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非暴力沟通》 所属活动: 苏州阅苏分舵拆书练级场(202502第1场) 所在级别: TF1-1 学习主题: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开场:

开场致辞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丁立鼎,来自美丽的江苏苏州。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支持我的TF1-1过级分享。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

今晚的分享,我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是拆书法和拆书帮的介绍,接着是便签展示,最后是结束语。

自我介绍

我先用三个标签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我叫丁立鼎,这个“立”,是以利他为立命之本的“立”。

第一个标签是“财富导师”。我的项目人人可做,非常利益他人,尤其是对世界的未来——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利他,我获得了财富自由。为了更利他,我致力于引导别人也走向财富自由之路。

第二个标签是“幸福导师”。利他不仅为我带来了财富,还让我拥有了心灵的平和、内核的强大以及人际关系的突破。加入拆书帮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为了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我引导别人走向幸福自由之路。

第三个标签是“觉醒导师”。在利他的道路上,我逐渐觉醒了。我发现,其实并没有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都是神的孩子。我们与宇宙是一体的。所以,丁是我,鼎是他,鼎也是我。为了唤醒更多人的意识,我引导别人走向觉醒自由之路。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拆书法和拆书帮,以及展示我的便签。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分享。谢谢!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

大家好,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认识拆书和拆书帮的,以及它们到底是什么。

我是通过《这样阅读就够了》这本书,有幸认识了赵周老师,从而了解到了拆书和拆书帮。那么,什么是拆书呢?拆书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论,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个人能力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拆书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关联自身经验,将知识进行规划和应用。拆书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另一种是供组织学习的现场拆书。

RIA便签学习法中的R代表reading,即阅读原文;I代表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进行解释和重述;A代表appropriation,即应用,一般分为关联过去经验的A1和帮助未来践行的A2。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

而拆书帮,就是拆书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以各地拆书帮分舵的形式存在。拆书帮的使命是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让大家在相互陪伴中助人达己。在拆书帮里,无论是运用便签法拆书的学习者,还是厉害的拆书家,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彼此陪伴、相互赋能,共同体验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另外,拆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学习方法,它也可以应用于组织学习。一位拆书家可以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拆书课,引导和帮助现场学习者将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的每一个价值观,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进步,都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拆书帮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一些。

R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2分钟

如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便签重述知识点

【WHAT】

这个片段介绍了一种通过语言转变来改变我们对生活中任务看法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化为“我选择”做的事情,来觉察每个选择背后的能量和原因。这种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

【WHY】

使用这种方法有多重好处。首先,它能增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个人责任感和自主性。与“不得不”相比,“我选择”可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满,让我们更思考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从而加深自我了解。此外,“我选择”意味着有意愿和动机,这可以让我们更开放地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更好的选择。

反之,如果经常使用“不得不”这种被迫感的语言,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无力感,长期如此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同时,“不得不”可能会让我们逃避责任,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它还可能让他人感觉我们在推卸责任或抱怨,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障碍。持续感觉被迫做事会增加压力和焦虑,不利于心理健康,并可能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OW】

具体如何实施这种方法呢?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 列清单:将生活中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写下来,比如“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2. 变句型:在清单上列出的每一件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如“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3. 探意图:体会选择背后的意图或重要价值观,并将“我选择……”的句子拓展为“我选择……因为我想要……”的表述。例如,对于乘坐地铁上班这件事,探明意图后发现选择地铁通勤是因为守时对自己很重要,于是将句子拓展为“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因为我想要准时上班”。

【案例说明】

通过这种方法,有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是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通勤时间,除了挤地铁,骑自行车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现在选择骑车上班。偶尔雨天挤地铁时,内心也是平静放松的。

【WHERE】

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本该负责却想去逃避责任的场合。当然,在使用时也需要灵活应变,明确在哪些情况下是自己内心真正选择的,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学习者拆为己用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2分钟

