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福格行为模型》 所属活动: 南昌火炬分舵第140期活动—《做生命的主人》 所在级别: TF3-3 学习主题: 南昌火炬分舵第140期活动—《做生命的主人》

开场:

【自我介绍】

晚上好,各位朋友们,我是程建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夜晚,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相聚在3-3练级场。在正式进入今天的拆书环节之前,我想通过三个简短的标签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

二级拆书家:我热爱阅读,更热爱将书中的精华知识拆解,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智慧。

初中老师:在教育的田野上,我耕耘着知识的种子,帮助学生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发现。

减肥达人:我亲身实践并成功克服了体重管理的挑战,我的经历或许能激励和帮助那些同样在这条路上努力的朋友们。

今天,我带来的拆书主题是“如何改变他人的习惯,让他很容易做到”。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能够一起探索如何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用微习惯的力量,一点一滴地塑造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旅程,用知识的力量,去打破旧有的束缚,建立新的习惯,成就更好的自己。谢谢大家,让我们开始吧!

【分组】

为了方便大家讨论、分享,在开始之前,我们先分下组,2位小伙伴为一组。

【总的学习目标】

大家跟随我学完第一个拆页能够运用“改变他人习惯四步法”(澄清),从行为的入门步骤入手,帮助(行为)他人更容易改变习惯(界定);同时学习第2个拆页后,能够学会简化(行为)行为习惯,利用微习惯配方三步骤(澄清)让执行动作更容易(界定)

【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介绍书籍】

今天我选的两个拆页都来自这本《福格行为模型》里的片段。

【事件场景】

我一直想养成早起读书的习惯。为此,我读了很多习惯养成类的图书,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我加入了一个青创的21天早起打卡群,每天固定时间前就可以在里面打卡,之前看过青创的早起计划,很多人因此改变,但我没过几天,就没打卡了,早起读书计划也失败了。

【提问】

说到这里,我想问下,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想养成一个好习惯,读了各种书,试过各种办法,什么打卡呀,公开承诺啊,罚款呀,但依然没有成功。有过类似经历的小伙伴可以举个手,好的,我看到大家都举手了。看来,我不是一个人。

【影响】

试了很多办法,读了很多书,有些书的作者还说,帮多少多少人取得了成功,但我们却仍然没有养成好习惯,这可能让我们很挫败,自我责备,是我太懒了吗,我怎么找人监督都不行啊,我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意志力的人呢?这种情绪还有可能会蔓延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觉得自己是一个干啥啥不行的人,甚至定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我就有这种感觉,觉得自己是干什么都干不成的人。

【解决】

那么,没有养成好习惯,真的是因为我们懒吗,我们不够自律吗?当然不是。《福格行为模型》一书告诉我们,我们养成好习惯失败了,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福格行为模型》,这是一本讲述行为设计和习惯培养的底层逻辑的图书,我们听过的很多关于习惯培养的畅销书比如《掌控习惯》《微习惯》等,都应用了福格行为模型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就已经如此畅销,可见这本书有多经典。

今天我就从这本书中选取了两个拆页分享给大家。第一个拆页,从行为的入门步骤入手,帮助他人更容易改变习惯;同时学习第2个拆页后,能够学会简化行为习惯,利用微习惯配方三步骤让执行动作更容易。

下面我们先用2分钟的时间来阅读一下第一个拆页,阅读完的小伙伴请抬头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P262-263)

不过,迈克现在有了重要的行为设计工具,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他的愿望很明确,他希望克里斯珍惜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其具体行为是维护咖啡机。于是迈克提出了一个突破型问题:如何让这件事变得更容易做到?他仔细想了想,他想让克里斯完成的实际上是一个包含3步的流程:取出咖啡机滤网,清洗干净,放回原位。让克里斯一次完成所有步骤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迈克决定让这件事简单一些,他把任务分解,只让儿子完成第一个具体步骤。

嘿,克里斯,下次你用完咖啡机,可以把滤网拿出来放在吧台上吗?”

