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
Hello,大家好,我是Sunny。曾经是一名7年教学经验的英语老师,目前是一位三岁半孩子的妈妈。
今天我要过的级别是3-3。先分一下小组:这本三位小伙伴一组,那边三位小伙伴一组。
(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清晰辨别出事件、提问、影响、解决4个步骤)
场景:不知道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孩子叛逆不听话,说好的事,总是做不到;你说往东,他偏要往西;你千叮咛万嘱咐,孩子却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比如,明明说好了看15分钟电视就要关掉,但是时间到了,孩子撒泼耍赖就是不关。
再比如,你叫孩子洗完澡要穿鞋子,但是鞋子只在孩子脚上呆了两分钟,就天各一方了。
提问:孩子总是说不听,家长怎么都管不动,怎么办呢?
影响:(通常做法的不好影响)
我们常见的方法有两种,要么就是发挥大人的权威,威胁警告训斥;要么就是放任不管,一边摇头叹气一边任由孩子胡闹。
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办法让孩子了解什么行为才恰当的,长此以往,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发展,也不利于孩子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解决:
孩子不听话往往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孩子的需求家长没看到,孩子通过“不听话”“不配合”的方式发出抗议,引起注意;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向孩子传达爱,又让孩子理解并且遵守一些必要的规则呢?
今天我们要拆解到的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里【设定限度】和【情感引导】的方法就可以帮助到我们
(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习者能够设立适合自己孩子的限度或家规,为良好的亲子沟通奠定基础,同时,在孩子出现不配合,不恰当的行为时,及时觉察孩子的情感以及需求,进行引导。
片段一学习目标
那话不多说,我们马上来进入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带着目标学习更高效,今天第一个片段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第一个片段的学习后,学习者在未来需要给孩子设定限度或家规时(界定),能够使用(行为)设定限度的5步法,设定出适合自己孩子的规则,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边界感。
所选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且内容不超过2页图书
现在我把拆页发给大家。现在请大家花2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然后看到有共鸣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用有颜色的笔划出来。最后,已经阅读完成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原文拆页】
片段一《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设定限度-P78
我们要为他们说明在怎样的年纪应该做怎样的事情,没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在人类的社会里显然有被允许和不被允许做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概念是在家里学到的。
孩子们当然总是想要挑战规定——这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积极地帮助他们掌握社会生存技能。
设定限度或者制定家规并不意味着要威胁或者恐吓孩子,你只是要让他知道做什么事情“行”,做什么事情“不行”因为孩子正处在学习和培养道德观念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向他们解释可以做和不可以做某些事情的理由。用理性和逻辑来说服孩子的父母比那些经常说“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的父母更能让孩子信服。
虽然父母制定了不可动摇的家规,但孩子并不一定会心甘情愿地一直遵守下去。事实上,在外面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在家里更加淘气,因为家里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让他们更有安全感。孩子可能会让你抓狂,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准备!你必须既温和又坚定,严格按照定下的规矩执行。
【概念与例子对比】
【简单互动】
在这里,我想了解下,我们在场学习者中会在家庭中给孩子设定规则吗?
有的举手示意我看看。
学习者:有
简单反馈:其他人不说话是没有,还是说没有明确的设定。
学习者:没有明确的设定
反馈:非常好,那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可以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why】
中国有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这个弘扬自由,发展个性的年代,规则被越来越弱化。因为我们80后,90后这两代人,大多数受过规则、框架的束缚,所以到了我们自己养育孩子就会想给与孩子更充足的自由。
但是,殊不知啊,自由过了头,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孩子会因为不知道与人相处的边界变得自我,不仅亲子沟通和互动遇到重重障碍,也很难融入社会大环境当中。
孩子对规则的最初的学习摇篮是家庭,适当的设定一些适合孩子的限度或者家规可以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他们就能更加自主地做出选择,同时也更加尊重父母的权威。
这种相互尊重与理解,是亲子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也是孩子未来走向社会与他人相处的关键。
【what】
【案例对比】
那么,什么样的限度或者家规是适合孩子的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看看。
案例1,看到孩子不穿鞋告诉孩子不能不穿鞋,看到孩子翻垃圾桶,告诉孩子不可以翻垃圾桶,每天重复说着各种的“不要xxx”
这是合适孩子的限度或者家规吗?
