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 所属活动: 用三体脑原理战胜拖延 所在级别: TF2-4 学习主题: 用三体脑原理战胜拖延

开场:

【自我介绍】

各位伙伴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的读书会,今天是我的2-4过级,预计时间是1个小时左右。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先来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韩亚琴,我的三个标签是心理咨询师终生成长者,一级拆书家

【分组】

【图书介绍】

F:今天分享的内容来自《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作者杨滢是一位脑科学专家,也是一位全面发展的学霸。作者将世界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结合当下教育环境,为家长全面梳理了家庭开发儿童大脑的一系列科学原理和实操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各科素养。

A:相比于其他家庭教育类书籍,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从脑科学角度指导中国家庭教育实践的书。是国外的“偏学术”和国内的“经验主义”做了连接尝试,本书讲解了更系统的知识,更详细的介绍和更丰富的例子。

B1:这本书已经把脑科学和儿童教育的每个部分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帮你用脑科学把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学霸。

B2:我们今天学习的片段,可以帮助你用三体脑原理来理解人性,顺应人性,战胜拖延难题。

【R1阅读原书拆页】】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从三体脑原理分析拖延的原因。

【过渡】在这个没有停止键的数字时代,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情况,经常和自己的拖延交战?周日晚上吃完晚开始刷剧刷抖音放松一下,结果一刷停不下来。10点钟睡觉的闹钟响了,开始天人交战,再看一集就睡觉,结果一集又一集,刷到深夜,眼睛睁不开了,想到明天还得上班呢,终于关掉了手机。感觉好懊恼,自控力怎么这么差呢,咋又刷了一晚上,本来还想晚上看会书学习点新东西提升下自己,结果一拖再拖。

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沉迷于感官上的即时满足,像刷剧,剧直播,玩游戏等等,对于为未来做准备的重要事情,比如运动健身,阅读写作,自媒体创作等等,却迟迟行动不起来。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不受控制呢?我们要该如何去掌控大脑呢?

今天的两个片段会给大家逐一的拆解,第一个片段是讲解拖延的三体脑原理,第二个片段是如何用三体脑原理战胜拖延的策略,两个片段是递进关系。

接下来邀请大家阅读片段1,看看拖延症患者的大脑在发生什么。完成的伙伴请示意我。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P333-334

用三体脑原理战胜拖延

蒂姆·厄本(TimUrban)曾做过一个TED演讲,题为《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Inside the Mind of a Master Procrastinator),这场演讲生动地阐释了这个问题。这个视频在网上已经有几千万次的播放量了,人们都对他的形容深表赞同。

厄本在演讲里说,我们的大脑里住了三种角色:一只即时满足的猴子(the instant gratification monkey)、一个理性决策者(the rational decision-maker)、一个恐慌怪物(the panic monster)。

一般情况下,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猴子(系统1)占据主导地位,而理性决策者(系统2)总是在一旁加重这位拖延症患者的后悔和自责的情绪。到了临近死线的时候,比如再不写论文就会不及格,再不做某项工作就要被领导骂··恐慌怪物就会出现,这时拖延症患者就会突然产生无穷的动力,加班加点、通宵熬夜,终于在最后一刻把任务完成了。

如此说来,死线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并不是毫无道理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并不是生活中所有事情都有死线的。如果你要创业,或者要创作(从事画家或作家一类的工作),这些事情是没有死线的;如果你要追求爱情,或者要结束一段不好的感情,这些事情也是没有死线的。

如果你只有靠死线才能产生动力,那么你将被困在平庸的生活里。因为精彩的事物和人,都不是靠死线完成能够获得的。最让人难过的并不是无法实现梦想,而是从来不曾开始追逐——这种永远没有开始追逐梦想的状态,最终会导致一个人自卑和自厌。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这个原文片段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的大脑里住着三个角色,我们的大脑是三体脑,猴子是哺乳脑,理性决策者是理性脑,恐慌怪物是原始脑,这三个脑的特质和互动关系对我们行动的影响。