经验:与妻子的相处时光

上个周末,我忙完工作回到家,发现家里有些杂乱,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我一边抱怨她为什么没有整理好家里,一边动手帮忙收拾。妻子的回应带着些许不满,她说她也一直在忙,没有时间整理。我当时心里有些恼火,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然而,话说出口后,我看到妻子脸上露出了疲惫和委屈的表情,心里顿时感到后悔。我意识到,我当时将自己的行为看成了"不得不"做,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如果让我回到那个当下,我会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做。我选择帮忙收拾家里,是因为我想要和妻子一起创造一个温馨整洁的生活环境,享受我们的相处时光。

【A2具体应用】3分钟

接下来,我将把"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的方法具体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在接下来的7天里,我选择聚焦于家务任务,通过以下步骤实践这一理念:

1. 列出任务:每天选出三个原本认为是"不得不做"的家务,例如洗碗、整理客厅、准备晚餐。

2. 转化语言:对每项任务进行语言转换,例如:

• "我选择洗碗,是因为我想要保持厨房的清洁卫生,让家人有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

• "我选择整理客厅,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舒适的空间,让全家人放松身心。"

• "我选择准备晚餐,是因为我珍惜与妻子共同烹饪的时光,传递对家人的关爱。"

3. 反思与调整:每天睡前花5分钟回顾当天的实践,记录心态变化。若发现仍有"不得不"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并重新明确选择背后的意图。

通过聚焦家务场景,我能更直观地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同时强化家庭关系中的主动选择意识。这一实践不仅帮助我减少内心的抗拒感,也让日常琐事成为表达爱与责任的契机。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开场致辞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丁立鼎,来自美丽的江苏苏州。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支持我的TF1-1过级分享。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

今晚的分享,我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是拆书法和拆书帮的介绍,接着是便签展示,最后是结束语。

自我介绍

我先用三个标签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我叫丁立鼎,这个“立”,是以利他为立命之本的“立”。

第一个标签是“财富导师”。我的项目人人可做,非常利益他人,尤其是对世界的未来——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利他,我获得了财富自由。为了更利他,我致力于引导别人也走向财富自由之路。

第二个标签是“幸福导师”。利他不仅为我带来了财富,还让我拥有了心灵的平和、内核的强大以及人际关系的突破。加入拆书帮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为了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我引导别人走向幸福自由之路。

第三个标签是“觉醒导师”。在利他的道路上,我逐渐觉醒了。我发现,其实并没有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都是神的孩子。我们与宇宙是一体的。所以,丁是我,鼎是他,鼎也是我。为了唤醒更多人的意识,我引导别人走向觉醒自由之路。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拆书法和拆书帮,以及展示我的便签。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分享。谢谢!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

大家好,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认识拆书和拆书帮的,以及它们到底是什么。

我是通过《这样阅读就够了》这本书,有幸认识了赵周老师,从而了解到了拆书和拆书帮。那么,什么是拆书呢?拆书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论,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个人能力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拆书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关联自身经验,将知识进行规划和应用。拆书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另一种是供组织学习的现场拆书。

RIA便签学习法中的R代表reading,即阅读原文;I代表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进行解释和重述;A代表appropriation,即应用,一般分为关联过去经验的A1和帮助未来践行的A2。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

而拆书帮,就是拆书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以各地拆书帮分舵的形式存在。拆书帮的使命是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让大家在相互陪伴中助人达己。在拆书帮里,无论是运用便签法拆书的学习者,还是厉害的拆书家,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彼此陪伴、相互赋能,共同体验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另外,拆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学习方法,它也可以应用于组织学习。一位拆书家可以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拆书课,引导和帮助现场学习者将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的每一个价值观,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进步,都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拆书帮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一些。

R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2分钟

如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便签重述知识点

【WHAT】

这个片段介绍了一种通过语言转变来改变我们对生活中任务看法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化为“我选择”做的事情,来觉察每个选择背后的能量和原因。这种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

【WHY】

使用这种方法有多重好处。首先,它能增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个人责任感和自主性。与“不得不”相比,“我选择”可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满,让我们更思考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从而加深自我了解。此外,“我选择”意味着有意愿和动机,这可以让我们更开放地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更好的选择。

