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自我介绍】Hi,各位小伙伴,大家好,我是宁宁,我有两个标签:2级拆书家、前活动策划、先项目运营
【分组】为便于后面的讨论,我先分个组。
【图书介绍】(2分钟)(观察家观察点:1.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2.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 个步骤)
【场景】大家有没有过喜欢某种兴趣,比如其实内心很喜欢画画,可是隔了很久都没有去动过,当你有一天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却还留有搁置半年没动笔没完成的画,你萌生了一个念头,想要继续去完成它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太会画了。为这项技能丢失感到婉惜,总感觉是因为没钱没时间才没坚持下去。
【提问】我们今天想探讨一下平常没有过多时间没有钱,我们在这种囧况下如何保持这份热爱?
【影响】在精力不够的情况下坚持花时间培养兴趣很容易就会影响工作状态,紧接着将会面临领导对你工作能力的质疑,可是我们如果长时间不做这些我们喜欢的事情,就会失去能给自己赋能充电的机会,然后之前掌握的这些技能也会被我们的身体遗忘。
【解决】今天,让我们了解一本书《精进》,不但可以帮助你找到坚持兴趣的方法,还能让你放大兴趣的价值,从继续坚持兴趣-内化技能-形成产品,也为我们提供一种快乐创业的途径。
【两个拆页的关系】(观察家观察点:1、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2、两个拆页是有逻辑关系的,比如递进关系。)
(今天我会为大家带来两个拆页片段,让我们先用上帝视角来看看整体了解一下这次两段拆页的关系结构)
大家可以先看这个图,放大兴趣价值圈
将兴趣的价值放大有三个层次,从消费型到生产型,讲的是如何将自身兴趣的价值从自我娱乐上的满足放大到让自己更受益,解决热爱难以持续的困扰,我们的拆页一会讲解这部分;从生产型兴趣到最小化可行产品,由个人向社会层面进阶,让身边人更受益,这是拆页二的内容。本次两个拆页是递进关系。
【学习目标1】
(观察家观察点: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本次我们第一个拆页的学习目标是,能够用“设计兴趣的使用场景”这种方式(澄清)来给原本没坚持下去的兴趣设计(行为)一个产出形式(界定)。
(这部分大家有不理解的吗?)再一次和大家达成学习目标共识“改造兴趣,通过一个动作,让自己的热爱更加持久”,带着这个目标,请大家带着问题看一下片段,大家可以先产出自己的理解,之后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理解
R原文片段:
第一个RIA(15-25分钟)(观察家观察点: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下面,请大家用1分钟时间阅读拆页,读完的伙伴请举手示意我。
【主题】一个动作,让热爱更持久
【片段来源】《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微信读书P.104-105
【R1】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做一名普通职员,而你的个人爱好是画画,那么你可以考虑在平时的工作中用画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不论是工作汇报演示还是会议时,你都可以流露出你的这些才能,引起同事和领导对你的重视和欣赏,甚至,你可以在公司或者部门内推广视觉思考的方法,使它成为更多人提升工作效率和沟通效果的工具。
而“改造”爱好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有“游戏禅师”美誉的著名游戏设计师陈星汉,就是因为14岁时玩《仙剑奇侠传》玩到感动落泪,而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游戏设计师。实际上,今天很多的游戏从业者,年轻时都对游戏很痴迷,但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赏玩游戏,而是还希望亲自创制出游戏作品。同样的,如果你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那么不妨提起笔来自己尝试创作,借用著名小说家斯蒂芬·金的劝告就是:“开始写吧,年轻人!”如果你对电影感兴趣,看过很多很多电影作品,那么你就不妨写几篇影评,通过写作影评的过程来收获对电影更深入的思考。实际上,只有当你把“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时,你才会渐渐发现以前没有窥见的门禁,发现之前未见的妙处。
I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6分钟)
(观察家观察点:1.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2.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适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3.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看完了片段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启发?
