃娃时,就知道她肯定不愿意被打断。如果直接命令她去洗澡,肯定会遭遇很大的阻力。即使何塞提前播种和表示同情,最终他也只能给玛丽提供两种选择,因为洗澡是不能回避的事情。但是如果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会让他们感觉拥有了一部分的权力或者能够参与决策。例如,何塞可以问玛丽是更愿意带着玩具去洗澡还是不带玩具。

但有一点何塞必须始终坚持,那就是如果白天弄得很脏,晚上就必须洗澡。他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同情,然后提供两个选择或者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办法的机会

何塞对玛丽说:“我知道让你玩得正开心地时候停下来去洗澡很困难,换了是我也会不想走开。我也知道洗澡有时候是件苦差事,但我们必须洗干净,因为我们不能脏兮兮地上床去睡觉。玛丽,你说我们该怎么办呢?

玛丽:“我不知道。反正我要和波莉玩。我不洗澡。”

何塞:“洗澡时间已经到了,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我们得去洗澡了。也许波莉可以和我们一起去,让她看着你洗澡。”

玛丽:“不,爸爸,波莉在她的房子里很开心。她不想去看洗澡。”

何塞:“我明白了。波莉喜欢她的房子,但是她的浴缸在哪里,我怎么没有看到呢?”

玛丽:“她没有浴缸,如果我必须洗澡,她也必须洗!”

何塞:“也许我们可以给她做一个浴缸。我们用什么来做呢?嘿!一个杯子怎么样? 我们把波莉放进一个杯子里,就像你在浴缸里一样,等稍后我们再给她做一个真正的浴缸。”(何塞正在帮助玛丽思考解决办法。)

玛丽(一边说一边高兴地朝浴缸走去):“好的,我要去拿一个杯子。

尊重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何塞没有直接告诉他的女儿应该做什么,而是让她自己来做一些决定,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父女之间的斗争,更避免了陷入和一个四岁孩子的拉锯战当中。

【简单互动】

问:想问一下大家,当孩子“不乖”的时候,家长们第一反应往往是什么呢?

答:想训孩子/生气

回应:好的,那接下来我们看看,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在面对“不听话” 的孩子时,还有什么方法。

【what】

在这个片段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父亲何塞与4岁的女儿玛丽进行的一次沟通。到了洗澡时间,女儿玛丽坚持不去洗澡。何塞通过情感引导的方法,成功地把玛丽送进了浴室。

情感引导告诉我们要在基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和了解的前提下,通过看见孩子内在需求和真实情感后进行引导,实现不吼不叫让孩子乖乖听话,好好沟通。

【WHY】

如果父母无法观察和正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不仅没办法真正解决事情本身,还会伤害到亲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因为孩子层出不穷的“不听话”行为焦躁懊恼,孩子也因为得不到成人的支持变得封闭。

而需求和情感能够被父母看见和接纳的孩子,也会因此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情感,在大人对自己的支持和指导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如何表达情感和需求,这将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心和提高社交能力。

那么情感引导的方法具体怎么来做呢?根据原文片段,我把它总结为以下5个步骤。

【How】

【打预防针】提前把要求或者自己的期待告知孩子,或者提前把已有的家规再次提出来,比如有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前提前跟孩子沟通玩具的规则。

【表同情】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在坚定规则的情况下让对方知道自己愿意提供一些支持的态度。常常适用“我知道…”语句来进行表达。比如“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写作业,如果是我放学回到家也会想着先看看电视。”“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如果是我被抢了玩具也会这样的。”

【给选择】在规定和孩子需求之间,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给出孩子一些选择,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事情的决定权。

【举例说明】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方法的使用,在这里我也来举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案例。

我女儿现在放学经常就想跟同学出去玩,但是因为有时候玩得太晚回家,就会影响到我们后续的安排,搞得很晚睡觉。所以我就跟有一个每天放学玩到5:20回家的约定。

但是,我们知道,小朋友玩起来让她回家是很难的,所以最近我经常都会在这件事上跟她去使用这个情感引导3步法。

首先第一步是【打预防针】

每天接到她,她必然会说:“妈妈,我可以去玩一会儿吗”

我就会在这个时候趁机先给她打预防针啦。“可以啊,但是妈妈调好了闹钟,5:20就得回家咯。”

第二步【表同情】

在我们要回家了,她不愿意回家时,我会这样跟她说:“妈妈知道,你玩得正高兴,让你回家,会有点舍不得,来妈妈抱抱!”

第三步【给选择】

“你的宝贝毛毛这时候在家等你回来呢。要不回去妈妈跟你还有毛毛一起玩个游戏好吗?”

“什么游戏啊?”

“你是想玩捉迷藏还是城堡游戏呢?”

“捉迷藏吧!”

“好的,那我们赶紧走吧!”

“哎,我妈妈说回去玩捉迷藏!”她一边爬上车一边冲着小伙伴们喊道。

【预防异议】

有的小伙伴可能会觉得,使用这样的方法挺麻烦的,但是方法的使用也是为了让我们避开更多的麻烦,比起因为孩子不遵守规则,自己盛怒之下与孩子发生矛盾的麻烦,使用方法解决问题的麻烦是不是显得更有价值了呢。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孩子,但是对于1,2岁的小婴儿,他们的心智和思维还不太擅长做选择,我们更多的是去表达同情心,同时带着孩子去把要做的事情做了就可以了。

