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拆书家王锦康。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片段来自于《非暴力沟通》。
【图书介绍】
F: 这本《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他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本书中,他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也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A: 案例很丰富,在解释概念术语上很接地气。由于作者发现了这样一种可以帮助人们互相了解,和谐相处的沟通方式,他经常被邀请去一些公司处理矛盾,甚至还去过非洲的贫民窟和中东的战乱地区。因此作者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让他可以轻松地举出各种案例来解释术语。
E:比如说:当作者在书中解释非暴力沟通如何应用的时候,他就举了自己在一个难民营里的清真寺的经历,当时他去那里讲解非暴力沟通,但在座的一百多个听众是巴勒斯坦的穆斯林男子,而他们之前遭受过美国提供给以色列的催泪弹,所以对美国人深恶痛绝。甚至有个男的站了起来冲他喊谋杀犯,观众也随之附和,情况十分危急。而卢森堡博士通过非暴力沟通认真感受和聆听了男子的诉求,最后,那名男子不仅不再仇视,还邀请作者去他家里享用丰盛的斋月晚餐。具体过程我就不展开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书里看看。那通过这个案例,我就对非暴力沟
片段一: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准确地区分感受和想法。
有一次我应邀去协助一所医院的管理层。他们有个项目需要医生的支持。可是不久前医生们以17:1否决了那个项目。为了争取支持,他们准备再次举行医生会议。他们期待非暴力沟通能够促进他们与医生的沟通。
在模拟管理层与医生的对话时,我扮演的是管理人员的角色。我一开始就说:“再―次提到这个项目,我忐忑不安。"选择这样的开场白,是因为我注意到,管理层极为担心再次受挫。我还没来得及往下说,一位负责人就打断了我,“你太不现实了!我们决不能告诉医生我们感到不安。”
于是,我就问他,为什么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他脱口而出:“一旦我们示弱,他们就会更加盛气凌人。”对他的回答,我并不意外。毕竟,对于许多人来说,在工作时表达情感是无法想象的事情。然而,有位负责人还是决定试一试。这次,他不像平时那样面无表情地陈述观点他不仅解释了医生改变立场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医生的反应十分不同。他们非但没有“盛气凌人",而且还17:1通过了项目。这个戏剧性的转变提醒管理层,工作中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改善工作,还可以促进亲情。
有一次,一对夫妻一起参加了一个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一堵墙: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太太气坏了,转向我,嚷道:“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
“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我问道。在她表示认同后,我试图说明,“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这种话很难提醒她先生留意她的愿望。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系甚至会更加疏远。例如,如果他感到伤心、沮丧,不作任何反应,在妻子的心目中,他就会真的像一堵墙。
片段二: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在演练中列举感受背后隐含的需要。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门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恼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使用以下表达方式时,我们可能就已经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使我很生气。
2)只提及他人行为:你没有把饭吃完,妈妈很失望。
3)指责他人:我很伤心,因为你说不爱我。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
片段一:
这个片段通过两个场景的案例,告诉我们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改善工作,还可以促进亲情。
那在接下来讲解之前,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我们两个片段的背景。在非暴力沟通里面,有四个步骤,今天第一个片段的感受和第二个片段的需要是属于其中的第二三步。
第一个案例是说在医院里,管理层由于不敢在医生面前表露自己的感受而选择采用强硬的方式,但被医生高票反对。作者建议他们采用非暴力沟通,表达出自己内心的忐忑。虽然部分管理人员觉得不妥当,但有位负责人打算试一试,结果却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我们往往会觉得在工作中就应该严谨理性,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但在这样一个重视团队合作的时代下,出现问题,一味强调理性很有可能撞到南墙,那适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往往会有奇效。
边界:当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用,像一些日资台资企业就不太适合在工作场合表露感受,另外工作中比较适合对平级或者下级表达感受。
可能也会有很多人去尝试过,但却经常受挫得不到别人的重视,那为什么当我们说出自己感受的时候,很难得到正面的回应呢?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们搞混了感受和想法两者的区别。
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和别人争论的时候,除了举出事实之外,可能还会说些指责他人的话(一般做法)。就像片段里的第二个案例,妻子说丈夫像一堵墙,大家可不可以告诉我在片段里这位妻子的原话是什么?我们可以想到,当妻子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她心里其实是希望丈夫能多体贴她,但很显然,丈夫的反应和妻子设想的完全相反,而且很有可能导致关系更加疏远(常见坏处)。原因就在于这位妻子说的是指责丈夫的想法,而不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如果像作者建议的,让妻子说“我感到孤单,我希望你能多体贴我。”那我想只要她丈夫不是冷血动物都知道他妻子要的是什么,以及他接下来该怎么做。所以,我们应该适时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去替代那些指责的话。(结合原书建议)
那我们如何来区分感受和想法呢?
