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今天这本书比较特别,就有如它的书名《奇特的一生》,作者格拉宁,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俄罗斯“巨著奖”的获得者。巨著奖俄罗斯最重大的文学奖,其奖金额度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这本书却记录着另一个更为奇特的人—— 柳比歇夫的一生。
(Advantage优势)柳比歇夫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用自己独创的时间记录法,56年如一日的详尽记录自己时间长度,是一个一生不断计划着自己的时间的人。柳比歇夫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一生所写论文和专著,超过五百印张,相当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Benefit利益)如果我们能精确的了解自己,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如果我们能多了解自己一些,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感叹自己因能力有限而一事无成的事了。那就让我们来走近这个不断用精确的时间记录来掂量自己能力,一生与时间为友的奇特的柳比歇夫吧。
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提。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每一次散布,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的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我在苏联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的时候,常常出差。一般我一定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某地。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经验而定。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那种。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抓着扶手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看书。”
所谓时间下脚料,就是指那些日常学习生活中,零星、片断的时间,如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这些时间在不经意间就会悄悄流逝,但如果能充分利用,积累的起来的效果也会很惊人。而柳比歇夫之所以有前面介绍的那些惊人的成就,也得益于他总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
他以走路代替坐车来锻炼身体,在散步时研究昆虫,在无聊的会议上演算习题。
看到这里很多小伙伴会认为,这个片段不就只是鼓励我们要去利用零碎的时间下脚料而已吗。
然而,作者其实已经提到了,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充分利用每一分钟零碎时间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对如何利用“时间下脚料”的无微不至的考虑。他会根据出差时间长短的不同,决定每次带多少数量的书,就连是自己携带还是邮寄都考虑在内。
再看他每次做电车,至少会带2-3种书的例子,试想如果没有提前周详的考虑,就兴冲冲捧着一本“巨著”挤上一辆只有拉着扶手才能勉强站住的电车会是什么结果呢?我想如果是我,我都会有想把手里的书扔掉的念头了。
综述,要想利用好时间的下脚料,首先是要明确哪些是可以利用的零碎时间。其次再是考虑如何利用这些时间。最后还要想到可能的变化,早做准备。
我想大家可能早就知道,甚至尝试过去利用零碎的时间。可是结果如何呢?效果怎样呢?在你利用零碎时间前,是否做了无微不至的考虑了呢?
请回顾一下,你最近一次决定利用每天工作或生活中的零碎时间去做某件事或学习某个技能时,你是怎么做的,碰到了什么预料外的困难,结果有又怎样?
如果按照原文片段的启发,你可以如何改进你的做法,来真正做到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下脚料呢?请在小组中讨论分享。时间5分钟.今天人比较多,大家又都很积极,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进来把自己的分享控制在1-2分钟内,尽量让更多的组员有机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