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一分钟自我介绍:
各位好,我叫熊焱中,熊猫的熊,三个火的焱,中国的中。大家可以叫我kuma,k-u-m-a是日语里“熊”的意思。
我的一个标签是铁人三项运动爱好者,参加过13场铁人三项比赛,最艰苦的一次花了将近6个半小时才完赛。
第二个标签是快速阅读课程的推广者,我开发了一门面向成年人的阅读训练营,已经跟机构合作开始付费培训,希望能逐渐将此发展成自己将来的副业。
第三个标签新能源行业的从业者。我正在一家充电运营商公司,负责运营业务。
原文来源:《笔记的方法》,电子书P83-85页,以下为正文:
I.A.P.R 是什么
先来问个问题:当你看完一本关于品牌营销的书,做了一些笔记后,你会如何为这些笔记打标签?是打上“#商业”的标签,还是打上“#品牌营销”的标签?
如果是我,我大概率会为它们打上“#领域”这个标签,然后加一个“#营销”的子标签。如果你用的笔记工具支持多级标签,那么合起来大概是这样:“#领域/营销”。
你可能会有疑问:“领域”是什么意思?除了领域还有什么?
其实对我来说,所有的笔记都会被放在“#收件箱”“#领域”“#项目”“#兴趣”这四大标签之下(实际使用时习惯用英文,比如#Inbox、#Area等)。这四个标签的简称,便是 I.A.P.R。我们一起看看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I:
I 是 Inbox 的缩写,意思是“收件箱”。收件箱用来存放所有临时性的、还未消化的内容。它可以让我在记录时不必纠结把笔记放在哪个更具体的标签下,但需要定期整理。
别小看这个收件箱,它其实相当于计算机系统里的“缓存”。有了它,我就能快速捕捉各种灵感,不用担心找不准分类,或者没时间分类的问题,减少记录压力;等到有空时,我可以再对记录的内容进行分类。
许多人觉得为笔记分类会打断记录时的思路,大多都是因为缺少这样一个收件箱当缓存。所以我把收件箱放在第一位,把它作为大多数笔记的第一站。
A:
A 是 Area 的缩写,也就是前面说的“领域”。领域用来标记那些做了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比如对我来说,我的笔记里会有这些领域:
·健康;
·产品;
·生成式人工智能;
·营销;
·知识管理;
·……
我在产品、知识管理等领域持续记笔记,都是为了让flomo更好用,且帮助到更多人。而一旦我在这些领域有所懈怠,那么flomo很可能会面临产品落后、无人知晓的风险。
P:
P 是 Project 的缩写,意思是“项目”。项目用来标记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情。比如对我来说,我笔记里的项目有:
·flomo 的某个功能设计,如“每日回顾”功能的升级;
·flomo 的某个市场活动,如周年庆联合活动;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的写作;
·……
这些项目都是每天在发生的事情。我在这类笔记里主要记录对项目的思考、决策,以及对应的结果。
R:
R 是 Resource 的缩写,本意是“资源”,我用它来标记那些自己持续感兴趣,但对别人没影响,别人也不在乎的内容,比如游戏设计、写作技巧、计算机历史、政治经济学等。这些内容既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可能会转化为“领域”的宝贵资源。由于“资源”一词比较抽象,为方便理解,后文中的 R 都用“兴趣”一词代指。
这样区分有什么好处?相较于前文那种看似客观的标签,这种分类的出发点不是外部视角,而是内部视角。也就是说,我的标签不再按“别人”的标准去打,而是以我的视角和需求为主——“我的”领域、“我的”项目、“我的”兴趣、“我的”收件箱。这样打标签,打起来更顺手,用起来更方便。
此外,四大标签还具备天然的优先级关系。比如“#领域”标签下记的是每周、每月、每年不断精进的事情,也是长期来看很重要的事情,属于第一优先级;“#项目”标签下记的是每天都会变化的事情,也是近期比较重要的事情,属于第二优先级;“#兴趣”标签下记的是我自己感兴趣,没有固定期限的事情,属于第三优先级;而“#收件箱”里存放的是临时笔记,这些笔记需要被定期转移到其他三个标签下。
带着这种内部视角回看前文读书笔记的例子,你就理解我为什么会给它打上“#领域/营销”这个标签了——因为对于当下的我来说,“营销”是一个需要不断钻研的领域,只有知道如何做营销,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并用上我们的产品。
这样打过标签之后,每当遇到产品营销问题,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领域/营销”这个标签提取相关笔记为我所用。
[什么是I.A.P.R]
I.A.P.R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分类方法。而我们日常所接触的知识分类一般会以知识本身的特点进行分类。
l I:Inbox,代表“收件箱”,用来存放临时性内容,需要定期整理。