原来我们考虑兴趣练习的场景会比较单一,会认为兴趣和工作场景本身就是格格不入的需要我们区分开来,然后我们总是会想要单独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兴趣,发现好像总是时间不够用。可是如果我们去找到更多应用场景为这些兴趣去做些产出,(也就是把兴趣改造成生产型兴趣)会得到更多的正反馈和成就感,这种方式可以来帮我们坚持热爱。
在改造兴趣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片段中出现的消费型兴趣和生产型兴趣:
【讲解中在概念与案例之间折返】
(观察家观察点:1.举出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2.简短互动)
消费型兴趣是用消费来快速满足自我情感需求,比如感官上的享受 - 拆盲盒,会不停去买去拆,享受的是拆盲盒的惊喜,属于花钱就爽。
生产型兴趣是在满足情感的需求上还满足了成长(技能提升或认知增长)和有输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例子是不是生产型兴趣:
案例1
我喜欢宠物,就买了一只宠物猫,每天都要和它玩耍,享受跟它度过的每一天。是不是生产性兴趣?
【互动提问】这个是生产型兴趣吗?
不是!这个是消费性兴趣,主人公对猫感兴趣,他是花钱享受和猫互动,满足自我情感需求,但并没有满足自我成长(知识+技能)的需求。
案例2
我喜欢猫,也喜欢研究关于养猫的技巧和知识,常常听有经验的养猫人分享养猫心得。
【互动提问】这个是生产型兴趣吗?
不是生产型兴趣,满足了自我情感需求和自我成长需求,但是没有如笔记,分享的产出。
案例3
我喜欢宠物,也想通过网络认识更多喜欢宠物的人能够互相交流学习成为养宠专家,我每周都会总结自己的养宠经验,并形成分享贴,在小红书更新这些真实发生的心得体会。
【互动提问】这个是生产型兴趣吗?
是生产型兴趣,她不仅满足了自我情感和成长需求,并且也有产出。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生产型兴趣不只是满足自我情感需求,同时满足自我成长(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并且是有产出的。
分析发现,原来生产型兴趣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价值,我们提炼出改造兴趣的价值,给自己不断的暗示,形成正向反馈,让热爱更持久。这看上去一点不复杂,只需两步:
【How】引出具体步骤
1、 找场景输出
思考一下我们还有哪些场景 可以锻炼或者用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比如爱好演讲
有没有可能在会议上,客户谈单,年会主持这些场景来锻炼?(这里是产出)
2、 去提炼价值(情感满足,自我成长)
在这些场合下我可以通过兴趣去输出价值?
①用演讲的架构说服小伙伴做一样我想做的事务。(会感到情感满足,技能也得到锻炼)
②在工作会议发言中去发挥所学的演讲知识,获得领导的认可。(演讲水平被认可的满足感)
③在小伙伴进行工作抱怨时通过演讲和共情,说服他建立工作的信心。(会有帮助他人很有意义的成就感)
讲一个应用这个步骤在我身上发生的例子:
我喜欢组织开展活动,在拆书帮分舵活动中通过做主持人可以锻炼开场热身的能力;开展“5周定级破局营” 可以锻炼项目运营能力;通过做公众号可以锻炼的宣传能力。基于从2019年开始不断组织活动的经验带来的这份自信,帮助我得到策划能力的成长,实现2022年转型活动策划。
【Where】这个工具适用于想要找到一项兴趣,将其打磨成技能,又觉得很难坚持的朋友,或者是希望可以将兴趣发挥作用的小伙伴。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2学习者拆为已用
【A2】催化应用-编剧本(9分钟)
(观察家观察点:1.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2.对学习者的分享和提问,有体现通过向学习者提问来进行回应式反馈。)
现在请小伙伴编写一个“坚持兴趣”的未来行动计划剧本,剧本需要大家设定一个背景,体现双方对话,代入分析一下兴趣背后的价值(情感需求,知识技能成长需求),用今天打造生产性兴趣的步骤(1、找场景输出2、去提炼价值)来帮助他解决这个困扰。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请小伙伴准备下,写一下剧本摘要,一会我们请一位小伙伴分享。
兴趣:摄影
人物:
朋友:对摄影已经有一定基础了,后期投入对镜头和时间精力的要求更高
我
时间:
星期日
地点:
茶余饭后
背景:
朋友非常喜欢摄影,可是摄影的装备非常烧钱,平常因为工作很忙几乎没有整块的时间可以去户外拍摄,身边的朋友看他如此纠结都劝他放弃摄影,他来找你诉苦
对话内容:
(包含设计应用场景)
朋友:我想买一个专业的镜头,可这价格高的离谱,我一个月才几千块工资,要攒好几个月不吃不喝。
没钱没时间,还想坚持摄影怎么办?