显然不是,限度和规则应该设定于事情发生之前,否则,看到一个指出一个,孩子不仅记不住,没有重点。长持以往,还会伤害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关系。所以这里也可以注意一下,那些需要我们设定规则来规范孩子的事情,往往是对孩子某种习惯或者品质影响比较关键的事情。
案例2:孩子在楼道上跑来跑去
家长2:不准在楼道跑,等下摔死了你就知道了!
这是适合孩子的限度或者家规吗?
不是,适合孩子的限度和家规应该避免使用恐吓威胁的语句,同时尽可能使用正面肯定句式,这样才具备指导意义。
案例3:要求2岁的孩子独立收拾玩具,并且做到每个玩具都要做分类收到对应箱子。
这是适合孩子的家规吗?
不是,大多数2岁的孩子还没有独立完成任务式工作的能力,也很难做到分类准确。
由此可见,合适孩子的限度和规定应该符合孩子年龄发展和理解接受程度。
案例4:与孩子约定好看15分钟电视,15分钟后,孩子不肯关,家长一边摇头抱怨孩子不遵守约定,一边任由孩子继续看。
这是这是合适孩子家规吗?
不是的,家长既然提前与孩子约定好了规则,但是却没有去坚持,那么规则形容虚设,设立和不设立又有什么区别呢?
由此可见,合适的限度和规则需要家长温和而坚定地执行。
所以,适合孩子的限度和规则的关键是:提前设定;避免恐吓威胁并使用正面肯定句式;适合年龄发展;以及坚持执行。
【行动建议】
那么,在了解和【什么是合适孩子的限度和家规】后,我们来看看如何来设定专属自己家孩子的限度和家规。根据原文片段和上面案例,我总结了下面5个步骤。
1. 提前设定。
总对孩子说“不要”很容易伤害亲子之间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少说不要,并且留意我们对孩子不赞同的一些行为,尤其是那些对孩子的健康、习惯或者品质养成的影响还比较关键行为。
2. 改语句
如果我们的家规里含有否定语句,恐吓威胁成分,请进行修改。比如把“吃完东西的垃圾不要乱丢”改为“吃完东西的垃圾请送到垃圾桶。”
3. 对年龄
家规的设定要符合孩子年龄发展。充分考虑孩子年龄情况,让孩子去做能力范围内能做到的那部分,做不到的我们要不暂时不要求,要不由家长协助。
4. 正式告知
提前设定好的家规,要在设定后正式告知孩子。大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可以再次明确就可以,小小孩需要家长明确告知。
5. 坚持执行
长期或者在一定期限内坚持执行。孩子会不断挑战家长的界限,就像孩子看电视的例子,在最开始执行规则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会出现情绪的反抗,但是只要设定了,那就去坚持做到,这个过程也是孩子习得事情和家长边界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让孩子对事情能够有更好的规则感,也对家长的权威有更多的尊重。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设定合适限度和规则】的步骤,我来举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具体例子】
上次飞鸽在群里说:“Sunny,你家一定干净又整洁,每次问你在做什么个,你都在收拾家务。”
好吧,经常收拾家务是真的,但是整洁确实没有,因为我们家有一只精力无极限3岁神兽,只要给她一个钟,她能把我那小小的家翻过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也随着她3.5岁的到来,我跟爸爸决定给她设定关于收拾玩具的规则。
第一步,提前设定
我跟孩子爸爸找到了一个空余的晚上,讨论如何给孩子设定玩具规则的事情。
第二步:改语句
这一步不是必要的,只有当我们的句式出现了否定,恐吓威胁成分才需要修改。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还是使用一个否定句改一次。
我们的规定是“不能把玩具搞得乱七八糟,不收拾,不然就要把玩具丢出去!”
