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大家好,我是波尔,二级拆书家,喜欢读书,特别爱分享。今天我的拆页,接下来,开始今天的3-2拆书晋级。为了更好的学习,我们先分成二组。
【学习目标】:在跟随我完成本次拆书学习后,学习者能够使用(行为)启发性三个步骤(澄清)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界定)
【事件】前几天在一家培训机构的门口碰到一对母女,女儿说,我不想学画画了,妈妈愣了一下,然后把女儿拉在一旁问:你为什么不想学了?女儿说:不喜欢学。看得出来妈妈很生气,但还是劝说:你看哈,当时我们报名的时候你也是同意的,现在你又突然说不学了,这让我很被动……家长耐心讲了半天,最后女儿愤愤的说:好好好,我学,我学还不行嘛!
【提问】不知伙伴们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遇到这样的情况会不会觉得自己的良苦用心不被理解呀?你会如何处理类似情况的?
【影响】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如果一味采取说教或告知的方式教育孩子,表面上看是害怕孩子走弯路,但实际上,直接告知、教导的方式可能会引起孩子反叛、抗拒,不利于亲子关系;即使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久而久之,也会让孩子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不敢面对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解决】今天带来的这本《正面管教》被多个国家誉为育儿宝典,由著名教育学专家简·尼尔森所作。里面讲到的“启发式提问”可以启发我们用更好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接下来,我先请大家须知一个自测(3分钟)
✓
【自测量表】
在正式进入本次的讲解之前,邀请大家看一份自测题,以下自测题有5个题目,请首先阅读题目,并判断题目中的情况是否与你的情况相符,其中:1=完全不符;2=基本不符;3=偶尔不符;4=偶尔符合;5=基本符合;6=完全符合。
问题3中的封闭式问题是指事先设计好了可能的答案,供孩子选择的问题,比如你是不是……?孩子只能回答是与不是
【自测表-量表解释】
请问,以上题目中,得分在25分以上的请举手(0人)。15分以下的请举手(人)。
【自测表-量表解释】
25分以上,证明你有较强的提问能力,平时善于运用提问引导对方思考。
15-25之间,说明你的提问能力还有进步的空间,可以运用今天的拆页进行刻意练习。
15分以下,说明你的提问能力还有待发掘,今天的拆页非常适合你。
前一章我们讨论过,可以利用启发式问题来帮助该子探讨他们的选择导致的后果。这也可以用来作为“花时间训练”过程一部分。如果你用启发式问题而不是对孩子说(往往是对该子提要求或说教),你就能够达到让孩子更多地参与、更好地理解的效果,并且能营造出更具有鼓励性和尊重性的氛围。只有当你真正对孩子的回答感兴趣时,启发式问题才会有效——也就是说,不要希望孩子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当孩子回答你的问题时,他们是在积极参与。当你向孩子说时,他们是在被动地参与。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你就有了机会去听他们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否一样。例如,你不要告诉孩子去收拾厨房,而是问:“在厨房变干净之前,你看到有哪些事情应该做?”
孩子可能说:“洗碗。”
你可以接着问:“桌子上的东西怎么办?”
孩子可能会承认,“噢,呃,我猜应该收拾起来吧。”
你可以回答:“对。还有炉子上的东西呢?等东西都收拾起后,桌子、处台、炉盘上还需要你做些什么?”
通过运用这个方法。你也是在花时间训练、引导孩子思考并且让孩子积极参与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很具有鼓励性的。有时候,给予鼓励的最好方式就是一个简单的拥抱。
【what】:通过原文,我们知道了“启发式提问”,那什么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就是通过提问(而不是命令或直接告知)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例子来辨析一下。什么是启发式提问。
1、妈妈问果果:你奶奶生病了,你是不是应该去看望她呢?(不是)
对,这不是启发式提问。这个问题是一个封闭式问题,启发式提问答案不是预先确定的,应该是有多种答案的。
2、老师问小乐:你能想出的方法就仅仅只有这两种吗?(不是)
对,这种隐含批评和质疑的提问方式,不是启发式提问。这种提问不仅不能引发孩子继续思考,反而容易引发孩子的委屈及反抗,不利于启发引导孩子。
3、妈妈问小亮:如果你忘记带钥匙回不了家,带来什么样的后果,那你以后应注意什么?你觉着你可以有些什么方法来解决?(是)
对,这是启发式提问。
我们发现,启发式提问的要点有三点需要注意,
1、要开放,不求特定答案,这样的问题能鼓励孩子自由思考和探索,而不是限制他们的回答。
2、不含批评和指责;旨在帮助孩子自我反思和成长,而不是让孩 子感到被责备。
3、有目标指向。问题虽是开放的,但提问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这儿引导孩子朝着某个方向思考。
【why】: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放松下来,主动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步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
家长如果总是采用要求、说教、命令的方式直接给予孩子 “答案”“标准”,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再沟通。
【how】: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什么是启发式提问了,那如何让启发式提问更有效呢?原文中举了一个案例,为了方便大家在实践中更容易操作,我总结了以下三个步骤,分别是:
1.问结果:问结果可以启发对方设立目标,可以有方向的向目标前进,目标越细越好。比如:在孩子画画前,先问问孩子想画一副什么画?为什么等?