克里斯表情搞笑地看了他一眼,回答道:“没问题。”

第二天早上,迈克下楼打咖啡时,不由笑了。滤网就放在吧台上。虽然它歪在一边,咖啡渣也洒出来了,但它确实被放在了吧台上。迈克感到一阵自豪。端着咖啡上楼时,他想起了我的原则:帮助人们感受成功。

“嘿,克里斯,谢谢你把滤网放在了吧台上。那对我来说很重要。”

克里斯一脸“爸爸你真奇怪”的表情,回答了一句“没什么啦”。

第二天,滤网又被放在了吧台上。迈克大吃一惊,因为他并没有提醒克里斯要这么做。在回书房工作之前,迈克又顺便向克里斯说了声谢谢。克里斯开始持续完成这个小任务,而迈克也开始相信他的方法是有效的,这不是侥幸。几星期后,迈克让克里斯清洗完滤网之后再放到吧台上,克里斯同意了,因为取出滤网对克里斯来说已经很容易就能办到,还能让父亲格外开心。

又过了一星期后,吧台上不再出现滤网了,迈克心里一沉,觉得克里斯又回到老样子了。但迈克提醒自己,儿子还在培养这个习惯,而且他也已下定决心不再唠叨克里斯了。然而,当迈克取下滤网时,滤网竟然是干净的。克里斯取下滤网之后,把它洗干净并装了回去!没有人要求他这样做。

迈克默默地欢呼了一下:“啊哈!”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讲的是爸爸成功让儿子维护了咖啡机的故事。

【why】

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片段呢?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需求,例如丈夫进门拖鞋后任由鞋子随意在地上,但是妻子希望丈夫能将鞋子放进鞋柜里。最初我们会包容、理解,但是时间久了,当我们想让他们将鞋放进鞋柜里的时候,我们习惯性的用抱怨的方式去指责对方,而这种方式不但效果不好,还会激发矛盾。运用片段中爸爸的做法,我们可以从行为的入门步骤入手,并及时认可行为,无争吵、无矛盾地帮助他人改变习惯。

如果不这样做,对方不但无法做到习惯的改变,而且还会产生矛盾,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等。

【概念辨析】

这里我要着重讲解一下“认可行为”。我们回到原文片段中,在克里斯第一次把滤网拿出来的时候,他的父亲迈克是如何认可其行为的呢?“嘿,克里斯,谢谢你把滤网放在了吧台上。那对我来说很重要。”认可行为是对行为的一种承认,完成某种任务后由一方给予另一方的精神鼓励。更侧重于精神层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走入“奖励行为”的误区,例如“女儿,你要是能把碗里的饭菜吃完了,妈妈就给你一个你最爱的饼干吃!”这就是典型的奖励行为。与“认可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奖励更偏向于物质层面,且带有交易性质。而认可通常偏向于精神层面。

【案例与概念相互参照】

接下来我们来辨析一下哪些是“认可行为”,哪些是“奖励行为”?

1.女儿开始收拾布娃娃,我对她说“只要你收拾完,妈妈就允许你吃一根棒棒糖。”---这是认可还是奖励?奖励;棒棒糖属于物质奖励;

2.女儿开始收拾布娃娃,我对她说“女儿,谢谢你开始自己收拾布娃娃,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妈妈很注重家庭的整洁!”---这是认可还是奖励?认可;认可她的行为;

3.丈夫刚吃完饭,我立刻对他说“亲爱的,你要是现在洗碗的话,我待会陪你去打羽毛球。”---这是认可还是奖励?奖励;用去打羽毛球来交换他“饭后洗碗”;

4.丈夫刚吃完饭,准备起身收拾碗筷,我立刻对他说“亲爱的,你太棒了,你为我减轻了负担,也为这个家做出了贡献,谢谢你!”---这是认可还是奖励?认可;承认了他的行为,精神层面的鼓励。

【how】

那么如何帮助他人改变习惯呢?通过原文片段,我们梳理了改变别人习惯的4个步骤。

1. 明确行为:

首先,我们要确定下想要帮助他改变哪一个行为;原文中,父亲迈克的愿望是什么?---“希望克里斯珍惜咖啡机”,那么他想要帮助克里斯改变的行为是什么?---“维护咖啡机”。

2. 分解步骤:

将上述行为分解成几个步骤;例如文章中维护咖啡机分为3步---取出咖啡机滤网,清洗干净,放回原位。

3. 做第一步:

只做第一步,也就是入门步骤;文中迈克让克里斯做的入门步骤是什么呢?---“嘿,克里斯,下次你用完咖啡机,可以把滤网拿出来放在吧台上吗?”

4. 即时认可:

当对方完成第一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予认可;就像文中,在克里斯把咖啡机滤网取出放在吧台上后,迈克是怎么做的?---“嘿,克里斯,谢谢你把滤网放在了吧台上。那对我来说很重要。”

【举例说明】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改变他人习惯四步法”,我来举一个前面提到的一个例子:

丈夫每次进门后,拖完鞋,随意让鞋在地上,不把它们放进鞋柜里,以致于门口很乱,每次都是妻子帮忙收拾。那么,运用我们今天分享的“改变他人习惯四步法”,妻子可以怎么做呢?