意译案例:

厄本的演讲《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视频里生动地讲述过他自己的一个严重拖延的故事。

厄本在演讲里说,他在写为期一年的博士论文时,理性决策者开始做计划,把一年的任务按比例分到四个季度。结果一个季度过去了,猜猜结果如何?猴子没有任何行动,理性决策者只好调整计划,把任务按比例分到剩下的三个季度。就这样过了三个季度,猴子依然按兵不动,理性决策者一直在催促着,该开始了,来不及了,你这个重度拖延症患者,再不完成论文就毕不了业了!结果到最后一周依然没有行动。

直到倒数第三天,恐慌怪物出现了,展现了它惊人的力量,熬了两个通宵,完成了90页的报告,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分钟交上了报告。

报告是完成了,质量猜猜怎么样?可想而知,他被学校约谈了,论文不及格。那些有截止日期的事,比如说工作上的事,有外部环境要求的事,我们还可以用恐惧怪物拼一拼。

那对于恐慌怪物起不了作用的事,总结一下我们经常拖延的事情主要有以下3类:1.没有客观期限但重要的事情,2.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拿到成果的事;3.主观上觉得很难的事等。对这些事的拖延妨碍我们变得更优秀。

WHERE:当我们想要活出优秀的人生,追逐梦想进行创业或创作,学习新技能等等,或者想要解决关系问题,保持健康等为未来为美好生活做的准备,但又经常拖延,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来分析拖延原因。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大家过去的半年内,大家有没有在生活、工作、学习、教育上有过很拖延事的吗?比如有没有买了一直想学却拖着没学的课程,答应别人或自己要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每次想到就感觉很懊恼,很自责。

邀请大家写出一件最想解决的拖延事件,并分析出拖延的原因,写在便签上。

【学习者案例记录】

大家都写了什么事呀?邀请一位分享下。

学习者1:健身拖延。

我:你觉得健身对你来说是什么原因导致拖延的?

学习者1:我觉得没有期限,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我:没有期限。

学习者1:然后再就是去锻炼一回两回也看不到什么效果;比如说跑个五公里就感觉很痛苦,跑个两公里还是很痛苦的。

我:有点感觉难的哈,三个好像都占了是吧?嗯,特别好。

片段二
R 原文片段

【R2阅读原书拆页】

【学习目标】

在跟随我完成本次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够用三体脑原理,制定出解决拖延的策略。

大家发现了再自律的人,也会有拖延的时候,因为我本质上是个哺乳动物,这是我们需要去先接受的,但是和我们大脑里的猴子斗智斗勇,对治拖延和懒惰也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事。接下来邀请大家看片段2,看看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好用的方法来对治拖延。

片段2来源:《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脑开发课》P334-337

用三体脑原理战胜拖延

要摆脱这个循环,我把方法分成三类:上策为爱,中策为熟能生巧,下策为循序渐进。

(1)上策:爱

前文我已经提到了,我们永远不会拖延自己喜爱的事物。

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业并为之狂热的人,是最幸运的,也是最容易成功的。如果生活中有你不喜欢但必须完成的任务,能找到你愿意为之奋斗的人,也可以战胜懒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成为父母后,突然变得像一台效率奇高的机器。为了孩子,什么目标不敢想?什么苦不能吃?什么事情豁不出去?

