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2分钟)
Hello,大家好,我是云朵,一个正走在拆书路上的P.E.T学习者。为了方便大家后面的小组学习,我们先来分一下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
F特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图书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作者是3次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
A优势:他这本书,与其他育儿书最大的不同是,这本书告诉我们,当我们跟孩子沟通时,常常分为四种类情况,这四种情况是,孩子不高兴,父母没情绪;父母跟孩子都没情绪;父母不高兴,孩子没情绪;父母跟孩子都不高兴。大家想一下,除了这四种情况,还有其他的情况吗?是不是没有了。(其他人回答:没有)每一个情况都对应着一种解决办法。错综复杂的育儿问题,无一例外被包含在内。
B利益:
(1)这本书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通过我们坦诚地表达,我们跟孩子的冲突合理地解决掉,让我们培养出一个更有责任心、抗挫能力强的孩子。我自从学习了这本书后,我的孩子责任心变强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变强了。
(2)今天讨论的这个片段,是第三种情况,就是我们不高兴,而孩子没有情绪的情况,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高兴的时候,我们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表达,不但让我们感受顺畅、舒服,同时不伤害我们之间的关系,还能让对方愿意改变他的行为。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场学习后,我们能够学会用“行为+感受+影响”的方式表达对孩子行为的不满。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看完的小伙伴,请抬头或举手示意我一下。
原文:(2分钟)P120
《P.E.T 父母效能训练》P118
“我一信息”能够带来惊人的效果。父母们常常告诉我们说,当他们的孩子得知父母的真实情感时,往往表示惊讶。他们对父母说:
“我不知道我让你这么心烦。”
“我不知道这样真的会让你难过。” “你以前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的感受?”
“你对这件事真的有很强的反应,是吗?”
孩子与成年人不同,他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在追求他们自己的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对于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浑然不知。但是,一旦有人把这种影响告诉他们,他们通常就会愿意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一旦孩子了解他的行为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他们常常会从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一个体贴的人。
H太太给我们讲述了他们全家度假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他们年龄尚小的几个孩子坐在迷你旅行车的后座上大声叫嚷、打打闹闹。 H太太和她丈夫一开始还可以忍受这种喧闹,但是最后 H 先生终于忍无可忍了。他一个急刹车,把车停在路边,大声地说:“我再也受不了这些吵吵闹闹、在后座上跳来跳去的行为了。我希望享受我的假期,希望在开车的时候享受一些乐趣。但是,真是该死,当后座那里不断传来吵闹声时,我就会变得紧张兮兮,我讨厌这样开车。我觉得我也有权享受这次度假。“
孩子们被爸爸的这个声明吓了一跳。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后座上的行为给爸爸带来了困扰。很明显,他们以为爸爸可以接纳他们的这种行为。 H太太说,在这个小插曲过后,孩子们变得更加体谅别人,胡闹行为也明显减少了许多。
I便签:(4分钟)
好,我看到大家已经读完了,大家发现没有,原文列举的场景在你家很有可能发生过,这种情况,父母是很容易有一些不太高兴地。
why: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
以前,当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不爽的时候,我们就直接警告、威胁,比如“如果你不把你床上的乱七八糟收拾干净,你休想再玩游戏......”再不听,就直接上手揍了!小一点的孩子因为害怕就听我们的了,但是心里一点也不高兴。如果刚好孩子处于青春期,他会立马跳起来反抗,直接说“我凭什么听你的,天天就知道发脾气......”。(不这么做的坏处)
反面例子
我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昨天中午,老大带着同学来家里玩,孩子们嗓门特别大,我和家人都已经午休了,因为嗓门太大了,我实在忍受不了,把孩子叫到一边说,“知不知道家里人都在休息,你怎么这么没眼色......”我这么巴拉巴拉一顿说,娃没好气地说,“说完了没有?知道了......”孩子扭头走了。留我一个人傻在原地,我提的要求也没答应,孩子们还是喳喳一中午,我们也没睡成午觉。
What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表达,都是用“你”来开头,扔出了很多指责对方的不好,但是拆页里提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就是我来表达你的行为给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让我不高兴的感受。
how
这个案例是他们的表达全部都包含了三个要素。分别是行为+感受+影响。
1.行为。这个行为具体指孩子具体做了什么,我们描述这个行为的时候,重点是不带指责。你可以说“你在客厅里说话声音很大”。这就是描述具体行为。
2.感受。我们需要与自己内心的感受联结一下,找到让自己不舒服的那个感觉是什么,用一个描述感受的词总结出来,比如,这种感受可能是苦恼、着急......”。
3.影响。指这个行为对我的具体的明确影响。影响指的是让我耗费钱、时间、额外的工作,让我无法做我想做的事,身体受到伤害、疲倦或者疼痛。这里的重点是对我,而不是对孩子的,也不是对他人的。为什么强调对我的影响呢?因为这样的讲话让孩子更清楚知道他的行为到底对我有什么影响,他才会更容易理解到我们。
这三个可以变换顺序来表达。
正面案例
咱们说回刚才的例子,后来,我是如何进行“行为+感受+影响”的表达呢?
