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开场: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大家好,我是小南,一位二级拆书家,今天过级3-3,为接下来的学习效果,现场的伙伴分为2组。左边一组,右边一组。
图书介绍:
今天我带拆的片段来自《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事件场景:小杨的前任领导离职了,空降了一位新领导琳琳,琳琳的管理风格是事必躬亲,并且非常关注细节。这与小杨前任领导放权式的管理风格非常不同,这让小杨非常不适应。有一天琳琳指导小杨修改报告:“小杨,这个标点符号用错了,这把客户需求改成客户痛点,这的序号修改一下格式。”这时小杨有点受不了了。觉得琳琳连这点小事都要插手,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和不信任。这时小杨蹭的站起来,生气的说:“领导,你要不信任我,你就自己做吧!”琳琳当时就愣住了,说完这句话小杨也有些后悔,怕得罪了领导。但是碍于面子,他也没有跟琳琳做进一步的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说出来。现在两个人配合起来有些尴尬……
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如果你是小杨,你会如何处理呢?
影响:小杨觉得领导不信任他,琳琳觉得自己是帮助下属把工作做的更好下属反而不领情。双方都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不会基于自己想法说出请求,这就导致工作配合非常不愉快,。往往我们觉得我不说你也应该懂,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价值观不同,这导致我们对同一件事的想法就有可能不同,如果不表达出来对方就不会明白,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严重的可能还会影响职业发展。
解决:《非暴力沟通》的这本书中会教我们回应他人时如何区分想法及感受,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时如何讲明白自己的想法,减少因沟通不到位而产生的矛盾。小杨和琳琳如果能区分感受、想法,并清晰的将想法和请求表达出来,相信就不会出现上面的情形了。
今天我们选取的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中的两个片段:区分想法及感受及清晰的表达请求,这两个片段是并列关系。
学习目标:学完第一个片段后,回应他人时,可以使用“停找问”快速区分自己表达中的想法及感受,第二个片段学完后,在向他人提出请求时使用“想感请”表达自己的想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书中原文。给大家2分钟时间阅读原文。
在一次工作坊上,一位大学生提到他的室友在夜晚将音响开得很大声,一整夜他都无法入睡。我询问他对此事的感受,他说:“我觉得晚上把音乐放得这么大声是不对的。”我提醒他,虽然他用了“觉得”这个词,但他所表达的是他的想法,而非感受。我请他再次试着表达感受。这一次,他说:“我觉得,那样做会打扰到别人。”我向他解释,这依然是一个想法而非感受。他想了想,激动地大声说:“我对这件事情没有任何感受可言!”
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
A. 想法
·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在这个句子中,我评价自己吉他贪念得好不好,而没有表达感受。
B. 感受
·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
·作为吉他手,我烦透了。
如果认为自己吉他弹得不好,我可能会失落/郁闷或厌烦。
根据这个片段我们知道:
What:我们需要区分自己表达中的想法及感受,才有助于清晰的表达出来,让对方理解自己。
什么是想法,什么是感受?他们有什么区别?
想法指的是接受外界刺激(事情、语言、行为、动作等)后经过认知的加工出来的评价、判断、观念等。
感受指的是接受外界的刺激(事情、语言、行为、动作等)产生的内在情绪的变化,
我们接受到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刺激,通过认知的加工形成想法,然受产生感受。
案例与概念互相参照:
例如:
书中说的“一位大学生提到他的室友在夜晚将音响开得很大声,一整夜他都无法入睡。他觉得晚上把音乐放得这么大声是不对的。”“晚上把音乐放得这么大声是不对的”这是受到外界“室友在夜晚将音响开得很大”这件事的刺激,经过他自己的认知加工后他对这件事的想法,换另外一个人他可能觉得“晚上把音乐放得很大声,也无所谓。”如果这个学生说:“室友在夜晚将音响开得很大声,一整夜都无法入睡,这使我觉得很生气”,生气是他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内在“感受”,感受是我们内在的情绪。
原文中“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失落就是情绪,那这就是感受。“作为吉他手,我很郁闷”,郁闷是情绪,也就是感受。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
简短互动
孩子英语考试得70分,我觉得是她没好好学习。
这是想法还是感受?
这是想法:我对孩子考70分这件事的看法,可能换成另一个人,会觉得孩子考70分,她已经尽力了。
孩子英语考试得70分,我觉得非常生气。
这是想法还是感受?