A. 经过修改后是“我们每天吃完饭后一起来送玩具们回家。收好玩具后,还想玩玩具,每次送一件,拿一件”
第三步:对年龄
结合年龄发展,我们一开始会带着她一起来收拾,把那些容易识别类别的,位置非常固定的物品,比如固定放在箱子里的木块、放在书架的书本分配给她来完成。剩余的请爸爸或者妈妈做,以此类推逐渐帮助她过渡到自己独立收拾的状态
第四步:正式告知
设好了这个规则之后,第二天就给孩子讲了一个关于收拾玩具的绘本,告诉她:“今天开始,每天晚餐后,爸爸或者妈妈跟你一起收拾玩具。”
第五步:坚持执行。
由提出收玩具这条家规起,我们就每天做到吃完饭后,固定地带着孩子做这个事情。
到今天为止已经是坚持的第二周,现在,每天晚上孩子睡着后,我跟孩子爸爸不再需要对着一地玩具犯拖延症了,孩子睡后的时间我们可以从容的做自己的事情,孩子也对自己的玩具有了更好的保护和收整意识,我们感到轻松了很多。
。
【预防异议】
如果说合适孩子的限度和规定是得提前设立的,那么当孩子出现某些还不在已设立范围内的不恰当行为,我们难道就不能说了吗?
答案是可以说的,具体怎么说更好,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我们在后面的片段二也会讲解到。这里所说的提前设定的意思更多是指我们留意到与孩子的一些冲突场景,当我们发现某些场景中规则的设定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某个重要习惯和品质时,我们应该郑重地提出规则,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坚持。
【适用边界】
这个设定限度和规则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家庭和孩子,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阶段特殊情况的孩子,比如青春期处于抑郁期的孩子就不那么适用了。
A2演练】
刚刚我们学习了使用【设立适合孩子的限度和家规】方法,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在大脑中过一遍,就近似于实际中应用一遍。
现在请大家在纸上自己编个发生在未来使用【设立适合孩子的限度和规则】这个方法的小故事,
故事要求是有故事背景、对话和起因经过,而且使用到基于【设立适合孩子的限度和规则】的方法。
比如,放暑假了,你在下周与孩子相处时发现孩子总是悄咪咪地拿你的手机玩,你过去看的时候,他很紧张地退出某个软件,因此你想起来使用【设定限度和规则3步法】来与孩子设定一个规则。
再比如,下周你与闺蜜聚会,聊起育儿的种种,闺蜜向你抱怨,他的孩子总是对她和爸爸大呼小叫的,为此她感到很受伤也很担心。你刚好想起了上周学过的【设定限度和规则5步法】,于是你决定把这个方法教给她。
【学习者案例记录】
云飞:
时间是明天晚上,有个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小孩回老家了,暑假作业也带回去了,现在就是她没有按照我期待那样,每天上午就把作业发到微信群,让我检查作业。
所以我们通过微信的方式跟孩子进行一个交流讨论,参与的人是我们一家三口。
首先我们要设定,跟孩子沟通,以孩子现在在老家学习的情况,大概什么时间段能够完成作业吗,我们一起来设定这样的一个时间规则。
第二个是我以前经常会说“不要太晚交作业啊!”
那现在就是会说:“请宝贝你每天都要在上午12点之前要发作业给我看哦!”
对于年龄因为她也有9岁了嘛,对规则的了解是有一定执行和了解比较准确的了,所以设定这样的规则,她应该是做得到的了。
正式告知呢,我们既然沟通出这样一个结果,那我可能就把这个沟通结果放到微信公告栏里,一家人监督她去执行。
坚持执行:比如孩子第一天完成了,那就及时地肯定她鼓励她。
反馈:
非常感谢云飞的分享,一开始提前设定,告诉了孩子,在什么什么时间需要提交作业;然后第二步改语句,没有再说“不要…”而是说“在…前”这是一个改语句,用的是一个正面的,肯定的引导的语句;第三个就是考虑年龄,孩子是可以执行的;第四个正式告知,放在了公告上,最后是坚持,云飞不止是坚持去做,而且还给与了及时地鼓励和认可,这点非常赞。
片段二【情绪引导】
衔接语
在前面一个片段我们学习了如何给孩子设立适合他的限度和家规,规则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事情的边界所在,做自己应该做的恰当行为。
但是,我们知道,规则的接受必然是需要时间的,当我们要求孩子遵守某个规则时,怎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呢?