我:那我们来想想看怎么解决没钱没时间,那你没钱,能不能找到一份更有前途或者更有报酬比较丰厚的工作?
朋友:目前不可能。可我还想玩摄影,摄影机子我是一定要去摸的啊,哪怕小区拍几张也也过瘾的啊啊,
我:你这是真热爱啊啊,拍出的照片也还不错,所以朋友圈里面大家都喜欢跟你一起出去玩儿,因为谁不喜欢旁边有一个免费的摄影师了。你看你既然工作不可能换,那反正老板最近也没打算给你加工资,那你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加工资?你们单位不是有一个那个宣传部嘛,宣传部推公众号对图片要求还是很高的,你看你能不能找一个合适时间拍一些片子给领导去看看这个是不是可行?嗯他说前面好像是跟宣传部有合作过,但是也没有说报酬的事儿,那我说你接下来可以去谈一谈啊,你是水平已经很高了啊,你这个出去跟他应该也是能够赚到钱了。(场景1)
朋友:我想起来了,现在什么同学会啊,什么亲子活动啊,都是很流行找跟拍的,就是那种及时传到朋友圈啊,大家可以发九条的那种,他照片要求没那么高,后期也不需要有什么制作,但是对于构图什么的都还是蛮要紧的,可以显示出高级感。(场景2)
我:那你不是就有这个水平了吗?那你知道这个定价吗?
朋友:上次我们还找了一个熟人,大概一个小时是1000-1500左右啊。
我:那你找找几个你摄影圈的朋友,大家一起可以去接单啊,这样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你应该也抽得出来的,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没关系,我们周末也是两天双休的啊,那工资又涨了啊。
朋友:我女儿那个班级好像好多小朋友也想学摄影的,他们学校也有那个摄影班什么的,要么跟他们家长老师联系一下,那我一开始可以免费教嘛,等他们想学一些更厉害的,那我带他们去高级班,高级班又可以收费了(场景3)
我:对对,你就这三条先做呗。这样子的话有更多的时间摄影,然后变现率也增加了,还自己也成长,很多孩子的摄影和技能我都培养起来了。啊,我觉得还自己还蛮有成就感的,然后赚来的钱还可以买更多的镜头和装备。(价值)
拆书家反馈:在整个对话过程当中提到了找出了很多我们的应用场景,比如说,可以去教小朋友来这个学习摄影,或者从周边的家长好评和需求开始接一些简单的商拍,为宣传部提供用来发公众号的图片,不光技能还能继续锻炼,变现率也增加了。(价值)
【拆书家总结】“改造兴趣”其实是一个帮助认识自己的过程,是拓展能力的边界的灵方,在点滴产出中累计技能,获得成就感,可以让我们的热爱更加持久,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真正热爱的兴趣,坚持投入热情最终自我实现。
【过渡语】
在上一片段的学习中我们将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通过增加练习场景让自己受益。下一个片段,我们将选择一种或几种产出形式打造出最小化可行产品走出去,以满足更多人的情感和成长需求,让他人更受益
【学习目标2】(观察家观察点:学习目标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接下来的拆页会介绍什么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学习完第二个拆页后,大家能够根据打造并迭代最小化可行产品(澄清)的四个步骤,设计出(行为)针对某项兴趣产出最小化可行产品并迭代的行动计划(界定)。用学习者微行动学习的方式,就行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R原文片段2:
第二个RIA(35-55分钟)
(观察家观察点: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括how的内容。)
【A1自测量表】激活经验(1分钟)
(观察家观察点:使用【A1】技能点环节的量表题清晰设置了多个选项,学习者通过自测可以了解在某种情况下自己的表现。)
在开始阅读拆页之前,请大家先做一下量表自测题。凭你的第一印象和实际情况来选。回答表格中的4个问题。请按1-6分的标准给自己打分,1分代表完全不符合,6分代表完全符合,最后把所有题的总分汇总出来。做完的小伙伴,请举手示意我。
1、我每次都能在练习兴趣中收获成就感
2、我的兴趣能力每半年就会实现阶段性提升和超越
3、认识我的人都因为我现在的兴趣爱好而获得帮助,便利
4、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的兴趣产出形式(比如,烘焙)值得他们买单
【I】解析自测题(1分钟)
这个自测题就是帮助大家了解自己,在发展兴趣这件事上,积累的成果和创造的价值如何?总分24分,分值越高,说明兴趣转化为价值成果的能力越强。好的,我看大家都做完了。
各位有没有在16-24分之间的?说明你们有持续在坚持自己的兴趣,并且你的兴趣已经能够很好的让他人和自己受益了。
8-16这个区间的小伙伴说明你们过往的经历中,兴趣有精进,输出成果和打造影响力还有提升空间,也许本次学习会对你有所启发。
分数在8分及以下的,代表着在兴趣输出成果方面,还需要多思考、多行动。
现在请大家阅读拆页二。