这是感受:生气是内在的情绪
通过这两个案例,想必大家已经可以区分想法与感受了。想法是要通过自己认知加工产生的,其他人对同一件事的想法也许会和我们不同。感受是我们的内在情绪,如:开心、生气等。
Why:为什么我们回应他人时需要区分想法及感受。因为不同的人由于人生经历的不同,形成的认识及价值观是有差异的,这就造成对同样的客观事实会形成不同的想法,从而产生不同的感受。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区分自己的想法及感受,才能清晰自己的想法和对方的是否不同。以免因为认知的不同造成矛盾。
How:我们如何区分想法及感受呢?
停顿一下:首先我们自己表达完先停顿一下,可以复述一下刚刚说的话
找情绪词:找找自己刚刚表达的内容是否有表达自己情绪词(生气/开心/郁闷等)如果有的话,这就是感受。
问自己:这个事情其他人还会有什么看法?如果其他人有不一样的的评价就是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们用一下这个方法:
我说:“下雨天真好,让我觉得很平静!”
停顿一下:(可以自己默默的复述一遍)
找情绪词:平静,我的情绪是平静的
问自己:这个事情其他人还会有什么看法?其他人的看法可能是下雨天不好,这是和我不一样的,下雨天真好是自己的想法。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区分自己表达过程中的想法及感受。
预防异议:回应时不一定感受/想法都会包含,找的情绪词是指的自己的情绪。
请自己编一段小故事,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和当时双方的对话,其中对话部分主人公表达中包含情绪和感受,并使用“停/找/问区分自己回应中的感受和情绪。写完先与小组内伙伴分享,稍后会邀请分享,时间5分钟。
果果分享剧本:
A:“我这个同事可证不靠谱,又迟到了,真耽误事,气死我了”
B:“我觉得你生气也改变不了现在发生的事,你可以用“停找问”的方法来平复一下情绪,
停是暂时停下来复述一遍刚刚说的那句话。
找一找这句画中的情绪词这就是你下的感受,
问问自己发生的这件事别人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想法,这是你刚刚的想法。”
A:“我刚刚说:我这个同事可证不靠谱,又迟到了,真耽误事,气死我了,里面的情绪词是“生气”那刚刚的感受是生气,其他人对他的看法可能是无所谓,他不靠谱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这么一分析,我立马就不生气了。太神奇了。”
测试:
我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区分感受和想法,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有意识的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理解,同时还需要清晰表达出请求对方做出一些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时候将我们的想法及请求表达清楚就非常有必要了,那我们是否有这个能力呢?我们一起做一个小自测看一下。
(1表示很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请用“√”方式,时间1分钟,然后统计总分)。
总分25分以上的还请举手,你们目标感非常强,清晰自己要什么,并可以表达出来,18分-24分的伙伴请举手,你们可能清晰自己要什么,但是不能或没有表达的意识,18分以下的伙伴我们今天的内容会对你的帮助最大,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二个片段。2分钟时间,读完的伙伴抬头示意我。
原文片段:
更为常见的是,我们在说话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表面上,我们是在与人谈话,实际上,更像是自说自话。这时,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机场,坐在我正对面的是一对夫妇。对于赶飞机的人来说,慢速行驶的火车是十分烦人的。过了一会儿,对面的那位先生就气冲冲地对太太说,“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他太太看起来有点不知所措,什么话也没有说。通常,大多数的人在没有得到期待的反馈时,会将所说的话重复一遍。这位先生也是如此。接着,他就高声喊到:“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
太太看起来更加局促不安。她转过头去,和他说:“这趟列车行驶的速度是由程序控制的。”我不认为,她先生会对这样的回答感到满意。事实上,她先生更为恼怒,更大声地嚷道:“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这时,太太终于失去了耐心,厉声地说:“那你想我怎么样?下去推火车?”于是,两个人都处于痛苦中!
这位先生想听到什么呢?我相信他想要的是理解。如果他太太意识到这一点,她也许会说:“你希望火车开得快一点,是担心误机吗?”
在之前的对话中,太太感到了先生的不安,但不清楚他想要什么。然而,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示,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例如,如果父母问“为什么还不去理发呢”,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责。如果父母想避免误解,那么,他们可以先说出感受和需要:“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读完拆页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简短互动】
【问题】第一个案例中那位先生气冲冲地对太太说:“我从没有见过开得这么慢的火车!”时,有想明白自己要什么吗?
【回答】没有
是的,他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所以他更加无法表达出需要。
【问题】第二个案例中,妈妈开始并没有说明需求和感受,只是提出了让孩子去理发的请求,孩子能理解妈妈为甚会提这样的请求吗?