所以,我们可以把目标(比如标语)或所爱之人(父母、伴侣、孩子)的照片,贴在手机壳、钱包上,或者放在办公桌上,每当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提醒自己奋斗的意义。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给自己设定一个很短的时间,比如25分钟。在这25分钟之内必须精神集中、一心一意地努力干活。25分钟后就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比如看个视频,休息一下。等适应了这个节奏,还可以逐渐把这25分钟的时间延长,然后给自己更多奖励,保证痛快干活之后痛快地玩。

(2)中策:熟能生巧

做项目的时候一气呵成,把每个步骤都做好,最好不要同时进行好几项工作。通过熟能生巧去掌握一件事,降低主观难度对行动力的影响,减少那种“我觉得这件事太难了,无从下手”的感受。

比如一年中要完成项目A,B,C等,那么就用4个月集中攻克项目A,用4个月集中攻克项目B,用4个月集中攻克项目C···以此类推。尽量不同时进行N个项目。

如此一来,不仅用来转换思维模式的脑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极大降低,而且当每个项目进行到后半段时,你已经对它极其熟悉了,进入专家状态,做起来得心应手,因此很快就能进入工作状态。

《算法之美》(Algorithms to Live By)里也有类似阐述,转换 任务会导致时间大量流失。所以,一旦开始做一件事,就完成它之后再开始下一件事,是解决拖延症的良药。

不仅如此,完成一件事的快感还可以刺激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让你拥有获得奖赏般的愉悦。

注意,我们容易因此而进入另一个误区:预防性拖延症(pre—procrastination)。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每天早上列一个很长的清单,各种小事杂事都在列上面,比如寄个快递、回个邮件、买个东西、给某领导简单汇报一件非重要事情等等。通过做这些非重要的小事杂事,使自己看上去很忙,以此来回避最主要的、最艰难的工作。

这个误区的产生原因在于,人类的大脑总是想尽快减少任务 数量,次要的、简单的工作能马上做完,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给人以满足感。特别是当你在纸上或任务清单软件上划掉了已经完成的任务时,会让你产生一种完成了很多任务的错觉。

因此,为了避免进入预防性拖延这一误区,你不仅要马上开始做事,还要做最重要的那件事。而改掉“回避高难任务”这个毛病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完成任务所需时间(time)和任务重要性(importance)这两个系数相乘:

得分=完成任务所需时间×任务重要性

先做得分最高的,依次往下排,这样你每天都要先做最难、最重要且最耗时间的任务了。

(3)下策:循序渐进

简单的循序渐进,我相信大家都会,就是把一个大任务分成很多小任务,再耐心地各个击破。

为了保证每个小任务可以及时完成,要逐一设置死线。这个死线最好是来自外部的,这样才能激发你心中的恐慌怪物。比如你告诉好友,如果今天你不完成30页论文,你就输给她1000块钱。罚金的数额越大,你心中恐慌怪物的威力越大,见效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当然,你还是需要人为设置死线来限制自己。但是没办法,我们脑子里系统1的那只猴子就是这么强大,它就是想玩,不下点儿狠招,你很难战胜它,赶走拖延。

因此,在拖延了4个小时以后,我终于把这篇文章完成了,做完了今天应该完成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用到了这些方法,希望它们有助于你自己和帮助孩子战胜懒惰和拖延,毕竟懒惰和拖延不是罪,只是最简单的人性,它们会永远存在,伴随你一生。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概念重述】

WHAT:这个原文片段告诉我们当我们了解拖延时大脑发了什么,我们就要顺应大脑运作的规律,来制定战胜拖延的策略。

WHY:当我们的策略是顺应人性时,战胜拖延就变得轻松简单有效。

强调不那么做的坏处:过去的很多对治拖延的方法都是加法,是反人性的,都是由理性决策者来督导完成的,但是理性决策者督导会加重后悔和自责的情绪,产生内耗,所以在理性决策者的高压下很难持续。所以作者分享的方法都是在做减法,是顺人性的。

预防可能的异议:可能有人会疑问,当我顺人性,降低了对自己要求,就会进步很慢了。现在很多人在倡导一句话:慢就是快。当我们顺应人性,跨越这些导致拖延的障碍时,至少我们行动起来了,一次次挑战成功后,我们的能力和经验就会增加,势能就会叠加,后面做起来就会越快越轻松,熟能生巧。就像转盘,最开始转的时候是最难的,需要更大的力,转起来后,就越来越轻松了,因为有惯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猴子先行动起来。