我们接下来学习到的【情感引导】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到我们。
今天我们学习到的两个片段之间是递进关系。
在正式进入第2个片段之前,先做一个小测试。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自查我们情感引导技巧的使用情况程。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表格每句话,按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打分(1表示很不符合,6分表示非常符合)
自测表
1 我教孩子用词汇表达情感。
2 孩子情绪失控时,我先安抚情绪再解决问题。
3 当孩子表达情绪时,我给予关注和倾听。
4 我会用语言告知孩子情绪表达中不恰当的行为
5 我会示范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作为孩子的榜样
【解释自测题】请得分在25分以上(包括25分)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一下。有没有同学是低于18分的呢,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好的,这是一个简单的自测表,更重要的是想让大家了解自己在育儿过程中情感引导使用的一个情况,分数高于25分的小伙伴,你们可能已经懂得如何在育儿过程中运用情感引导的一些技巧了,那也希望今天的拆页可以给你一些新的启发。
分数低于18分的小伙伴可能对情感引导的技巧还不太熟悉,但是也不用紧张,相信今天的拆页可以给到你一些帮助。
片段二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第二个片段学习后,学习者在遇到需要要求孩子遵守某个规则或者孩子做出不恰当行为时(澄清),可以做到先看见(行为)孩子的情感,并使用(行为)情感引导的三步法:挖情感/挖需求、明界限、优表达(界定)来引导孩子做出恰当的情感表达。
所选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且内容不超过2页图书
接下来请大家花1分钟的时间阅读拆页二,然后看到有共鸣的内容,大家也可以用有颜色的笔划出来。最后,已经阅读完成的可以举手示意一下
【原文拆页2】
片段二 情感引导是什么-P3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概念与例子对比】
【简单互动】
问:原文片段中有两个关键词,大家能找到吗?
答:
【情感引导】
【情感规则】
在讲解【情感引导】之前,我想跟大家来讲讲【情感规则】是什么。
情感、情绪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但是情感情绪的表达方法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分。
比如,无聊是一种感受,但是因为感到无聊就制造噪声,这是不恰当的情感表达;
而因为感到无聊找到既不影响他人又可以排解无聊的方法就是比较恰当的情感表达。
那么什么样的情感表达是恰当的,哪些情感表达又是不合适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规则】了。
我这样说,大家能够理解吗?
【what】
那么,情感引导又是什么呢?
通过原文片段,我们发现【情感引导】其实就是成人通过语言、行为去教会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情感是什么,在对应场景内有应该怎样如何恰当地来表达情感。
·
【案例对比】
同样的,通过一些案例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情感引导】这个概念。
案例是
家长带孩子外出吃饭,家长正在点餐,孩子一会敲碗,一会儿玩水。
我们来看看,下面1,2,3号妈妈,哪位妈妈的行为,更符合情感引导。
1号妈妈:“叫你别玩这个了,就是不听,再玩就不要吃饭啦!”
这是情感引导吗?
显然不是,这位妈妈并没有先去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和需求。使用的是威胁恐吓的方法。
2号妈妈:埋头点餐,置之不理。爸爸出口阻止,妈妈还说:“他可能是太无聊了!”
这是情感引导吗?
也不是,2号妈妈确实看到了孩子无聊的情绪,但是没有引导孩子进行恰当的表达。
3号妈妈:放下菜单,握住孩子敲打碗筷的手:“宝贝,小手感到有些无聊是吗?”
孩子:“没有啊,你看我在演奏,好听吗?妈妈?”
3号妈妈:“我很想做你的观众,但是店员叔叔和阿姨可能会不高兴你这样对待他们的碗筷”
孩子不说话。
3号妈妈“要不这样,请爸爸带你出去走一圈,你回来的时候就可以享用美味的午餐了?”
3号妈妈做的是情绪引导吗?