【片段来源】《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微信读书P.149-150
【R2】阅读原书拆页(1分钟)
一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
某种程度上,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着不可预知、无法确定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对未来订立高远的目标,制订完美的计划,施加种种美好的遐想,但这些事前的勾画却总被猝不及防的现实打乱。更糟糕的情形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之后,遇到无法预料的困难而中途放弃。如果借鉴精益创业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种遗憾。
那么,对一个个体来讲,他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产品”这个概念的内涵:
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制者锁在自己保险箱里的东西,而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 “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的价值,使人受益;
5.“产品”也是一种媒介。
按照这个框架去理解个体的产品是什么,就不难了。比如,在某家公司的实习经历不是产品,但基于实习经历写成的系统性总结报告可以算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对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可以算作产品;拥有绘画的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使用这项技能创造的绘画作品可以算作产品。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东西都太“小”、太简单了,不能算作产品。确实,它们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产品,可把它们当作个人的“最小化可行产品”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些小产品,可以作为你才华展示的载体,让你的才能搭载着这些载体,传播出去,供其他人欣赏、品味,并获得反馈,然后你可以继续做出更复杂、更优秀的产品。比如,从一篇短文到一篇长文,从一篇长文到一本书;从单幅的漫画到多格漫画,再从多格漫画到长篇漫画连载。如此一来,你的才能、声誉、影响力和成就感都会慢慢培育出来。
我们离“精益创业”并不遥远,一旦你明白它的益处和价值,你就应该马上行动了。
I拆书家讲解引导:
【I】拆书家讲解引导(13分钟)
(观察家观察点:1.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2.有体现出【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互动提问】
【拆书家】以下哪项符合最小化可行产品?
基于我喜欢组织活动的兴趣:
A:寻找自己喜欢的社群报名组织了一场自我满意的活动,来的人很多,氛围也很愉悦。
B:寻找自己喜欢的社群报名组织了一场自我满意的活动,来的人很多,氛围也很愉悦。将组织活动的流程和亮点总结后,在某个流量社交平台上传一堂9.9的“三招助你成为组织读书的操盘手”的录制课,让更多人知道组织活动的方法。
【学习者】
【拆书家】其实两个都符合
很多人可能会存在一个误区,A是在练习技能
让我们换个角度,先来找找用户?
情况A,用户是参与活动的人,用户体验的产品就是一场活动。
而B里,用户是想学习组织活动的人。产品是课程。
所以打造最小可行产品的关键不是产品的形式,而是你所关注的用户是谁?你能满足他们什么需求?
A场景用户的需求在于玩的开心,活动体验。
而B场景用户的需求就是想学会怎么去组织活动。
最小化可行产品里的“最小”是摒弃了传统对产品的定义,它不需要你的产品面面俱到,是满足用户需求而创建的用于运营的功能及服务。
【Why】
很多时候,我们在从事相关兴趣的过程中就具备了解决这些需求的能力,只是我们忽略了在长期发展兴趣中积累的能力经验对别人产生的价值。而通过打造最小可行性产品让我们和外界建立链接,看到他人的真实需求,获取改进意见,在使用者的反馈中提升产品功能性,被受众接纳,愿意为此消费。
【How】
从上述案例和拆页内容,我们就能提炼出打造并迭代最小化可行产品的四个步骤:
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获取用户反馈-学习优化产品
1、 构建最小化可行产品(具备某种功能性)(可以被体验)
根据自己的兴趣技能(擅长)找到答案
“可以给别人产生什么价值?” “能让别人收获什么?”