反之,如果经常使用“不得不”这种被迫感的语言,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无力感,长期如此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同时,“不得不”可能会让我们逃避责任,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它还可能让他人感觉我们在推卸责任或抱怨,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障碍。持续感觉被迫做事会增加压力和焦虑,不利于心理健康,并可能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OW】

具体如何实施这种方法呢?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 列清单:将生活中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写下来,比如“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2. 变句型:在清单上列出的每一件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如“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3. 探意图:体会选择背后的意图或重要价值观,并将“我选择……”的句子拓展为“我选择……因为我想要……”的表述。例如,对于乘坐地铁上班这件事,探明意图后发现选择地铁通勤是因为守时对自己很重要,于是将句子拓展为“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因为我想要准时上班”。

【案例说明】

通过这种方法,有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是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通勤时间,除了挤地铁,骑自行车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现在选择骑车上班。偶尔雨天挤地铁时,内心也是平静放松的。

【WHERE】

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本该负责却想去逃避责任的场合。当然,在使用时也需要灵活应变,明确在哪些情况下是自己内心真正选择的,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学习者拆为己用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2分钟

经验:与妻子的相处时光

上个周末,我忙完工作回到家,发现家里有些杂乱,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我一边抱怨她为什么没有整理好家里,一边动手帮忙收拾。妻子的回应带着些许不满,她说她也一直在忙,没有时间整理。我当时心里有些恼火,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然而,话说出口后,我看到妻子脸上露出了疲惫和委屈的表情,心里顿时感到后悔。我意识到,我当时将自己的行为看成了"不得不"做,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如果让我回到那个当下,我会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做。我选择帮忙收拾家里,是因为我想要和妻子一起创造一个温馨整洁的生活环境,享受我们的相处时光。

【A2具体应用】3分钟

接下来,我将把"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的方法具体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在接下来的7天里,我选择聚焦于家务任务,通过以下步骤实践这一理念:

1. 列出任务:每天选出三个原本认为是"不得不做"的家务,例如洗碗、整理客厅、准备晚餐。

2. 转化语言:对每项任务进行语言转换,例如:

• "我选择洗碗,是因为我想要保持厨房的清洁卫生,让家人有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

• "我选择整理客厅,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舒适的空间,让全家人放松身心。"

• "我选择准备晚餐,是因为我珍惜与妻子共同烹饪的时光,传递对家人的关爱。"

3. 反思与调整:每天睡前花5分钟回顾当天的实践,记录心态变化。若发现仍有"不得不"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并重新明确选择背后的意图。

通过聚焦家务场景,我能更直观地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同时强化家庭关系中的主动选择意识。这一实践不仅帮助我减少内心的抗拒感,也让日常琐事成为表达爱与责任的契机。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开场致辞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丁立鼎,来自美丽的江苏苏州。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支持我的TF1-1过级分享。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

今晚的分享,我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是拆书法和拆书帮的介绍,接着是便签展示,最后是结束语。

自我介绍

我先用三个标签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我叫丁立鼎,这个“立”,是以利他为立命之本的“立”。

第一个标签是“财富导师”。我的项目人人可做,非常利益他人,尤其是对世界的未来——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利他,我获得了财富自由。为了更利他,我致力于引导别人也走向财富自由之路。

第二个标签是“幸福导师”。利他不仅为我带来了财富,还让我拥有了心灵的平和、内核的强大以及人际关系的突破。加入拆书帮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为了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我引导别人走向幸福自由之路。

第三个标签是“觉醒导师”。在利他的道路上,我逐渐觉醒了。我发现,其实并没有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都是神的孩子。我们与宇宙是一体的。所以,丁是我,鼎是他,鼎也是我。为了唤醒更多人的意识,我引导别人走向觉醒自由之路。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拆书法和拆书帮,以及展示我的便签。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分享。谢谢!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

大家好,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认识拆书和拆书帮的,以及它们到底是什么。

我是通过《这样阅读就够了》这本书,有幸认识了赵周老师,从而了解到了拆书和拆书帮。那么,什么是拆书呢?拆书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论,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个人能力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拆书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关联自身经验,将知识进行规划和应用。拆书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另一种是供组织学习的现场拆书。