1.明确行为:妻子的需求是整洁的家庭环境;行为就是让丈夫将鞋放进鞋柜;

2.分解步骤:我将其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用手把在地上的鞋子放好;第二步,将鞋柜打开,把鞋放进去;第三步,关鞋柜。

3.做第一步:妻子对丈夫说“亲爱的,能麻烦你进门拖完鞋后,将地上的鞋子摆放整齐吗?”

4.即时认可:一旦他开始用手摆放鞋子的时候,我会对他说“亲爱的,谢谢你把鞋子摆放整齐,我很开心,你为家庭的整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预防异议】

可能有人会问“奖励会有什么问题么?我们平时用奖励的方式效果蛮好的”。用奖励的方式可能会获得短期的效果,但是对于长期来看是不可取的。奖励有效是因为对方对你的奖励的东西存在需求,是他感兴趣的。一旦需求不存在了,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失去动机;你没有诱惑他的东西了,他就不会去做这件事了。而认可的方式是从对方自身出发,让他感受到成功,让他被认可,让他愿意做这件事情,内在产生动力。行为和习惯的持续也就会更长久一点。

【where】

该方法适用于简单的行为,或者至少入门步骤比较简单;不适用于入门步骤就很难的行为;因为在缺乏动机且入门步骤就对能力要求很高的情况下,我们很难通过认可的方式让对方感受成功。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催化应用】

通过以上分享,相信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帮助他人改变习惯这个方法,就是明确行为、分解步骤、做第一步、即时认可四步。让我们来实际应用一下以上所学的内容。

请你编写一个剧本,未来的一周内,你应用以上四步帮助他人改变某个习惯。

剧本要以对话的形式呈现,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时间五分钟,五分钟后,我们请一位小伙伴站起来讲讲他的剧本。

时间到,请一位小伙伴来讲讲你的剧本。请何老师来讲一下。

时间:下周二

地点:家里

人物:何老师、女儿

事件:女儿房间里的衣服总是乱丢,地上到处都是,想让女儿养成把房间整理好的习惯。

对话内容:

何老师:女儿,我看见你房间里摆了好多衣服,你能否将衣服折好放在柜子上?

女儿:好哦。

周三,女儿把衣服折好放在柜子上。

何老师:女儿,我看你把衣服折好放在柜子上,你为家里的家务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妈妈减轻了负担。感谢你为家里的付出。

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不光是把衣服折好放在柜子上,还将折好的衣服放在柜子里,房间好看多了。

【拆书家基于拆书内容的回应】

好的,非常感谢何老师的分享,何老师非常好地应用了我们刚才学到的改变他人习惯四步法。

1. 明确行为:希望女儿将衣服折好放进柜子里。

2.分解步骤:先将折好的衣服放在柜子上,之后放在柜子里。

3.做第一步:将折好的衣服放在柜子上。

4.即时认可:女儿做到了,及时对女儿的行为进行认可。

【两个片段的递进连接语】

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对改变他人习惯有了一定的方法,那如何让他人简化他的行为习惯,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片段二,让他的执行动作更容易。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量表自测题】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养成或改善新习惯的执行情况,下面请先来完成5道自测题,按照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6分代表完全符合,请用1分钟的时间完成,看自己得多少分。做好的小伙伴举手示意一下我。

【解释量表自测题】

完成的小伙伴请对照一下自己的得分:

得分在20分及以上,说明当下的状态很不错,在行为习惯养成上能够做到充足的感知能力,并且积极采取适当调整。

得分在10-20分,说明在感知和调整方面的能力也挺好的,可能会出现偶尔后劲不足,还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得分在10分以下,可能正处在自我否定和怀疑中。没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帮助改善你现在的状态。

自测题不是用来给自己贴标签的,而是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

那我们下面就来学习第2个片段,请大家阅读原文,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读完请抬头示意我一下。

(P92-P93)