l A:Area,代表“领域”,用来存放自己需要承担责任,且做了对人有好处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优先级一般,可以理解成“储备项目”。长期看很重要,因此为第一优先级。
l P:Project,代表“项目”,用来存放有明确起止时间的信息,可以理解成:已经立项,近期不做不行。近期比较重要,属于第二优先级。
l R:Resource,代表“资源”,作者将此引申为“兴趣”,存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跟外界关联不大,可视作个人爱好。没有固定期间,属于第三优先级。
以上4个类型,可以根据当前目的互相转变。
[为什么要用]
它是一种经过验证的知识分类方式,能够以更加科学的视角帮助人识别信息,并且按照行动的优先级进行分类。
如果能够长期按照此方式坚持,能够让人更加清楚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联,避免收集一大堆无用的信息。这样的分类方式,也符合“学以致用”的思维理念。
[什么情况下用]
对于有志于在AI时代构建自己的个人知识库的终身学习者,应该从现在开始,找到合适自己的软件和文件系统,立即行动起来。
[怎么用:步骤和要点]
l 收集信息:信息来源渠道非常广泛,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通过剪藏保留的公众号文章,或者通过语音记录的灵感。收集到的信息先放在“收件箱”中。
l 预处理:定期对“收件箱”的信息进行审视,删除临时的事项、没有长期价值的信息。作者建议1周至少1次,并且,如果信息一直在收件箱未处理,且想不起来,则大概率不重要,应该坚决删除。
l 分类:要以自己的视角来分类,且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分类系统,无法完全统一。将“收件箱”中的信息定期转到项目、领域、兴趣中,并且打好子标签,比如领域-营销,方便搜索。
l 使用:每次遇到相应问题时,通过提前设置好的分类快速搜索,为我所用。
【A1联系具体经验】
接下来讲解A1便签,联系经验。
我目前使用的是印象笔记,而《笔记的方法》更多是基于笔记软件flomo而写的,两者在文件分类及标签系统上有较大区别,另外,因为迁移较为困难,我需要基于印象笔记进行实践。
经过反思,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分类不合理]
l 我之前的做法是按照事情的含义进行分类,比如:工作清单、健康、投资理财、旅游、育儿、阅读课程开发、AI学习 等,在该分类方式下,不能与行动关联起来。
l 另外,笔记中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默认分类:从得到App自动同步过来的电子书和课程笔记。合计约4000余条。
按照IAPR的思路,上述笔记应该按照行动的目标重新整理和归类成四个部分:项目、领域、兴趣;收件箱。
重新审视后,我归类如下:
l 收件箱:得到App同步信息、剪藏信息或者随时的灵感记录。
l 项目:阅读课程开发,原因是:它是当前优先的项目,并且已经确定了时间表。
l 领域:工作清单、健康、投资理财、育儿,原因是:需要持续进行,并且对自己和家人都很重要。
l 兴趣:旅游,AI学习;原因是:周末或者寒暑假才会用到,而且是纯兴趣
[收集信息时没有“知识库”的概念]
l 我的笔记中还有大量的“临时性”的内容,比如会议的纪要,主要用于记下来备忘,但其实在事情办理完毕后,这一类信息的生命周期应该已经结束了。这一类信息并没有归类和整理。
l 按照IAPR的思路,“临时性”的信息不应该出现在个人知识库的里面,而是应该完全分离,用其他软件记录,完成之后则删除,不能混为一谈。
[信息没有预处理]
l 信息收集后,当下没有及时分类的习惯,过后也不会定期进行整理,因此,即使分类科学,也不会产生效果。
【A2具体应用】3分钟
接下来讲解A2便签,具体应用。
理清思路后,我自5月上旬开始,已按照I便签与A1便签中的内容,调整了行动,首轮实践已完成:
l 【收集信息】:改掉了随意剪藏文件的习惯,改为剪藏前问自己“真的必要吗?”回答为“肯定时”再收藏。同时,不在将临时信息放到笔记中,改为用其他方式记录。
l 【预处理】每周开展至少1次的收件箱清理和分类工作。删除了大量的临时笔记,约300条。
l 【分类】已对印象笔记进行整理,按照收件箱、项目、领域、兴趣进行重新分类,并且建立了自分类。我决定在IAPR的思路上优化,将4个文件夹命名得更加具体,让自己看一眼文件夹名字就知道要做什么:
0. 暂存箱(每周清理)
1. 有时间要求的项目
2. 长期领域(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价值)
3. 纯兴趣爱好及储备
l 【使用】在亲子关系改进、高效阅读课程开发任务上,已经投入使用,形成了正向循环。
我计划将以上经验总结,体现在高效阅读课程的“个人知识库”章节中,预计5月下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