RIA便签学习法中的R代表reading,即阅读原文;I代表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进行解释和重述;A代表appropriation,即应用,一般分为关联过去经验的A1和帮助未来践行的A2。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

而拆书帮,就是拆书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以各地拆书帮分舵的形式存在。拆书帮的使命是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让大家在相互陪伴中助人达己。在拆书帮里,无论是运用便签法拆书的学习者,还是厉害的拆书家,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彼此陪伴、相互赋能,共同体验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另外,拆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学习方法,它也可以应用于组织学习。一位拆书家可以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拆书课,引导和帮助现场学习者将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的每一个价值观,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进步,都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拆书帮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一些。

R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2分钟

如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便签重述知识点

【WHAT】

这个片段介绍了一种通过语言转变来改变我们对生活中任务看法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化为“我选择”做的事情,来觉察每个选择背后的能量和原因。这种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

【WHY】

使用这种方法有多重好处。首先,它能增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个人责任感和自主性。与“不得不”相比,“我选择”可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满,让我们更思考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从而加深自我了解。此外,“我选择”意味着有意愿和动机,这可以让我们更开放地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更好的选择。

反之,如果经常使用“不得不”这种被迫感的语言,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无力感,长期如此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同时,“不得不”可能会让我们逃避责任,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它还可能让他人感觉我们在推卸责任或抱怨,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障碍。持续感觉被迫做事会增加压力和焦虑,不利于心理健康,并可能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OW】

具体如何实施这种方法呢?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 列清单:将生活中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写下来,比如“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2. 变句型:在清单上列出的每一件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如“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3. 探意图:体会选择背后的意图或重要价值观,并将“我选择……”的句子拓展为“我选择……因为我想要……”的表述。例如,对于乘坐地铁上班这件事,探明意图后发现选择地铁通勤是因为守时对自己很重要,于是将句子拓展为“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因为我想要准时上班”。

【案例说明】

通过这种方法,有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是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通勤时间,除了挤地铁,骑自行车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现在选择骑车上班。偶尔雨天挤地铁时,内心也是平静放松的。

【WHERE】

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本该负责却想去逃避责任的场合。当然,在使用时也需要灵活应变,明确在哪些情况下是自己内心真正选择的,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学习者拆为己用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2分钟

经验:与妻子的相处时光

上个周末,我忙完工作回到家,发现家里有些杂乱,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我一边抱怨她为什么没有整理好家里,一边动手帮忙收拾。妻子的回应带着些许不满,她说她也一直在忙,没有时间整理。我当时心里有些恼火,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然而,话说出口后,我看到妻子脸上露出了疲惫和委屈的表情,心里顿时感到后悔。我意识到,我当时将自己的行为看成了"不得不"做,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如果让我回到那个当下,我会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做。我选择帮忙收拾家里,是因为我想要和妻子一起创造一个温馨整洁的生活环境,享受我们的相处时光。

【A2具体应用】3分钟

接下来,我将把"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的方法具体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在接下来的7天里,我选择聚焦于家务任务,通过以下步骤实践这一理念:

1. 列出任务:每天选出三个原本认为是"不得不做"的家务,例如洗碗、整理客厅、准备晚餐。

2. 转化语言:对每项任务进行语言转换,例如:

• "我选择洗碗,是因为我想要保持厨房的清洁卫生,让家人有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

• "我选择整理客厅,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舒适的空间,让全家人放松身心。"

• "我选择准备晚餐,是因为我珍惜与妻子共同烹饪的时光,传递对家人的关爱。"

3. 反思与调整:每天睡前花5分钟回顾当天的实践,记录心态变化。若发现仍有"不得不"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并重新明确选择背后的意图。

通过聚焦家务场景,我能更直观地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同时强化家庭关系中的主动选择意识。这一实践不仅帮助我减少内心的抗拒感,也让日常琐事成为表达爱与责任的契机。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开场致辞

大家晚上好!