【回答】不能。
是的,孩子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让他去理发,就不会心甘情愿的去做,所以不仅要讲清楚请求,还要提前表明感受和想法
我们再一起来对片段内容做进一步的探讨。
What:我们想要其他人理解我们,就需要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如果希望自己的需要被进一步的满足,就要将自己想让对方做的事情也讲清楚。
Why: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以对客观事情的感受和想法也不一样,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请求表达清楚,别人很难知道。这样就会造成沟通中的内耗,你不仅会感觉自己不被理解,而且需求也不会得到满足,同时地方猜来猜去也很痛苦。
How:
第一步:说想法
说出自己对客观事实的评价及看法
第二步:表感受
因为感受都是源自于想法,所以为了更好让对方理解自己现在的感受一定要表达出来。
第三步:给请求
给出对方清晰的行动请求: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
我们用上个片段中小杨的例子说明一下
在琳琳指导小杨报告细节引发小杨不满后,小杨可以这样跟琳琳沟通:
第一步:说想法
领导,您刚刚指导我修改报告中的细节,让我感觉您不信任我的能力。
第二步:表感受
这让我有一些生气
第三步:给请求
请您先把这份报告交给我自己修改,修改完您再查看。
Where:这个方法适用于我们想要与对方建立友好关系,希望对方理解我们并满足我们需求时使用。
预防异议:
第二步中的感受:因为每个人认知的差异,所以感受也不一样。
第三步中表达的请求需要是对方可以做到的事情,否则我们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微行动学习:
1.明确问题
刚刚果果和小样说:“说想法、表感受、给请求”这三步中“说想法"做起来会比较有挑战。
2.引导小组讨论问题本质:
既然大家觉得”说想法”有难度,我们就用微行动学习的方法,尝试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很难将想法说出来”的本质是什么?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追问问题的本质。
讨论:
丁老师:“我今天遇到了这样的场景,觉得就是不想说想法,觉得说了对方也不做,索性就不说。还有就是对方比较强势的时候,心里有压力,说想法也比较困难。"
果果:“我觉得如果面对不太熟悉的人,也不好意思说出想法。“
小样:”当我们处在负面情绪的时候,往往只顾着发泄情绪,就忘记了说想法。”
力珩:“对,还有就是表达能力有限,想法说不清楚。"
小组总结发言:
A组:①不知如何表达想法②说了对方也不会做③心理压力大,说不出来
B组:①不好意思说②只顾着发泄情绪,没有说想法的意识③因为想不清楚,所以说不出来④不想说
3.明确问题本质:
以上是我们想到的“说想法”很难做这个问题的本质,这些问题大家投票觉得哪个是核心。
丁老师:“我觉得想解决问题,就该先解决情绪,我选‘只顾着发泄情绪,没有说想法的意识’“。
果果:”我也经常被情绪左右,解决‘只顾着发泄情绪,没有说想法的意识’吧!“
大家都认同是:只顾着发泄情绪,没有说想法的意识
4.引导分组探讨解决方案:
那我们进行下一步,请就这个问题的本质,请小组讨论,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可以把讨论出的可行方法和思路记录在便签上。
讨论:
果果:”可以放慢语速,给自己的时间平复情绪“
丁老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与对方谈话是想达到什么目的。还可以从第三人的视角想想别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比如:你和同事因为某件事政治,问问自己我的领导会如何看。”
小样:“可以在平时刻意训练自己多说事实,少带评判。”
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下面有请2个小组的代表,分别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
A组果果代表小组发言:①表达时语速放慢,可以缓解情绪②话说出口之前,先在脑子里过一遍,从对方的角度体验一下③培养自己说事实,少用评判的字眼
B组丁老师代表小组发言:①当意识到自己有情绪时深呼吸放松,让自己从情绪中出来②不断的提示自己与对方对话的目的,从而增强说想法的意识③换位思考,以第三人的视角看待事情,让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出来,缓解情绪。
现在我们解决了我们认为在表达需求及请求过程中的难点,相信我们可以做的更好啦,也感谢大家在共创过程中的贡献的智慧。
布置任务:
为了促进大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留一个课后的小作业:
拉人陪练:
想要清晰的表达感受和请求,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可以回忆一下你上次和信任的人吵架,是因为什么,请在周二前邀请他,在平静的状态下,运用”想感请”的方法演示对话过程。并请对方说一说感受。请将你们的对话过程记录下来,我会在周二回收作业。
到此今天我们两个片段就学习完了,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想要关系处得好、想法/感受/请求不能少”,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大家有帮助,感谢参与、聆听。
作业回收:
果果:我因为老公随处丢袜子和他生气争吵,在学完如何表达感受及请求后,我在周日跟他再一次还原了场景。
我是这样表达的:”你把今天穿过的袜子扔在沙发上,这让我觉得非常不卫生,我有些生气,你以后脱完袜子可以放到洗衣机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