HOW细化步骤:

作者分享了三类方法,上策为爱,中策为熟能生巧,下策为循序渐进。我们人性本质上还是哺乳动物,顺应人性去推动,把我们要做的事设计成猴子喜欢的方式,就是做起来感觉简单快乐,让我们逐渐爱上要做的这些事,是对治拖延原则。我把这些策略重新分成了以下3个步骤,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和自己的感受,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策略使用。

步骤一、用好天敌

1.定死线:给每个任务设置截止时间,最好设置来自外部的压力

步骤二、轻松简单

1.降难度:一段时间集中攻克一个项目;降低目标

2.拆任务: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逐个完成

3.先最难:每天从最难最重要且最耗时的任务开始做,具体步骤如下:

a.列出当天所有要做的事情;

b.给每件事的重要性0-10打分,并评估完成需要的时间,两个数值相乘;

c.得分越高,排序越高。马上从1号开始做,完成后再做2号,依次类推。

步骤三、快乐至上

1.找热爱: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或愿意为之奋斗的人做为动力,激励自己;

2.给奖励:设定很短的专注时间,完成后就给猴子喜欢的奖励;然后加长时间加大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推荐的是精神奖励,随时给自己鼓励肯定。

把“先最难”放在轻松简单类可能会有点费解哈,其实当我们从最难的开始,再做次难的就会感觉简单了,而且熟能生巧;当然做最难的事也可以用上降难度和拆任务,把任务变得轻松简单。就像我过去觉得过级还挺难的,准备合适的片段,写稿,改稿,再过级,但自从我自己开过2天的课程之后,现在过2-4我感觉也还好,当然这里也有熟能生巧的原因。

所以是简单还是难,只是种主观感受而已。当我们把一个客观上很难的事,在主观上用这些策略拆解成简单时,我们就很容易挑战成功。《道德经》里就有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这个意思。当我们成功过一次,我们大脑里的猴子就会特别快乐,兴奋的想要再挑战,直到上瘾,我们的自信和能力很快就可以提升起来。

例子:

刚刚说到我挑战我开2天课的故事,接下来和大家拆解下这件大难事我是如何做成的。之前很多同学在开2天的公益课,我们平台也一直在培训和推动,但是我一直没行动。第一,因为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是个大工程,需要自己负责招生、招募工作人员、备课、2天讲课等等。第二,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没有客观的截止日期。

上个月我决定挑战自己,我先看了时间,第三周的周末有时间(定死线,来自内部)。但决定后也还是没有马上行动,拖了几天就问自己,那我现在要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我想到先做海报发朋友圈招生(定死线,来自外部)(用好天敌)。很神奇的是,海报发出去后感觉心态就变化了,畏难情绪小了,大脑自动去想接下来要怎么更好的招生呢。这时候恐慌怪物抢过了方向盘,理性决策者开始占主导了。于是决定接下来第一周每天发三条朋友圈招生(拆任务)。第一周招到的人数不多,虽然有点失望,但正好提醒我明确这次课程的目标。这次的第一目标是锻炼自己完成2天课程的能力(降难度),小范围的给几个认识的朋友上课反而是好事,可以提升我的安全感,让我更好的发挥,讲课这事难度就下降了。(轻松简单)。讲课那周的开头正好赶上中秋假期,给自己放了3天假出去玩(给奖励),计划回来后开始备课。

按计划最后三天开始备课,备课是我的难点,于是把任务拆解,一次只备一节(拆任务),不要求完美只要求先完成(降难度)。做的时候用番茄工作法,完成一节就休息,兴奋的自我肯定(给奖励)(快乐至上)。第一天早上感觉有点难,到下午的时候就感觉简单了,两天备完一轮,第三天再优化的时候,就感觉so easy。最后按计划上完了2天的课,表现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很多,对自己这次挑战完满成功特别开心。