我到牙医诊所看牙时,(再一次)被牙医善意地责备为什么没坚持用牙线洁牙。这很丢脸吧?作为一名行为科学家,我却无法做到这件小事。有时候,我很有动力去做这件事(比如刚看完牙医的那天),但其他多数时候总是兴致缺缺。动机猴子总是压人一头。但我很确信,我只要专注于能力要素,就能养成每天用牙线洁牙的习惯。趁牙医助理去叫牙医来帮我做最后检查的间隙,我心想:怎样才能让清洁牙齿这件事变得更容易做到呢?我想到了一个答案,但我不敢告诉牙医,她会被吓坏的。我决定每天只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我是认真的。每天早上刷完牙后,都要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

虽然这看起来很傻,但确实很有用。为了让事情保持简单,刚开始的那几天我只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但我制定了一条规则:多清洁几颗会有额外奖励。两个多星期后,我就能隔一天用牙线清洁一次牙齿,而且是所有牙齿。这个习惯我到现在都一直在坚持。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和学习者简短互动】

拆书家:大家看完了片段,能不能说说作者为了养成习惯,做了什么?

学习者:每天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

拆书家:简单吗?

学习者:简单。

拆书家:最终作者有没有清洁所有牙齿?

学习者:有。

拆书家:用了多久?

学习者:2个多星期。

What:这个片段讲的是,作者先通过用牙线清洁一个牙齿,到最后清洁了所有的牙齿。

why:我们寻求改变时,都渴望自己能有天大改变和进步,往往想不到如何从小事着手。做大事的过程很痛苦,就会强迫自己超越能力极限,导致无法长期坚持令自己痛苦或麻烦的事情。

好处:如果从容易做的事情开始,把行为拆解到极小,将它变得简单可实操,就可以坚持,熟能生巧的过程会激励我们不断做这件事,达到习惯养成。

How:说了那么多,我们来看看这个步骤怎么运用。

1.明确行为:

原文中,作者要做的是用牙线清洁牙齿。我举一个我的例子,2020年我跑步一年,每天跑5公里,我的行为就是每天跑5公里。

2.缩小规模

原文中,作者只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我最开始的计划是第一天跑6圈,第二天跑7圈,每天加一圈,加到最后,每天跑20圈,也就是5公里。

3.即时庆祝。

原文中,作者多清洁几颗会额外奖励自己。每次跑完我的心情很愉悦、舒畅,会对自己说太棒了,有时候会奖励自己吃大餐,最后我完成任务减了20斤,达到90斤这个目标,我就奖励自己一条旗袍。

where:大家都可以试试这个微习惯配方,在培养习惯方面不受环境,人物,时间的限制,在家庭中对待孩子的教育,也可以从细节着手,在职场中,主动积极去应对解决不了的难题等等。

【预防异议】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方法太简单了,没有作用?我可以做更多更难的事情。

关于培养习惯,一开始可能很容易,但是要把一个习惯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可能很难,想要坚持不间断,需要把它们变成不用思考的下意识行为。越简单越容易坚持。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3微行动学习】

刚才通过片段,我们学习了如何养成一个微小习惯:明确行为,缩小规模,即时庆祝。虽然理论上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确实会遇到不少挑战。

【1.明确问题】

接下来,请大家想一下,你现在想养成或正在养成的习惯是什么,这三步(“:明确行为,缩小规模,即时庆祝”)是怎么做的,哪步最难,为什么?

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思考。

时间到,请大家谈一谈。

绘宇老师:想养成的习惯:早上把中饭做好。明确行为:从晚上准备好食材开始;缩小规模:先从一周1天开始:即时庆祝:晚上出去吃一顿。开始的时候最难。

何老师:想养成练太极的习惯。明确行为最难,练太极的目的是让身体健康,结果却很累,没达到效果,在疑惑练太极是否能给自己带来健康。

陈润老师:正在养成的习惯:练腹肌。明确行为:练腹肌,目标是6块,现在是4块半;缩小规模:刚开始10个动作撕裂得太厉害,减少到1至2个动作,一步一步,现在可以30分钟腹肌撕裂;即时庆祝:每次洗澡,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腹肌线条,这种直观的感受让我停不下来,不停地欣赏自己。最难的是过程,缩小规模,特别是吃完夜宵,第二天赘肉出来了,有想放弃过好几次。

袁斌老师:想养成的习惯是放下手机,解决沉迷于玩手机这个问题。我说下我玩手机的情况,晚上吃完饭,我想玩手机放松一下,于是看了下搞笑的视频,觉得好好笑,然后就是不停地刷,手机不停地给我推送各种搞笑视频,以致于刷着刷着1、2个小时就过去了,但我本来已计划好要做其他事情,就因为玩手机导致我很多事情没做,很内疚。针对这种情况,我给自己制定的步骤,第一步是放下手机,第二步整理桌面,营造这种环境,第三步即时庆祝,完成后,我会对自己说我很棒。我觉得第一步放下手机最难,因为手机内容太吸引人,让人无意识地刷,根本停不下来。