是的,3号妈妈为我们演绎了一个非常棒的情绪引导过程。
通过回顾原文以及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情感引导】的关键是:
1. 看见情感与需求
2. 明确边界,让孩子知道在对应场景内,什么样的情感表达才是正确的
3. 引导恰当表达
【行动建议】
通过情绪引导的概念以及上面的例子,我们发现,进行情感引导的步骤分为以下3步。
1. 挖情感挖需求;
要去引导孩子做正确的情感表达,首先还要看见他的情感究竟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并通过口头和肢体语言告诉孩子,自己看见了。
2. 明边界
在不同的场景,情感表达的边界会有所不同。比如孩子在餐厅敲碗筷是不被允许的,但是画画是可以的。但是换一个场景,回到家里,孩子去了解不同物品声音时,敲碗筷的动作又变成是可以被允许的了。
在这一步,家长尽可能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告诉孩子边界所在也就说我们第一片段所说的规则是什么,想敲碗筷可以,但不能在这里这个时候,不能在餐桌上。
3. 优表达:
引导孩子找到恰当的情绪表达方法。找到对应场景下,孩子可以去进行表达情绪的恰当方法有哪些。
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探讨,列出一些清单来进行选择,
小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
【具体例子】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方法的运用,我再来举一个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例子。我女儿呢现在是3.5岁,正处于一个从自己玩走向社交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会想要更多的社交活动。
前几天呢,我就带她出去玩沙子,到了沙池她自己玩了一会儿,然后发现旁边有个小男孩盯着她,她想了想,朝小男孩扔了个铲子过去。
当时我也是有点愣住了,但很快我就意识到,女儿其实是想邀请男孩一起玩。显然,孩子这样的表达是不太恰当的。于是我就用了这个情绪引导三步法进行引导。
第一步:挖情感/挖需求
孩子当下的情感可能有点小开心,小兴奋,需求就是想邀请小男孩一起玩。
第二步:明边界
向他人扔东西过去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容易让人误解,甚至引起冲突。
第三步:优表达
更好方式是把东西轻轻递过去,问对方“你要一起玩吗?”
那,当时我就是这样来做的,我走过去,蹲在孩子旁边对她说:“松松,你想跟小哥哥一起玩是吗?”
女儿笑嘻嘻地不回答我。
我说“我们给人东西的时候要双手递过去哟!”来吧,妈妈跟你一起做。
于是我带女儿把地上的铲子捡了起来,用双手递给小男孩,问到“你要一起玩吗?”
【WHY】
不论是育儿还是与人沟通,我们发现,【看见】很重要,当我们能跳出自我,看见他人时一个好的沟通就开始了。
情感引导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看见孩子,并使用情感引导的方法帮助孩子了解情感,探索真实需求时,当我们引导孩子去做环境下恰当的行为时,孩子对自己与他人的情感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沟通能力也会越来越好,在家长的帮助和互动下,孩子与家长的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密切。
【适用边界】
这个方法适用于我们大部分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或者情绪表达的场景,但是,如果孩子正处于情绪非常激动的情况下,家长就需要先停下来多花时间安抚孩子,让孩子先从情绪走出来,这种情况情绪引导的三个步骤就不那么适用了。
A3微行动学习
明确问题 10分钟
刚刚我们学习了这个情感引导的三步法了,那么我想请大家来设想一下,你需要给孩子明确某个规则,或者孩子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你需要使用上面讲到的这个【情感引导三步法】,哪个步骤是最难的,难在哪里?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有问题或者困难,欢迎现场提出来,我们来一起解决。
请大家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给到大家的时间是5分钟。
观察学习者讨论情况,如果学习者无法开展讨论,引导回归真实案例场景中进行运用:
“大家可以尝试想想,未来会遇到孩子行为不恰当,自己需要指正的场景,就场景出发,用一用这个方法,从而找出比较困难的那个步骤。”
好的,时间到了。
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讲讲你们小组的一个想法,你们组认为哪个步骤最困难,难在哪里。
(由于小组人数比较少,现场小伙伴想要共同讨论)
佩萦:挖需求难
学习者1:看到需求,知道她的想法,但是现实的边界不允许,孩子又不接受,自己看见了去安抚会没那么快能安抚下来。——明边界
学习者2:明边界很难,大一点的孩子给她的边界,孩子不一定认同。
聪聪:明边界
好的,谢谢大家的反馈,由于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个进行讨论,我们举手来进行投票选出一个问题,大家同意吗?三个步骤里,你们觉得哪个是最难的是哪个:
票数统计:
挖需求:1
明边界:4
