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提问力》》 所属活动: 如何通过提问把抱怨问题态度转向成解决问题? 所在级别: TF2-2 学习主题: 如何通过提问把抱怨问题态度转向成解决问题?

开场:

Hi,大家好,我是傅平,师傅的傅,平安的平,我有三个标签,我是一名创业者,从事企业服务工作已有7年之余,服务上千家企业;2.健身爱好者,还获得宁波健身达人赛的好名次;3.最后我一级拆书家,今天欢迎来到我2-2的过级现场;

介绍一下拆书帮:拆书帮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学习爱好俱乐部,目前已经有40多个城市已有60个拆书帮分舵,每周组织面对面的拆书发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通过本次的学习使自己面对生活问题会使用积极提问三板斧,把抱怨转向解决问题;

FAB图书介绍法:

F:我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提问力》,是由赵周老师和拆书帮的分舵舵主联合著作,赵周老师是拆书帮帮主及拆书法创始人。本书内容主要强调以通过学会如何提问,提高思考能力、沟通能力

· A:其他同类型提问类书籍可能侧重于提问技巧的理论讲解,其他同类型书籍缺乏具体场景的应用和实操练习,但是这本赵周老师的提问力书籍通过分析多个经典的提问模型和方法,结合大量实践工作,有些书籍虽然提供了实际案例,但可能缺乏深入的剖析和讲解,使得读者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启示和收获。但是这本提问力结合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更好帮助你培养提问的意识,拓宽提问的思路,提升你提问水平;

B:

你身边不乏,一有问题就问你的朋友,自己不思考,先把问题扔给你解决,长此以往你感到无奈?通过这本书可以提高对方的解决问题能力,从此就不用问你;

你生活中也有遇到书读了很多,却依然还是没解决实际的工作生活问题,那么这么书可以提高知识内化的能力;

孩子遇到生活中的问题,不经过思考习惯性像大人求助,担心孩子的思考能力,却不知道如何引导?这本书可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今天特地选择了其中的比较精彩的一页,来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把,是否能想起自己的相关经历;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阅读原文:P101-P102

{工作后的抱怨:

#为什么时间这么紧?

"怎么老把他们的事给我们干?"

。要不这个汇报到晚上再写吧。

我的付出与四报不对等……….}

婚姻中的抱怨:

"为什么你不替我考虑一下?”

“我工作都那么累了,哄孩子这事应该你干吧?

“等到孩子再大些再说吧。”

“我当初娶的要是另一个就好了……”

这些话,我们都耳熟能详。每天都会听到身边的人说,自己也会说。一方面,抱怨、推诿、拖延; 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遇人不淑。这样的表现,可以称之为“受害者心态”。而类似心态导致的结果,包括成长很慢、情商较低、给人的感觉是不够正能量、做事不靠谱,职场路和人生路都越走越窄。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并无益处也无意义。但怎样改变呢?仅仅跟人说“你不要抱怨,你不要想着别人的责任……”这样是没用的。

其实,提问本身就是一个很巧妙的切人点--请关注自己提出的问题。你把一些常见的提问,转换为另外的提间方式,这样看似小小的语言,却能带来巨大的思维方式的转换;答案就在问题之中,或者说提问的方向决定了答案的质量。我们给出如下的积极提问三原则”

第一,少问“为什么”,多同“如何”“怎样”回顾一下刚才记录下来的那些问题“怎么计划总会变?”“为什么材料都不能按时交?”“为什么事先不通知?"等很多都是以“为什么”开头的。提这样的问题,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为了划行动,也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只是抱怨、责怪别人面已。类似地,“什么时候管理层才能提供更多的资源啊?”也不是真的要了解进展和时机,而只是牢骚罢了。所以,不是“为什么”这三个字不好,面是很多时候抱怨、推诿、拖延的心态会过“为什么”这样的说法表达出来。但是,如果把提问换成“怎样”“该如何”把关注点放到行动方案、解决问题上,比如“要实现这个计划现在需要做什么?"“怎样确保材料尽可能按时交?”“通知下来了,时间很紧张,咱们该如何做?”

第二,提问中要包括“我”。原因是,提问中说到“他”“他们”“你们”“谁”…这些人做什么、想什么,其实你都管不了。你总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控制不了的情上,那八成会怨天尤人。你唯一能控制的人是谁?是自己。所以提问中最好把“我放进去,这样能保证行动性。“现在我能做些什么?”“我该找谁去请教,就不至于束手无策了?"