2、 传播最小化可行产品
将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平台或定向发送出去
“谁会关注这个问题?谁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3、收集反馈
自设几个关注的评估点,邀请用户完整体验完产品。
获取用户的使用感受,不足之处,直接建议
有些产品使用的情况是可以通过观察用户的反应来直接接收到的
4、学习优化产品
总结出1-2个能够马上改进的点进行调整
记录需要长期调整才能改进的点,针对性的学习突破它
【举例】
就拿拆书家的每场定级活动举例,我们每次都要设定学习目标找到致用类工具对大家提供的价值点,比如《非暴力沟通》拆书活动的受众就是希望提升沟通技巧的小伙伴,一堂主题拆书课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构建)招募学员参与活动(传播),评估点就是拆书的技能技巧是否完成到位,获取观察家,学习者和评审的反馈(获取用户反馈)以及调整自己的过级姿势。比如“知识点没将清楚”是可以通过向师父请教去快速调整的,“设计学习活动的严谨性”是需要用长期学习突破的(学习优化)。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想要把兴趣技能升级为受欢迎的产品的小伙伴。
A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已用
【A3】促动参与(微行动学习法)
(观察家观察点:1.对学习者的分享和提问,有体现通过向学习者提问来进行回应式反馈。2.在未包含how拆页的【A3】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在拆书家主持的微行动学习环节,讨论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微行动学习环节包含了5个步骤:(1)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提出并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2)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本质;(3)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明确出问题本质;(4)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第一步,提出并明确问题
【提出问题】
[拆书家]拆页二讲解的话题是,如何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方法,将一项兴趣迭代成受欢迎的产品。为了让小伙伴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今天学到的方法,我们就用微行动学习法,现场解决一个问题。
请大家回想一下,你们过往经历中,有没有这种情景?特别想把自己的兴趣打造成一个产品,但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困难太多,做不下去,最后不了了之。比如,想要录制一次视频课、制作一个小手工等等,后来不知怎么了,就是没做出来。请每位伙伴都分享一下你曾经制作一个产品的失败经历。
[拆书家]接下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分享的第二个拆页,当你想把生产型兴趣打造成产品时,如果用打造最小化可行产品的这三步,你们几位案例中的困难,能不能得到解决?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请大家把无法解决的问题写下来。
【明确问题】
[拆书家]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几个问题。但时间有限,我们就少数服从多数,集中选出一个比较共性的问题来探讨。大家表决一下哪个问题是你们接下来最想讨论的?
[拆书家]明确问题是:目前我已经做了56期的那个慧读父母沙龙,今年我做完第57期这个纪念活动以后,开始呈现井喷状态了,沙龙里各种有能量的人都冒出来了,成为了各个系列的主理人,比如说徒步,整理课,AI 数字化转型,商业领域的高管,设计师带着看展等等,但是全面的课程我都是公益的,也有低收费。然后有人开始募捐了啊,有收到1900,290的。我在想这一个项目之后如果要产品话,要往变现商业化应该怎么走?
第二步,讨论问题本质
[拆书家]接下来,我们请徐老师成为案主。请案主再复述一下刚才讲的案例,可以多讲一些细节,因为所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具体问题?
这个读书会是由我的兴趣孵化出来的,因为本身自己也想读书,碰到问题喜欢从主题阅读当中得到一些解决方案,那么我在想,这个部分能不能就是给别人带来更大的好处?当时第一期就带下来了,当时都是熟人,后面可能是因为它的价值放大了,到十几期的时候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都是朋友介绍的,包括来做幕后的运营,我觉得我作为他的这个创始者,我有责任让他变得更好。
总体来讲,可能目前这个Team是一个雏形的一个产品,可是我不具备商业运作以及产品化的思维,希望今天在座的各位能够给到我这个项目它的一个产品化的赋能。其实就是往变现,能够让它的规模变得更大。
[拆书家]在案主阐述的案例中,请其他几位小伙伴可以向她追问出:是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背后的哪个本质原因后就可以把案主说的问题解决掉?
大家轮流提问,然后案主回答
亚琴:你觉得如果你改变了模式,你还能保持现有社群的粘性吧?
案主: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我现在这样在做56年了,我觉得都很好。
亚琴:你觉得你现在社群的粘性,呃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案主:社群粘性最重要的我觉得是大家能从这个产品里有收益。
Nap:你想从这个产品里面或者你看中的价值是什么?