优表达:0
好的,根据投票结果,觉得【明边界】这个步骤有困难的小伙伴比较多,由于时间关系,那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步骤。
请问你觉得【明边界】这个步骤有困难呢?能不能结合实际案例讲讲?【明边界】难,难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原因1:认知不统一,家长和孩子的认知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原因2:年龄段不同,适用边界不同,比如3岁跟10岁的孩子适用边界完全不同了
原因3:孩子的自控力,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自控力不同
原因4:孩子容易忘记,可能确实你跟他说了,但是过一会儿又忘记了。
原因5:能力跟边界不匹配
好的,非常感谢小伙伴的分享总结,我也在这边来做一下简单的整理归纳:
第一个是:认知不统一
那第二点,年龄段的不同,边界也不同,其实也是属于认知不统一的一种。
第三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自控力不同,而第四点,是孩子容易忘记,这也是自控力体现的一种。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觉得【明边界】有困难,主要是以下两个困难
1. 认知不统一
2.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自控力不同
3. 能力跟边界不匹配
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6分钟
我想请大家来思考一下,大家讨论出来的原因有这么多,大家觉得,本质原因是哪一个呢?请小伙伴们投票选择一个。
投票结果:
1. 认知不统一 :4
2.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自控力不同:0
3. 能力跟边界不匹配:0
明确问题本质
经过大家刚刚的讨论呢,大家认为在给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步骤是明边界这个步骤,这个步骤觉得难得本质原因是: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认知的不统一。是这样吗?
学习者:是的。
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明确解决程度
好的,那么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它,那么,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解决了问题呢?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好的,大家刚刚在小组里讨论了,解决明边界过程中“认知不统一”这个问题,怎样的一个标准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是什么,可以跟我说一下吗?
学习者:如何形成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认可的边界
好,我再次重述一下,刚刚我们在使用【情感引导三步法】时,大多数小伙伴都认为【明边界】这个步骤是最难的,其本质原因是,家长和孩子的认知不统一,所以我们就要对 “如何形成一个家长和孩子共同认可的边界”这个本质问题进行解决。也就是说去找到家长和孩子共同认可边界的方法,就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接下来,还是请大家回到小组进行讨论一下对应的一个解决方案。
好,最后,我们请小伙伴来展示一下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学习者方案:
2. 引导孩子换位角色
3. 提出家长的想法
4. 共同探讨边界
大家对今天的这个讨论结果满意吗?
学习者:满意
好的,非常感谢大家的群策群力。今天我们的微行动学习环节就到这里。
我们一起学习了【情感引导的3步法】还一起找到了解决【明边界】难的本质方法,我也从大家的讨论中学习到了很多,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忆一下【情感引导】的3步法。
第一步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
挖情感/挖需求
明边界
优行为
好的,为了更好地将今天学习到的方法与更多朋友分享,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请大家把今天学习到【情感引导】或者前面学习到的【设立家规的5步法】去给一位小伙伴进行分享,帮助她设学习到【情感引导】的方法,或者帮助他设立出一个适合到自己家孩子的家规。
好的,到这里,我们今天的拆书就接近尾声了,最后,我们再次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到了如何给孩子设合适限度和规则的5步法,这5步分别是1.提前设立;2,改语句;3,对年龄,4,提前告知;5坚持执行。
同时我们在第二个片段学习了【情感引导】的3步法,这三个步骤是1,挖情感,挖需求;2,明边界;3,优行为;
希望大家在未来育儿过程中,能够把今天学习到的方法用起来,也祝愿大家都能收获幸福、美好的亲子关系,我今天的拆书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