2.问差距(困难):问差距可以帮对方认识到自己距离目标的差距,而不至于偏离方向。问困难可以帮对方理清思路,发现问题所在。
3.问方法:我们应鼓励对方想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1、启发式提问需要在双方情绪稳定、冷静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否则不利于对方真正静下心来思考。
2、在对方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等待,并及时表达肯定和鼓励,以便引发对方进一步的探索。
【举例】
下面,我用我经历过的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我们这个方法的具体使用。
上周三大班的小朋友在户外玩搭建游戏,老师给给他们的材料是两种不同型号的体操垫数块,体操垫有点大有点厚,孩子一个人拿不动。几个小朋友都说,根本拿不动,这怎么玩啊?我听到后,就走过去跟他们说,
我:“如果老师能帮你的话,你们想搭一个什么?”(问目标)
答:“城堡”“房子”“汽车”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通过孩子们之间协调,最后决定搭建城堡。
我:“那你们现在遇到什么困难了?”(问困难)
答:“我们要垒城堡,可垫子太重了,我们拿不动。”
我:“是1个人拿不动吗?那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解决呢?”(问方法)
答:“老师帮忙”“两个人抬”
我:“嗯,这都是好办法,你们还能想出什么其他的好方法呢?”
小朋友们想了一会,一个小朋友忽然说:“可以用三轮车运过去”,接着其他的小朋友跟着说“用平衡车推过去”......
我:“为你们动脑筋想出这么多办法点赞!”
【适用边界】
启发式提问三步法不仅适用亲子间沟通,亲人同事间同样适用。但启发式提问在使用时,应当注意提问对方的年龄及能力,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他的能力范围中,但不是非常简单或显而易见的问题,否则,对方容易产生你瞧不起对方、不屑回答或者感觉你是隐藏的命令等负面情绪,反而达不到启发引导的目的。
【A3促动参与】 :
刚才我们学习了启发式提问三步曲,接下来,我们来做个练习。我将给出一个场景,让大家进行讨论。
【场景】:当当三年级,有一天辅导班放学回来很生气的给妈妈抱怨:今天放学我们排队的时候,我后面的凯凯推了我一下,碰到了课桌,现在我发现我腿上都青紫色一片了。我决定明天去揍他一顿。
【小组讨论】:下面给大家4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小组内一个小伙伴扮演当当的妈妈,另外一个小伙伴扮演当当,请当当妈妈利用启发式提问,让他自己想到解决这次矛盾的好方法。
4分钟后我会邀请一个小组进行现场分享。
当当:妈妈,我明天想揍一凯凯。
妈妈:当当,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当当:因为他推了我一下,我发现我腿上都青紫色一片了
妈妈:你有什么好方法解决呢?
当当:我想揍他,好好打他一顿。
妈妈:那打过他以后,他会怎么样呢?
当当:会像我一样痛。
妈妈:那我们会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当当:要不我让他道歉,诚认自己的错误,我原谅他。
妈妈:当当,你好棒,我们可以不打人,而我解决了问题,为你点赞。
当当:谢谢妈妈。
【事后复盘】即使你理智上认同了启发式问题很好,也记住了步骤,但由于这不是你的习惯,你还是会忍不住给建议或者封闭式提问。事后复盘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更有效地把这次的拆页拆为已用。接下来一周里,请你刻意地留心自己的封闭式问题,把你们的对话记录下来,试着把当时的建议改成启发式问题。下周五之前,把你的应用通过微信反馈给我。
【学员反馈】
红红:妈妈,我今天不想写作业。
妈妈:红红,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红红:因为题目太难了,
妈妈:如果不完成作业会怎么样呢?
红红:老师会评批我。
妈妈:那我们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吗?
红红:妈妈,要不你陪我写,给我再讲解一下。
妈妈“红红,你真帮。遇到困难可以去克服。你太棒了
红红:谢谢,妈妈。言言言言言言言言
结语:拆书内容来到了尾声,希望大家学习完今天的内容之后,能够立刻践行,对自己的物品进行一次“断舍离”,用行动让自己变得更好。感谢大家20分钟的耐心陪伴与支持,我的拆书分享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