案主:我自己不断地读,我的收获比任何一个人都多。
Nap:那你觉得希望把这个产品发展成怎样的一个状态?
案主:有一个团队,我可以养活这些团队,让他们过得更好,进而滋养到整个读书会更好。我个人能力肯定是有限的,那现在有一部分人,他们有热情,也希望这个社群更好的状态,大家也是公益在做啊,但是我不能保证大家像我一样有热情而且持续不断,那我如果这部分能够给到他一些相应的报酬,那相对那个关系会更紧密一些,有团队以后力量会更大一些,最终的指向还是这个社群做得更好,影响到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好。因为对女性来说,其实是需要有一个榜样人物,脱不花这类人。
第三步,明确出问题本质
【确定问题本质】
大家将自己认为的问题本质写下来给案主确认
1. 没有向平台的借力,没有走出去的动作
2. 没有去推动成员商业化,裂变合伙人制
3. 没有给社群定位和制定运营的标准化√
案主明确第三条为问题的本质。
【确定解决目标】
向案主确认,你希望通过今天的小组讨论,将你的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
案主:帮助我有那么一丢丢的商业化的思维,去看待我的兴趣爱好。
第四步,讨论问题解决方案
请其他小伙伴给案主出一个解决方案。
Nap:
把社群的这个商业画布画出来,再去建立产品和设计运营。开始建立整个团队的时候,通过一个契机,“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有了一个运营团队,并且我们做了一些商业调整。然后合理的收取一定费用。每到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候,其实社群是允许变动,而且是下面的人希望你进行变动了。
这个时候,要找社群的成员开会,把他们的意向需求想做的事情收集起来,然后把社群规章制度和你们共同的价值导向找出来。然后名字取好,定好身份。其实你的社群存在势能差,这个非常好,能量高的人可以带动下面的人,互相增加联系。
宣发方面,也可以联合商业社群,互相对接合作。
宁宁:
大量的搜索和调查去找到这些学习分享类IP的案例,分析他们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比如丸子妈妈,或者身边就认识的比如兜兜爸,问一些心路历程。
亚琴:
跟你们团队做一些沟通,从社群里调研一些反馈,给他们说说未来可以产生的一些影响力,听听他们的一些需求啊,一些核心成员可能在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发展,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帮你去做商业的裂变,让他们成为这里的主人。
第五步,讲解讨论成果
现在请小伙伴来解答一下,针对案主的问题,你们给出的建议是什么?
采访案主,你觉得总结的这个行动建议,对你有帮助吗?你接下去的行动步骤是怎样的?
案主回应
本周四,和运营小伙伴就社群定位开一次讨论会。
解决自己内在的那一部分,以及将来这个团队要往什么方向走,它的定位是什么,这个还是要明确的,因为什么样的定位会决定它之后是商业化发展还是不商业化只是自己兴趣层面发展。那既然想让他变得更加大,也要向大家借力,内部运营团队的力,外部平台的力都可以。我接下来在本周三晚上和团队运营成员就社群的定位做一次主题讨论。
[拆书家]大家用微行动学习法成功地碰撞出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A2】催化应用-布置任务(3分钟)(观察家观察点: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要做的应用,比如:某个特定任务、和人分享、事后复盘或找人陪练。)
【作业】
请你在未来的一周,利用今天学的设计生产型兴趣和打造迭代最小化可行产品的方法步骤,设计出一套针对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兴趣升级改造成产品的行动方案。
【学习者案例记录】
兴趣:行动探询领域的拆书分享
1、 本周完成一场行动探询主题拆书的分享稿子
2、本周日下午在鲤朵书店,邀请对沟通领域感兴趣的学习者参与拆书学习。
3、活动结束后向大家收集活动反馈,主要是检查学习目标是否达成。
4、通过阅读主题书籍,以及寻求专业领域的老师反馈来进一步调整,做出升级版。
【有力结尾】(1分钟)
生产型兴趣可以让我们的兴趣更加容易坚持下去,最小化可行产品可以许多倍放大兴趣本身的价值,希望大家都能生活在热爱里。
(观察家观察点:总时长没有少于50分钟,没有超过80分钟。每个环节的时长分配符合本级训练概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