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传统的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消费是理性的,但是《怪诞行为学》这本书给我们揭示造成我们非理性消费的原动力,以及它的规律,从而思考如何趋利避害。无论是做营销,还是被营销,都十分的实用。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去超市购物经常可以看到“原价19.9元,现价9.9元”的促销商品;看电影的时候大桶爆米花份量是小桶的两倍,但价格只多3块钱;汽车销售人员通常会先给我们推荐价格很高的车。这些现象是商家无意的还是有意的行为?他们运用了什么原理,让我们钻进营销的套路。
I 通过原文片段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比较”在消费或日常决策中经常被对方设计。那么如何避免落入对方的套路呢。怎么做呢?像书中告诉我们那样,“当心诱饵”我们在购物的过程中会发现我们去利用“对比”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做出了正确的,有利于我们利益的选择,但是往往落入到商家的套路中,例如肯德基的第二杯半价和全价的咖啡我们更容易选择第二杯半价的。第二杯半价的就是真正的“诱饵”。我们不能当别人的诱饵,也要了解商家的价格套路。怎么做呢?书中告诉我们:
第一步:找出引我们上钩的诱饵
第二步:看胃口大小决定咬不咬钩
我们在决策之前就要客观冷静的分析,对方是不是在通过设置参照物的比较,突出自己的优势,从裹挟我们做出对方想要的非理性决策。然后根据自己真实的需求,回归到理性的选择中,不做剁手党。
我每次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几乎每次都购买大桶爆米花,结果往往是根本吃不完,带回家后又不吃,最终浪费掉。其实电影院的爆米花,就是典型的商家通过“比较”的套路,让我们进行非理性消费的实例。商家主要想卖的就是大桶爆米花,大桶爆米花的优势就在于份量足。所以商家选择的比较参照物就是比它份量小的中桶爆米花。那么如何让用户在中桶和大桶的中非理性的选择大桶呢,很简单价格只差5块钱,但是大桶的份量是中桶的两倍。所以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马上就发现买大桶爆米花太划算了,果断买买买,很容易就落入了商家设计好的套路中。
在学完这个片段之后,在以后面对这种情况下我要先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诱饵,然后判断我是否要继续按照套路进行购买。如果我吃不了大桶的爆米花,即使只比中桶的贵一点点,也是不划算的。以后在购物消费的时候,特别是觉得太划算了,一定要买买买的时候,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是不是商家在用“比较”的套路,诱导我们非理性消费。比如去超市购物的时候面对以前无法抵挡的“原价19.9元,今日促销价9.9元”黄色标签诱惑,冷静下来,告诉自己这是“比较”的套路,一定要理性消费。想清楚它是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引导小组分享过去的经验:
我们已经读过这个片段,了解到商家在营销过程中经常使用:通过和另一样商品的比较,突出自己的优势,来诱导我们选择他们要主推的商品,从而让消费者感觉是在让利,实则是在获利的促销手段。那么大家现在来想一想,我们自己有没有被这种“比较”的方法套路过,做出非理性的消费或者生活中的选择。请大家小组讨论写下来并且分享自己的经历。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
第一组分享案例:去超市买三泡台,发现有一款在做促销,觉得很便宜,于是就买了。回家后发现,其实买散装的更加划算。就因为商家的促销信息,导致非理性消费。
第二组分享案例:双11的时候,很多商品都采取了先升后降的策略,让消费者认为便宜了很多,就抢购了很多东西,事实上可能比平时还要贵些。
引导小组做知识应用规划:
那么请各组的小伙伴针对刚才分享的入坑经历,讨论以后如何管好自己的钱包,理性消费。2分钟后每个小组一人进行分享
第一组分享:之前去超市购物,想买的东西只有一两件,但总是被价格相对便宜的促销商品吸引,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下次去超市购物,要提前列好购物清单,避免漫无目的的逛超市,在看到促销价格的商品时,冷静想清楚是不是自己需要的。
第二组分享:下次双11前做好清单。不要被价格和“双11”的广告吸引,知道诱饵是“降价”。不在清单内的商品,坚决不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