我这件事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用对了这些战胜拖延的策略。

WHERE:当我们拖延时,但又觉得很有必要做;或者身边人孩子,家人,同事有拖延时,可以找到适合的策略来应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分步催化】

邀请大家拿出刚才写的便签。想象一下下周五晚上吃完饭,当你又刷着电视剧小视频、或者玩着游戏,突然想到有一件很想做的事情拖着还没做时,停下来问问自己,如果我使用今天学到的方法,我可以如何马上去完成这件事呢?我在哪些步骤上做些调整,就可以让我更好的完成它呢?请在小组内分享你的应用。

【学习者案例分享】

邀请大家分享一下制定的对治策略。

大家有什么疑问,或想要分享的,可以发言。

我就讲一下减肥的事情,原先设定的是两个月减30斤,后来失败。

学了今天这个之后呢,我觉得我可以给它拆分一下,

1.定死线:就是首先我要定一个完成目标的时间节点,比如说两个月,还有我每天也要定时间期限,我每天要干的那些活,比如说每天九点钟之前我必须完成。

2.轻松简单

降难度:把过去设计的很多项目精减成先做一项,第一个礼拜我就跳绳。原先设计的20分钟,减到十分钟呗,第二个礼拜再加时间了,等体能上来了再加到半小时。等到后面再加爬楼梯,加到两项。

第二个月开始注重饮食,去学习和制作有利于减肥的方法。

3.快乐至上

每天定时完成,让自己感受每天的成功的感觉,让肌肉和身体形成惯性,慢慢养成习惯这种模式,把减肥训练成为一个爱好。

【A3现场演练】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演练。

请大家认真听一下场景:小丁很把一套书看完,但是老是拖延着没行动,有时想起来翻了两页就扔一边了,感觉很苦恼。于是找好朋友小美帮忙开导,希望能让自己赶快行动起来。

现在邀请两位进行演练,一人扮演小丁,一人扮演小美,小美运用三体脑原理战胜拖延法帮助小丁梳理出战胜拖延的策略。

接下来我们分组演练,演练时间5分钟,完成后,我会选一位“小丁”和一位“小美”来做示范。现在开始。

邀请“小丁”和“小美”来为我们做现场展示。

【学习者案例分享】

小丁:我经常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或者是说看着看着,去刷手机嘞,经常会这样,怎么办呢?

小美:你最近有没有什么比较焦虑的事情?或者是比较让你感觉到很难受的事情?

小丁:我最近就是想养生。

小美:想养生,这本书上有没有可以养生的内容,你看一下那个大纲。我发现这第三章是你可以看一下养生类的,这里面可能就只有这么几页,你可以翻进去看一下,看一下能不能养生。

小丁:这个小小的一块可能挺好,我就觉得我有了我要的答案了。但是这本书我没看完,那我怎么想着把这本书看完呢?

小美:没关系,换一本书继续看关于养生的,你感兴趣的多看看,完了以后到时候再大概的翻一翻。就是不用一次性把它看完,就是你感兴趣的先翻一知半解没关系,这个书你看一下还有没有讲养生的问题,如果没有就放一放换一本书。不要老是在那磕着一个。

小丁:不要把它当成任务

小美:对对。你要当是你想解决你养生的问题,有就看一看,没有就放一放

小丁:有些书是不一定要全部看完的,给我有什么样的启发,有了已经就是收获了,不要把它当成任务性的,因为任务任务它不会给你带来真正的爱好,真正的这种喜欢上它。

【新技能:反馈】

谢谢大家精彩演练哈,大家都很用心的去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强有力的结语】

只要我们懂人性,顺人性,就可以轻松的战胜拖延,让我们行动杠杠的,走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完成一个又一个挑战,创造自己渴望的美好人生。

今天的读书会就到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