我是丁立鼎,来自美丽的江苏苏州。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支持我的TF1-1过级分享。我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

今晚的分享,我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首先是自我介绍,然后是拆书法和拆书帮的介绍,接着是便签展示,最后是结束语。

自我介绍

我先用三个标签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我叫丁立鼎,这个“立”,是以利他为立命之本的“立”。

第一个标签是“财富导师”。我的项目人人可做,非常利益他人,尤其是对世界的未来——青少年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利他,我获得了财富自由。为了更利他,我致力于引导别人也走向财富自由之路。

第二个标签是“幸福导师”。利他不仅为我带来了财富,还让我拥有了心灵的平和、内核的强大以及人际关系的突破。加入拆书帮后,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为了将这份幸福传递下去,我引导别人走向幸福自由之路。

第三个标签是“觉醒导师”。在利他的道路上,我逐渐觉醒了。我发现,其实并没有别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之子,都是神的孩子。我们与宇宙是一体的。所以,丁是我,鼎是他,鼎也是我。为了唤醒更多人的意识,我引导别人走向觉醒自由之路。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拆书法和拆书帮,以及展示我的便签。请大家继续关注我的分享。谢谢!

拆书和拆书帮介绍

大家好,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认识拆书和拆书帮的,以及它们到底是什么。

我是通过《这样阅读就够了》这本书,有幸认识了赵周老师,从而了解到了拆书和拆书帮。那么,什么是拆书呢?拆书是一种成人学习方法论,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个人能力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在拆书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关联自身经验,将知识进行规划和应用。拆书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供个人学习的RIA便签学习法,另一种是供组织学习的现场拆书。

RIA便签学习法中的R代表reading,即阅读原文;I代表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话对原文进行解释和重述;A代表appropriation,即应用,一般分为关联过去经验的A1和帮助未来践行的A2。这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书中的知识。

而拆书帮,就是拆书学习爱好者的社群。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青年自组织,以各地拆书帮分舵的形式存在。拆书帮的使命是培养拆书家,释放拆书家的能量,让大家在相互陪伴中助人达己。在拆书帮里,无论是运用便签法拆书的学习者,还是厉害的拆书家,我们都聚集在一起,彼此陪伴、相互赋能,共同体验学以致用和能力提升的乐趣。

另外,拆书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学习方法,它也可以应用于组织学习。一位拆书家可以拿一本书加工成一场现场拆书课,引导和帮助现场学习者将知识拆为己用。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衡量,一位拆书家创造的价值不亚于一位培训师。

拆书帮的每一个价值观,如陪伴赋能、拆为己用、反求诸己、持续精进、共同进步,都深深触动了我。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拆书帮的一员,和大家一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好一些。

R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R阅读原文片段】2分钟

如何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来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许多年前,有个练习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欣喜,使我从此很少感到沮丧、内疚和惭愧。我将在下文中介绍这个练习,希望它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

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一步

在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事情没意思,却又认为自己不得不做?请将它们列在一张纸上。

当我第一次审视自己的清单时,仅仅是它的长度就让我明白为什么我活得很不开心。我终于意识到,有许多事情,我之所以日复一日地去做,是因为我相信那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我清单上的第一项是“写临床报告”。我讨厌写那些报告,然而,每天我至少要折磨自己一个小时。第二项则是“开车送小孩上学”。

第二步

列好清单后,向自己坦白: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它们,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在你所列的每个项目前,加上“我选择做”。

当时,我对这一步骤有些抗拒。我反复强调:“写临床报告不是我的选择!我不得不做!我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我不得不写这些报告。”

第三步

一旦承认某一行为是你的选择,就填写以下的声明来了解你为什么要那么做:“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要____。”

起初,我怎么也想不清楚我到底为什么要写临床报告。几个月前,我已经确信,对我的病人来说,临床报告用处并不大,花那么多时间是不值得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费尽苦心准备这些报告呢?最后,我终于明白了,我选择写临床报告,是因为我想从中得到收入。于是,从35年前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没有写过一份临床报告。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而事实上,我宁可在垃圾箱中觅食,也不愿再写一份临床报告。