A3微行动学习

01明确问题 12分钟

A. 刚刚我们学习了这个情感引导的3步法了,那么我想请大家来想一想,你们近期有没有跟孩子发生意见向左而争吵的经历,比如孩子早上起床赖床不肯起来,结果搞得出门时匆匆忙忙,你因此感到非常烦躁。再比如明明刚闹过肚子不久,孩子又闹着买冰淇淋啦等等。

先给大家2分钟时间想想相关的经历。想到的小伙伴可以举手或者眼神示意我一下。

B. 好,看到大家都想到一些相关场景了,想一想,如果你用情感引导3步法解决刚刚你想到的这个事情,你觉得哪个步骤做起来有困难呢?难的理由是什么。

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给到大家的时间是5分钟时间。之后我们邀请每个小伙伴进行汇报分享。

【5分钟】

好的,我看大家都已经有了各自的答案了,由于时间关系呢,我们今天就选择一个问题来作为今天讨论的重点,其他的两个问题呢,课后小伙伴如果有疑问,我们再课后进行探讨。

A.第一步打预防针比较难的伙伴请举手。 (0票)

B.觉得第二步表同情比较难的伙伴请举手。(1票)

C.觉得第三步给选择比较难的伙伴请举手!(3票)

那今天我们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就先选择三步,给选择难,作为接下来讨论的重点,其他步骤我们课后再找时间一起进行讨论,好吗?

0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8分钟

A.引导讨论xx步骤难的原因/理由有哪些(头脑风暴)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小组研讨,为什么大家觉得第三步【给选择】是比较难的?

难在理由有什么呢?

请小伙伴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把你们认为【给选择】这个步骤难的理由和原因列举出来,请一位小伙伴担任记录员工作进行记录。

学习者讨论出【给选择】难的理由/原因:

1. 不了解对方需求

2. 双方需求不一样

3. 考验家长耐心、引导能力

4. 双方的目标不一致

A. 引导讨论xx步骤难的本质原因

我们知道,解决问题要去从本质上去解决,只要解决了本质问题,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迎刃而解。

那么今天我们讨论出来难的理由有这么多,你们认为哪一个才是最本质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到一个你们认为最本质的原因,我们对此来进行解决。

给到大家的是5分钟时间。

学习者讨论记录:

艳梅:我感觉本质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把双方需求说出来,所以【给选择】就会很困难

刘艳:可能就是双方不了解

艳梅:对,就是双方不了解对方,我们不了解他,他不了解我,所以就导致我们只奔着自己的目标“赶紧写作业….” “赶紧写作业…”

学习者带的小朋友:“就我本身都会了,还要写(我就不想写了)”

艳梅:“还要写是吧,你看孩子的想法是“我都学会了,干嘛还要写”。可是我们家长又觉得,你会了不代表你真的会做啦,可能你听的时候会了,但是你做的时候还是做不对的。我们大人也会这样,一听就会,一做就废。所以这就是双方不了解对方的一个需求。”

艳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不了解双方需求”确认为本质原因呢?”

蔓蔓:刚才你们这么一说的话,我又觉得是目标不一致。小朋友觉得自己会了就不需要写了,这是他的目标,但是我们大人觉得就是要写的,就是要练习的,但是就是我们要怎么把这个事情说到他心坎里。

艳梅:需求和目标都有点类似,我感觉

刘艳:我们前一个步骤是表同情,其实我们是在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后,才会表同情的。所以这个打预防针和表同情中间是有一个沟通的。

艳梅:这个未必,因为打预防针呢,我们只是告诉他,我们表同情就是暂时接受他的情绪。比如,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写作业,这是情绪,但是为什么不想写呢,这后面是有原因和需求的,我们到这里还没有沟通出来,只是安抚一下他的情绪而已。

蔓蔓:我也觉得其实我们在表同情的时候已经在沟通需求了。

艳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确定【给选择】难的本质原因就是“双方目标不一致呢?”就像刚刚我们说的回家和写作业的例子一样,孩子与家长的目标是不一样的。

03【明确问题本质】拆书家:

看到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大家在这么多原因里面,大家觉得给选择这个步骤难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呀?

艳梅:目标不一致,我们觉得。

我再来明确一下,

经过大家刚刚的讨论呢,觉得做【情绪引导】比较难的步骤是第三步【给选择】难,难的本质原因是“双方目标不一致”是吗?

学习者:是的。

0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明确解决程度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给选择】这一步比较难实施的本质原因是“目标不一致”了,遇到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接下来我们会一起进入到一个群策群力找解决方案的讨论中,在此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觉得我们解决这个“目标不一致”的困难要解决到什么程度,觉得是可以的呢?

学习者:

刘艳:我觉得就是解决到,我给对方的选择,他也愿意去做,就是解决了。

拆书家:就是给出双方达成一致的选择,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程度是吧?

好,那么我们接下来给大家讨论5分钟一起小组讨论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之后要得到一份相对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在讨论过程中请把解决方案的要点记下来

学习者方案:

解决双方目标不一致的方法步骤

1. 告诉孩子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2. 询问孩子他的目标是什么

3. 与孩子进行共同协商(给选择、给反馈、给支持)

4. 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大家对今天的这个讨论结果满意吗?

学习者:满意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群策群力,让我们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

今天我们的微行动学习环节就到这里。

【A2】催化应用

我们拆书的目的就是拆为己用。

接下来,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未来一周内,在你遇到、与你有意见不一、有冲突时,使用情感引导的四步法(打预防针、表同情、给选择)来跟孩子进行沟通。最后在便签纸上记录一下自己针对这个问题的整个处理过程,最后把你最想分享的便签纸,拍照发到我们小群上。

结尾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带大家复习一遍今天学习的几个方法。

首先,我们学习了,如何在家庭中给孩子制定家规的三步法,制定适合孩子的家规和限度的3个步骤是:1.提前预设,2.共同协商,3.坚持执行。

接着我们又学习了孩子不遵守规则限度时,有情绪时的【情感引导四步法】打预防针、表同情、给选择。

希望大家在未来育儿过程中,能够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用起来,也祝愿大家都能收获幸福、美好的亲子关系,我今天的拆书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