好的,每位小伙伴都讲了自己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碰到的困难,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选一个更具有普遍性,更能产生共鸣的一个案例来分析,我们举手表决下。

好的,选袁斌老师的请举手,好的,全票通过,那我们把袁斌老师定为案主,袁斌老师想养成的习惯是放下手机,解决沉迷于玩手机这个问题。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的本质】

好的,通过刚刚大家的提问,那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下,袁斌老师想养成的习惯是放下手机,解决沉迷于玩手机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袁斌老师沉迷于搞笑视频的本质是什么。接下来请大家在组内讨论,然后请大家来分享。

好的,请各组派代表分享下。

第一组代表绘宇老师: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很难控制住自己,自控力差。

第二组代表陈润老师:第一点自制力差,第二点,他的起心动念是想看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但是大数据还会推送给他搞笑的等一些人性的诱惑信息,不知不觉会看一些这样的信息,大数据太强大了,给他编织信息茧房,出不来。

【3.明确问题的本质】

谢谢大家! 接下来我们回顾下刚刚得到的信息。大家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

讨论结果:沉迷手机的本质问题是他的自控力差。

拆书家:好的,那么我们找到了沉迷手机问题的本质是:他的自控力差。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问题的本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解决方案,请大家讨论下解决目标是什么,如何行动才能达到这个目标。请大家把解决方案写在便签纸上。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

解决目标是放下手机,解决到不沉迷手机就算满意。

【5.请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

时间到,请学习者来分享大家讨论的解决方案。

【学习者分享】

解决方案一:

陈润老师:第一个寻找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欲望的替代品,比如跑步、弹吉他或者看书,第二个把确实不能控制的APP卸载掉,第三个是反训练大数据,比如看到不是自己想要的视频,长按不喜欢,下次它就不会推送了,训练完之后,我打开小红书、今日头条,全是我喜欢的,最后一个就是控制欲望。

解决方案二:

绘宇老师:定一个闹钟,可以允许自己看多久,闹钟一响,就停止看手机。

解决方案三:

何老师:第一个是将手机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去碰它;第二个是当有念头想看手机时,就打坐;第三个是把注意力关注在呼吸上;第四个,将对自己不利的软件卸载;第五个,取关那些不需要的东西。

【拆书家反馈】

案主,听了三个解决方案,你觉得哪一个方案更适合你?更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案主:我觉得绘宇老师的定闹钟可以。每天下班后,很累,想放松下自己,就会看会手机,定闹钟及时提醒自己,定个15-20分钟,时间到了,就停止看手机。在松弛之间适当放松下。

拆书家:好的,祝贺案主找到了可行的方案。希望这些解决方案能够帮助你克服困难,成功养成微习惯。

那么这个解决方案也跟我们定的目标:能够学会简化行为习惯,利用微习惯配方三步骤让执行动作更容易相吻合。

那我们再来总结下,袁斌老师问题的解决方案:

1. 明确行为:把手机放下。

2. 缩小规模:通过定个闹钟,给自己10-15分钟看手机,闹钟一响,就放下手机,不再看。

3. 即时庆祝:完成了会对自己说我很棒,会记录字数,以周为单位,周末复盘的时候,达到了自己定的目标,会给自己奖励现金。

【A2催化应用】

【布置任务】

接下来给大家布置一个回去之后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来帮助大家更好地拆为己用。

请在回去后的2天内,请大家应用“微习惯配方”来培养一个新习惯(明确行为,缩小规模,即时庆祝),请参照以下作业格式并在微信群里发给我你的微习惯配方。

【学习者作业反馈】

1. 明确行为:

2. 缩小规模:

3. 即时庆祝:

【强而有力的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改变他人习惯四步法”,这四步分别为:1.明确行为;2.分解步骤;;3.做第一步;4.即时认可。同时,我们共同学习了“微习惯配方”,它的步骤分别为:1.明确行为;2.缩小规模;3.即时庆祝。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能够轻松养成好习惯。成功会带来成功,希望大家从小事做起,慢慢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感谢】

非常感谢大家一路的陪伴与赋能,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和发言,你们每一次的反馈都将使我进步。

感谢我的师父小园老师、男神老师和何小华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

谢谢大家的时间!

我的分享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