两个维度,一是形式,二是结果(疏远还是理解)。
片段二:
在这个片段里,作者提出了四种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会做出的选择。那我把它们分成两类,暴力类和非暴力类,其中第一二种是暴力类,第一是对自己暴力,把错误归结到自身,你会因此内疚,甚至厌恶自己。第二是对对方暴力,你指责对方,结果可能会使双方争吵升级。那我们提倡的是非暴力类,也就是第三四种选择,也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里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的重点,就是需要。什么是需要呢?(用马斯洛需求理论)。
片段开头提到说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这个根源就是需要。也就是说我们产生的任何负面的感受,背后的诉求都是未被满足的需要。这句话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它直接改变了我在看待负面情绪时的角度。(拿片段中公司海报举例)
意译原文: 这里我就想到了我的一个亲身的经历。就是在12月份的时候,当时我在负责学院的博士论坛的活动,就是邀请一位老师来做学术讲座。因为我第一次做这件事,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做,当时有段时间就特别忙。然后有一天我在外面弄发票的事情,下午四点的时候我女朋友就说,她饿了要一块儿去吃饭。当时就和她说在做博士论坛的事情,她就回了说:我自己去买饭,懒得理你,你这个博士论坛永远完事不了。当时我也来气,这才四点还没到吃饭的点,你喊我吃饭我在外面办事不是很正常吗,我又是随叫随到的。当然我要是这么回肯定又要和她吵一架。用到刚才的第三四种选择,首先我去体会她的感受和需要,她可能起得比较晚早饭中饭合一顿吃了,所以到这个点就饿了,我那段时间又经常在外面所以有点冷落了她,所以她不是很开心。接下来我体会了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当时是有点委屈的,因为我也想和她一块儿吃饭,同时我也很希望能通过做一些大的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所以我是这么回她的,你说不想理我,我很委屈,因为我也很想早点回来和你吃饭,好消息是这件事今天做完就收尾了。 然后她回我说,她十点吃了饭就没吃了,所以就很饿。
步骤:所以通过我的这个案例大家就可以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的方式来发现我们自己的需要。在运用中,我们采用这样的步骤来说,“描述事情……我(感到)……因为我(重视/希望)……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异议:当然我们在用这种方式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好麻烦啊,我说个事要去想这么多,直来直去不挺好嘛。但如果直来直去的后果是你不得不花更多时间收拾烂摊子,那为什么不在开始的时候就多想一点节省后续的时间呢。
片段一:
【A1】激活经验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大家最近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和同事或者朋友或者家人产生了一些矛盾分歧,还有一些口头上的争论,可能起初还比较温和,但慢慢就有点火药味,还多了些指责对方的话。在过程中,双方也说了一些诸如“我觉得你怎么怎么样”这类表达想法的话,比如妻子对丈夫说,我觉得你就是一个不可理喻的人等。然后,请大家在小组里分享下这件事情,尽量能够回忆起你当时说过的表达想法的话语。
学习者案例记录: (全敏慧)我的小孩他7岁了,他有个习惯就是吃饭之前不上厕所不喝水,然后到吃饭的就经常去喝水上厕所,东摸一下西摸一下。今天我就很火,就说他,你怎么这么爱动,你就不能好好地坐着吃饭吗?怎么可以对自己这么不负责呢!
【A1+】反思加工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好的,敏慧姐刚才分享了您的经历。那如果以后你碰到类似的情况,可不可以应用今天片段里讲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者案例记录:如果以后我再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说:你走来走去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妈妈会觉得不高兴,我希望你下次能够一直把饭吃完再离开桌子。(号召鼓掌:我们用掌声感谢一下敏慧姐的分享)
片段二:
【A3】促动参与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那刚才我们介绍了如何来找到并且说出我们的感受和需要,那接下就到了A3的演练环节,我们来一起练练手。我先把场景给出来。
>>场景一:你的丈夫每天工作强度比较大,一回到家就鞋子袜子随地扔,你忍了很久,你希望他能把鞋放到鞋架上,把袜子扔到专用的收集袋里,你会怎么和他说?(重视整洁的环境,重视个人的卫生习惯,担心孩子的健康……)
>>场景二:你的公司中有一位实习大学生,他经常抱怨自己在公司就是打杂的,学不到东西,对同事也是一脸怨气,对他浪费时间在抱怨上你觉得很可惜,作为他的上级,你希望他能多花时间向同事请教,你会怎么和他说?(团队的和睦,个人的成长,公司文化倡导互相学习……)
我们的要求是,首先每个小组讨论下场景一的妻子和场景二的公司上司的感受和需求是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两三个需求出来,然后大家可以互相对话按照刚刚的步骤进行练习。等会儿我会邀请一位小伙伴来说一说。请问我的指令清晰吗?
学习者案例记录: (郑娇饰演妻子,张宪军饰演丈夫)
郑娇:你一回到家就把鞋子袜子随地扔,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希望家里是干净的,我打扫也容易一些,然后你这边也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要的是,我说一遍就想你有相应的行动和结果,所以我希望下次你回来能把鞋子放到鞋架上,袜子放到收集袋里。
【A2】分步催化应用(分步催化1)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那刚才我们做了一个演练,练习了怎么样去发掘感受背后的需要。我们说技能要不断去练习才能掌握。那大家设想一下,在未来这段时间,你打算在哪个场合使用今天的方法,是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是和家人聊天不愉快时,还是过年面对三姑六婆的唠叨时,大家想一个你有可能会遇到的场合,花三分钟的时间在小组里分享下。
学习者案例记录: (郑娇分享)
那我可能会在我工作当中去运用,特别是最近要年会了,客服的工作就会比较忙,老板会突然要求我们增加一个晚班,就会觉得很不知所措。我觉得我会这个时候去运用。
【A2】分步催化应用(分步催化2)
拆书家提问设计(逐字稿):
好的,那运用刚才我们提到的方法,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会有什么感受和需要?
学习者案例记录:(郑娇分享)
那我觉得首先我肯定是会有点懵的,因为突然安排了工作对我的压力也很大,那我的需要其实是希望做事有个计划条理性,当然我首先也会去询问对方是基于什么样的情况来安排这个事情。
【结语】
我们今天学习了两个片段,首先是区分了感受和想法,接着学习了如何认识感受背后的需要。我也相信,通过这种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的和自己和他人相处。我的带拆到此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