第三,问题中一定要有动词。动词意味着行动,意味着你把关注点放到下一步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结果。

我们会发现,一个消极抱怨的问题,可能对应多个积极主动问题。比如“为什么钱不够花”,可以对应“如何增加理财能力”“怎样挣更多的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负面通常的做法:生活中大家相必遇到如下情境:因为孩子作业写得慢,你全程在一旁陪写,不烦恼的抱怨;亦或者你下班后,劳做一天后,抱怨到家不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对家人抱怨,影响家庭关系;买对公司没完没了的会议和工作,你为此抱怨,领导感觉你很刺头;

一般做法的坏处:每次遇到不中意的事情,都优先抱怨客观条件不好,别人为什么这么对你,为什么不公平对待,却从不在主观上找问题,久而久之工作也不能晋升,身边的朋友也会逐渐疏远。

完善了强调不这么做的坏处

就在上周发生了一个案例,事情也比较小,我家22个月的娃,洗澡完不愿意穿衣服,在床上哇哇大哭,老婆和丈母娘穿了10分钟,愣是没穿上,于是我在旁着急,抱怨的语气说道:“哎呀,怎么回事,怎么穿个衣服也没穿好”

我老婆眼睛斜视地说:“你杵在那边也不知道过来搭把手,就知道“哔哔哔”的,光说有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善于狡辩的我开始还嘴:“早知道穿不上,我来搭把手了”,于是我们开始喋喋不休的谩骂,争吵”。

昨天又发生此类的情况,但是我结合课程的积极提问三板斧是这么做的:

正例:

转移注意力:使用“如何”和“怎样” :“面对孩子哭闹,不穿衣服”,不是进行对此进行抱怨,而是 该如何做不让孩子哭?,

提问中加入“我”:我该如何做不让孩子哭?

行动导向的提问:我现在该如何去做不让孩子哭?我现在该怎么做可以让宝宝穿衣服不哭呢;我要表演个杂技呢?还是模仿猩猩走路,或许宝宝就不哭了;

这么做后效果:这么做以后,我跟我老婆在孩子换衣服的场景中因我减少了抱怨,少了争吵,让两人的关系更融洽,我觉得是很实用的对话技巧;

HOW(先简述步骤,在举例自己的反面例子,加工成正面例子以及效果):

1.转移注意力:多用 如何、怎么样 来替代 为什么 ;

2.提问中加入“我”: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呢;这有助于你们将问题聚焦在自己能够掌控的行动上。

3.行动导向的提问:我现在该怎样做可达到什么目的;这有助于你们将提问转化为实际行动计划。

Where:这些提问技巧适用于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场景,适合有良好做事的心态追求;

【I】要求有案例,最好能印证How有效性的案例,建议把划线部分结合到前面的案例中

预防性讲解:

虽然你们觉得分步做很麻烦,遇到事情我还得先去想,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哪里有时间冷静思考,但是我又想改变局势,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点类似心理暗示,从小小的三步可以获得不一样的结果,可以帮助你们改善家庭关系和职场晋升,让自己以更加乐观的心态面对人和事;

光说不练假把式,还记得刚才我说的三步吗?第一步是转移注意力,从原来的为什么改成如何,怎么样,第二步加入我,第三步加入 我现在该做什么能达到什么目的、效果;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分步催化1:想象一下再未来的的一周/一个月内:哪些工作和生活场景发生你会以抱怨的语气回应,

在办公室的某一天,刚好工作都撞到一起,你跟同事们互相抱怨;跟了很久的客户,却迟迟不买单,最后还被撬走,你对此怨声载道;生活中,老公不积极参与带娃,家庭家务劳动,全程都你操盘,你改变不了现状,对此感到抱怨;

想象下周会遇到的具体情景(时间、地点、人物,对话)。

学习者分享案例1:

张老师下周会遇到面对领导的临时增加的一次财报工作,发牢骚,带着埋怨的语气对领导说:我这个不是已经做了好几次,怎么还要临时在做啊;领导说:我也是被客户临时通知的,我也没办法啊。张老师说:要么你找小李,我现在没时间;对此两人进行了激烈的执拗对话;

通过3个场景来激活现场学习者的未来的场景,并分享场景;

分步催化2:

请大家思考并想出具体的情境后,运用今天的积极提问三板斧来更好的对刚才想到的情境进行应用;你们先根据三步骤规划结合刚才情境应用在纸头上;写完的伙伴可以直接分享,

3分钟的时间,有写完的伙伴可以直接分享;

写出规划:然后在根据刚才的做法规划具体做法;

学习者分享案例1:

面对未来临时突发的临时工作,自己会产生负面的抵触 情绪,张老师运用了三部曲,

转移注意力:面对增加的临时工作方案如何完成;

提问中加入“我” :我如何可以先把临时的工作方案完成;

行动导向的提问:我现在有什么方式可以把临时方案完成,并且获得客户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