我说:“孩子,我知道你们今天中午要讨论班级成立足球队的事,对你们来说很重要,可是你们讨论的声音太大了(孩子的行为),搞得我很烦躁(我的感受),我都没办法休息了(对我的影响)。”。
Where
这种情况适用于孩子没情绪,我们不高兴的情况。如果当时我们跟孩子都不高兴,这个方法就不适用。我们需要运用其他技巧解决这个问题。
预防可能的异议
听到这儿,大家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孩子的行为,对我们没有什么具体而又明确影响呢?我们应该怎么办?比如说,孩子做作业完成的时间特别晚,又或者是,孩子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但是对于我来说,也没什么具体而又明确的影响。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专门拿出来讨论,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
【A3】促动学习者现场演练 ( 分钟)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尝试一下,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把这个“行为+感受+影响”运用起来。
请大家认真听一下要演练的场景:
老大拿了妈妈的车钥匙,但是没有告诉妈妈车钥匙放在了什么地方。今天一早,妈妈着急送老二上学,但是上下楼好几趟,也没有找到车钥匙放在什么地方。顿时妈妈火冒三丈......
【小组讨论】
现在先请两人一组进行演练,一人扮演妈妈,满腔怒火想找孩子算账。一人扮演孩子,孩子并没有因为妈妈的责备产生情绪。我们来用大约7分钟时间在组内讨论一下,如何运用刚刚学到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不满”。可以把要点记在白纸上,一会邀请大家把讨论结果“角色扮演”一下。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运用拆页里“行为+感受+影响”去表达,而不是必须把这个冲突完美解决。好,讨论开始,计时7分钟。
......
【角色扮演】
好,讨论时间到。请把讨论出来的结果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享一下。时间大约4分钟左右。
胡胡:你是不是拿了妈妈车钥匙啊?我刚才上下楼好几趟,也没找到车钥匙放在哪?现在我要着急送妹妹上学,马上就要迟到了,我也没找到,现在我非常着急,非常焦虑,担心迟到....
文莉:让我想想,我昨天拿你车钥匙了?我想不起来了....
胡胡:你拿着车钥匙,去我车上拿东西了。
文莉:哦,好像是。
胡胡:你回来先去了什么地方,你回忆一下。
文莉:我好像回来,去厨房了
胡胡:那去厨房找找,走。
文莉:那去厨房。
胡胡:原来在微波炉里。
文莉:这个好,这种感觉就是,聚焦在了,咱们怎么把他找到。
胡胡:就是这样的,先回忆你去了什么地方,又去了什么地方。
我:其实那个找的过程,情绪就不断地下降,就在解决问题上了。
文莉:我感觉挺舒服的地方,你的提问“是不是你拿了我的钥匙”,尤其是我不是很确定地时候,不会像他一样,说,就是你拿了。这就很生气了,如果你说,就是你拿了,那就争吵起来了。焦点成为了,你到底拿还是没拿,而不是找这个钥匙。
我:我儿子就会说,我就是没拿。很有可能是他拿的,如果你一上来冤枉他说,就是你拿的,那就完了。
文莉:没准趁你没注意,还把钥匙放回原处.....
我们邀请红玉、路姐来角色扮演一下
红玉:钥匙在哪呢?钥匙在哪呢?在车库呢吗?车库没有啊?在楼上呢?哎呀,我上下楼了好几趟,也没找到。
路姐:昨天我好像拿了钥匙玩了一会。
红玉:啊?那你放哪了?你快想想......
路姐:让我想想,我昨天玩玩具了,在我的小天地里,妈妈给你。
红玉:真是个天使宝宝。
路姐:你可以完全可以发脾气,因为我是没有情绪的。
红玉:哎呀,你把钥匙放在你的小屋里,让我今天找了好几趟也找不到钥匙,我还得送妹妹上学,我送妹妹都快迟到了,真的让我很难受,很着急。一早上,让我都很焦虑。
路姐:对不起妈妈,我不知道我乱放钥匙给你带来这么大影响,下回我会注意。
【结束语】
非常感谢伙伴的分享。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用“行为+感受+影响”的方法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满,现场还做了演练,演练非常好,我相信大家已经学会了,期待大家在今天的拆书活动后,不断地刻意练习,真正地用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因为咱们学完了,不见得就学会了,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才能学会。
今天的拆页学习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