我清单上的第二项是开车送孩子上学。当我琢磨自己为何要这么做时,我发现,我很欣赏我的孩子从他们现在的学校得到的教育。虽然他们可以步行到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所在的学校提供的教育更符合我的价值观。想到这一点,在开车送孩子上学时,我的感受就不一样了。在这以前,我会说:“倒霉!今天又不得不开车送孩子上学。”而在这之后,我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那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得到我所看重的教育。当然,有的时候,在路上我需要提醒自己两三次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意义。

I便签重述知识点

【WHAT】

这个片段介绍了一种通过语言转变来改变我们对生活中任务看法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将“不得不”做的事情转化为“我选择”做的事情,来觉察每个选择背后的能量和原因。这种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自我沟通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享受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

【WHY】

使用这种方法有多重好处。首先,它能增强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提升个人责任感和自主性。与“不得不”相比,“我选择”可以减少内心的冲突和不满,让我们更思考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从而加深自我了解。此外,“我选择”意味着有意愿和动机,这可以让我们更开放地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做出更好的选择。

反之,如果经常使用“不得不”这种被迫感的语言,会导致消极情绪和无力感,长期如此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同时,“不得不”可能会让我们逃避责任,不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它还可能让他人感觉我们在推卸责任或抱怨,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障碍。持续感觉被迫做事会增加压力和焦虑,不利于心理健康,并可能限制我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HOW】

具体如何实施这种方法呢?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1. 列清单:将生活中让我们感觉不舒服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写下来,比如“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2. 变句型:在清单上列出的每一件事情前加上“我选择”,如“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

3. 探意图:体会选择背后的意图或重要价值观,并将“我选择……”的句子拓展为“我选择……因为我想要……”的表述。例如,对于乘坐地铁上班这件事,探明意图后发现选择地铁通勤是因为守时对自己很重要,于是将句子拓展为“我选择每个工作日早高峰挤两趟很挤的地铁上班,因为我想要准时上班”。

【案例说明】

通过这种方法,有人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是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通勤时间,除了挤地铁,骑自行车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现在选择骑车上班。偶尔雨天挤地铁时,内心也是平静放松的。

【WHERE】

这种方法适用于我们本该负责却想去逃避责任的场合。当然,在使用时也需要灵活应变,明确在哪些情况下是自己内心真正选择的,而不是被外界因素所左右。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学习者拆为己用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联系具体经验】2分钟

经验:与妻子的相处时光

上个周末,我忙完工作回到家,发现家里有些杂乱,妻子正在厨房忙碌着准备晚餐。我一边抱怨她为什么没有整理好家里,一边动手帮忙收拾。妻子的回应带着些许不满,她说她也一直在忙,没有时间整理。我当时心里有些恼火,说话的声音也大了起来。

然而,话说出口后,我看到妻子脸上露出了疲惫和委屈的表情,心里顿时感到后悔。我意识到,我当时将自己的行为看成了"不得不"做,而不是自己的选择。如果让我回到那个当下,我会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这是我选择做而不是不得不做。我选择帮忙收拾家里,是因为我想要和妻子一起创造一个温馨整洁的生活环境,享受我们的相处时光。

【A2具体应用】3分钟

接下来,我将把"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的方法具体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在接下来的7天里,我选择聚焦于家务任务,通过以下步骤实践这一理念:

1. 列出任务:每天选出三个原本认为是"不得不做"的家务,例如洗碗、整理客厅、准备晚餐。

2. 转化语言:对每项任务进行语言转换,例如:

• "我选择洗碗,是因为我想要保持厨房的清洁卫生,让家人有一个健康的饮食环境。"

• "我选择整理客厅,是因为我想要一个整洁舒适的空间,让全家人放松身心。"

• "我选择准备晚餐,是因为我珍惜与妻子共同烹饪的时光,传递对家人的关爱。"

3. 反思与调整:每天睡前花5分钟回顾当天的实践,记录心态变化。若发现仍有"不得不"的惯性思维,及时调整并重新明确选择背后的意图。

通过聚焦家务场景,我能更直观地将理论转化为行动,同时强化家庭关系中的主动选择意识。这一实践不仅帮助我减少内心的抗拒感,也让日常琐事成为表达爱与责任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