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认知觉醒》 所属活动: 【NO.242】北京城市之光分舵练级场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如何深度学习

开场:

【学习目标】现场不用表达

在跟随我完成这次RIA现场学习后,促使学习者能够使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增进知识的学习效果

【个人介绍1min】

各位小伙伴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大家周末还能相聚到这里一起学习,为大家的学习热情点赞。

我是今天的一级拆书家吕沛,首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

第一个标签八段锦爱好者,中国传统气功,我早晚会练一次,已持续2年。

第二个标签程序员,目前主要工作是指导其他同事写代码。

第三个标签金庸迷,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对我个人影响很大。

很高兴认识你们。

【图书介绍2min】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拆书片段来自于这本《认知觉醒》。

【F特征】(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本书的作者叫周岭,它是一本结合了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心理学以及学习本身这些与个人成长相关的底层概念以及人类行为科学的讲解。

【A优势】(重点是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和于市面上其他讲个人成长的书相比,优势在于逻辑性非常强,这本书里的知识点以及方法论娓娓道来环环相扣,且书中有大量的线图、关系图,清晰简单让人一看就懂、记忆深刻。

【B利益】(对于学习者,引发兴趣)

B1(指这本书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

那看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是什么呢?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成果?或者,总是陷入焦虑和迷茫,不知道如何突破现状?这本书就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仅能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还能教你如何通过认知升级,摆脱低效努力,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无论你是想提升工作效率,还是想找到人生的方向,这本书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启发。

B2(指接下来的这个片段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

听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很期待?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学完了今天这个片段,大家就可以掌握如何通过深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形成良性的知识循环。

【分组】

但在正式分享之前,我们先进行一下分组,根据咱们现场情况,分为一组或两组。(如果已经分组了,就延续上个同学的分组。)

现在请各位阅读一下原文片段,完成后请小伙伴抬头示意我。给大家2分钟时间。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认知觉醒》 如何深度学习 P98-P99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可见“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有些人做了一定的缝接,但缝接得不够深入,没有高质量的产出,也使学习深度大打折扣。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毕竟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会损耗,并且这种损耗一直存在,如果不想办法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固定下来,时间一长,这些知识就会烟消云散,留不下多少痕迹。有了自己的东西,便一定要教授出去,教授和缝接会相互巩固,形成循环。《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当然,教的最高境界是用最简洁的话让一个外行人明白你讲的东西。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如何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讲解引导2min 】

【what】

深度学习不是简单地阅读、记忆或者做笔记,而是一种通过不断学习和传授,来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的方法。

【why】

大多数人在看书过程中,都会涂涂画画,写一页又一页的笔记,看着自己的笔记,心里很满足,以为自己学会了。(人们通常的做法)

可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怎么都想不起来,或者无法应用,就好像一直在往仓库里堆货物,堆满了零件,但到用的时候却不会组装,这就是知识碎片化。(不这样做的坏处)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听道理”这种学习也是浅层学习,它只注重知识输入,而不是思考。

【举反例】

去年我报名了一个关于管理的在线课程,当时我记了大量笔记,也学了不少的理论知识,结果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忘了很多课程里的关键内容。后来我再次接触到这些知识时,感觉还是很难理解,好像这些知识一直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被我内化吸收。这就是只进行浅层学习的结果。

【how】

那么这种情况下到底该如何做呢?我们的拆解片段中给出了答案,可以把它总结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获高知、深链接、输成果。

第一步获高知,就是要获取筛选高质量的知识。咱们可以通过参考微信、豆瓣的书单或者专家推荐,也可以自己建立专门的学习书单来筛选高质量内容。

第二步深链接,要深度缝接新知识。罗振宇把真正的学习比喻叫缝扣子,当遇到触动自己的新知识点,马上把它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已知的知识关联起来,这样它才能内化成你自己的。

第三步输成果,也就是输出与教授。咱们可以通过教学、分享或写作,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传递的价值,既帮助别人,又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举正例】

学习了这三步,我们再回到报的线上课程上。首先获高知,我应该先参考权威推荐的优质管理书籍。其次深链接,把新知识和我自己过去亲身的经验相融合。最后输成果,将所学通过PPT团队内分享,进行实践输出并且查漏补缺。这样就一定能让知识真正内化,避免再出现浅层学习的问题。

【where】

那这个方法适合用在哪些地方呢?

深度学习很适合想要在某个知识领域有深入研究的场景。

可能有的小伙伴会问了像听书这样的浅学习是不是就没有意义,该拒绝呀?其实不是的,二者并不冲突,要看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如果想要接触更多新的信息,那浅学习就挺合适,它的信息面更广;如果想要追求某个领域知识的深度,那就需要深度学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显像提问】提出一个显像问题,让学习者更容易联想到特定情境,从而激活经验。

接下来,大家回想一下,过往的生活或工作中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情境1: 你是否过去参加过一些培训课程或讲座,当时觉得老师讲得特别有道理,还做了详细的笔记,但回到工作岗位后,面对真实问题时,却发现那些‘道理’似乎完全派不上用场?

情境2: 你读完一本书,在书上画了又画,又是标重点又是做笔记,可一合上书却什么也没记住?

请大家在各自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过往,只学到一堆大道理、记不住、无法应用的浅层学习的场景,这个环节一共给到大家3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

好的,看大家讨论的差不多了,有没有哪位伙伴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故事呢。

【学习者案例记录】

松晓:我现在上了一个本科,叫动物医学,就是因为我喜欢猫,且为了把我们家猫养好了,但是实际上问题很多。比如我们家猫吐了,我不知道它是因为什么吐的,有很多原因,比如是否因为吃了塑料袋,或者吃了猫毛,这两个很常见,但是其他的症状,比如说吐的有点绿了,我就不知道到底是因为什么,我还是要把我的课本翻出来,看一下才能大概明白。

好的,谢谢小伙伴的分享,看来觉得学习不深入,只在表象进行学习是个共性的问题。

刚才大家都回忆了自己以前是怎样学习的,今天我们学了“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如果还是刚才的场景,你怎么才能将深度学习的方式应用到你所学的东西中,你觉得会有什么变化?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3分钟时间。一会儿我们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他的见解。

我学了咱这个片段之后,然后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获高知、深连接、出成果三步。
第一步就是比如说我这学期不管学哪门,我可以把它和这本教材以及延展的主题进行一个阅读,
第二步,把知识整理出来,结合我们家猫日常的表现,输出一个文稿也好或者视频也好。

最后分享给大家或者是讲给身边的猫友来听,这样的话我即记住掌握动物的知识,然后也增进了友谊。

感谢小伙伴带来的分享,真的是个爱学习又会学习的同学呀。

我们再回顾一下今天“深度学习”的三个步骤来加深一下印象:

第一步获高知,就是要获取筛选高质量的知识。

第二步深链接,要深度缝接新知识。

第三步输成果,也就是输出与教授。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