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不咆哮 让孩子爱上学习》 所属活动: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非暴力沟通》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是AMAN,是一个有着两个古灵精怪的男孩的职场妈妈。身边的人经常用高产和能量满满来形容我,跟我喜欢运动有些关系,但主要是因为我在不怎么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养育着两个孩子。其实,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包括育儿过程中,也时不时存在“力不从心”“我做不到”的心态,在一直在寻找“事半功倍”的方法。

【学习目标】
在今天的拆书活动中,我将跟大家分享一个如何应对“我做不到”畏难情绪的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呢,学习者可以掌握“暂未获得”三步法,运用于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实现从“我做不到” 向“做到”的转变。

【FAB法介绍书籍】

今天我选的拆页是来自于《不咆哮,让孩子爱上学习》这本书。
【F】:这本书的作者是儿童教育心理学专家田宏杰,有着20年实战心理教学经验,做过上万个家庭教育案例。本书涵盖情绪管理、自控力、性格形成、习惯培养和学习方法等内容。
【A】:这本书有配套的喜马拉雅课程《田宏杰:70法高效能陪读,让孩子爱上学习》,评分达9.7分;在微信读书的推荐值为90.4%,被评为“神作”。本书很好地呈现了高效陪读的理论与实践、心法与技巧。
【B】:身为父母,你是否曾有过无法忍受孩子磨蹭、忍不住咆哮的时刻?此书中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亲子陪读关系,让孩子爱上学习,让我们锻炼意志,和孩子共同成长。

下面我们先来阅读一下拆页。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打破“我做不到”的僵局

我们需给孩子植入一个“暂未获得”信念,也就是我不是永远没有这种能力,我只是暂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但如果我找到办法、学会相关的知识或技能就能够获得这种能力,那我就能够做到。这个“暂未获得”信念对于打破“我做不到”的僵局很重要!

具体来说,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我们要聚焦孩子具体做不到哪些方面。比如这个孩子不敢上台发言,就要弄清楚孩子是一上来不知道怎么开头,还是中间不知道怎么互动,还是不知道怎么表达,找到一个着力点再进行改变。例如,孩子不知道怎么开头,一上来就手足无措,导致后面越讲越急,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帮他做好开场白。当我们把“上台发言怎么能更自信”的目标聚焦为“讲话时怎么开好头”,这实现起来就容易多了。

第二步:要植入“暂未获得”的信念。也就是让孩子明白他不是不会开头,他是暂时没有获得这种能力,只是暂时不知道该怎么开头,但如果他掌握了开头的方法,他就能够开好头,能够发好言。这样孩子就会有动力去迈出这一小步。这个“暂未获得”的信念很重要,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

第三步:问如何获得。这时要问孩子:“如何能够开好头呢?”这个“如何”的问句动力是很强的。孩子会去找办法,把他的精力都集中在如何开好头上。这时他可能会发现,如果开始时用一个小游戏让大家玩起来,那他就不用关心别人有没有关注自己的问题,或者用一个问题引入,引起大家的好奇,让大家都渴望得到答案,他的发言就会进展得很顺利;再或者讲一个小故事,将大家带入进来,这样大家就很容易集中精力听下去。当孩子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开好头”,并且能够找到办法时,他就不会紧张了。

这个方法放在我们大人身上也特别好用。我自己就曾用这个方法练习过普通话。这么多年说习惯了的家乡话改起来太难了,后来我就试着使用“暂未获得”三步法。第一步,弄清楚我最需要改的是什么,当时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平卷舌发音,所以,我把学普通话这个大目标聚焦为要练会平卷舌的发音,这样看起来好像就没那么难了。第二步,是要改变自己的信念,给自己植入“暂未获得”的信念。相信自己只是暂时不会平卷舌发音,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有进步,这样我就离学会普通话的目标更近了,所以我有信心去行动。第三步,就是问如何获得。怎样才能分清平卷舌的发音呢,这个我当时真的是花了很多功夫。我把家里所有绘本上的平卷舌发音全都标注出来,然后在生活中一说话就练习。比如坐车说左转,我以前的方法这样说“师傅前边路口别往右,往左”,现在不,我一定会用手机查好到底是哪个音,然后大声说出来,遇到其他的发音也是一样练习。经过一两年的时间,我的普通话好多了,基本上在平卷舌上不会出现问题。所以我用“暂未获得”三步法,改变了我以前认为绝对改变不了的平卷舌发音问题。现在,我又开始思考怎么用“暂未获得”法继续提升我的普通话水平。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这个片段讲述了什么呢?片段给出了一个应对"宝宝做不到啊"的方法,作者称之为“暂未获得”三步法。核心要点是,不能将挑战、困难或失败绝对化,而是要通过“暂未获得”的心理暗示,让自己能专注于思考卡点和寻找方法上,进而最终接近或实现目标。

【why】

将“暂未获得”信念“植入”我们的大脑,意味着我们将会形成一种潜意识——当我们遇到挑战、困难或失败时,我们无需通过大脑思考就能马上做出反应“这些只是暂时的”,“我也只是暂时没有相应的能力”。坚定认为“我做不到”体现了一种固定型思维,会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固定的,往往相信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是无法通过练习来提升;而“暂未获得”的信念体现的是一种成长性思维,会让人们看到并相信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和专心致志的学习和练习来提升的。成长性思维可以驱动我们在遇到挑战时选择应对挑战,而不是逃避,在遇到负面评价时,把它们当作学习机会,而不是忽视或急于彻底否定自己。成长性思维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跨越不可能,实现持续学习和成长。

【why-not】

“努力过,但没有做到”“因为害怕或紧张,没有做好”“因为数次没有做到,自己确实不是那块儿料”……大家是不是也在为一些“做不到”找原因呢?如果没有转变成为“暂未获得”信念,人们就一直在为自己的“我做不到”的行为或想法找理由,不是吗?以我为例,我是一个喜欢运动健身的人,但一直练不出马甲线,练多了还腰疼胳膊疼,后来我安慰自己“就是因为生娃了腹直肌分离、皮肤松弛”~~即使我看到身边有马甲线的妈妈,我也选择了忽视这样的情况,认为人家就是天生条件好。于是乎,我便少了动力去关注我可以改变的地方,久而久之,我对练出马甲线没了信心。

【how】

那么,如果使用“暂未获得”三步法呢?

第一步要做的是聚焦,通过观察,将问题聚焦为一个具体、可改变的行为。比如,将“孩子上台发言怎么能更自信”的目标聚焦为“讲话时怎么开好头”,将说不好普通话聚焦在“要练会平卷舌的发音”,对于我,应分析“不能练出马甲线”问题的关键卡点,那就是要去聚焦“学会更好的核心发力”。
第二步,植入“暂未获得”的信念。比如,让孩子相信他只是暂时没找到演讲开好头的方法,于是开始有些信心;比如,作者看到自己暂时不会平卷舌发言,相信多加练习一定会有进步;对于我,要意识到,我只是暂时没有掌握正确的训练和发力方式,但只要坚持练习,马甲线会有的。
第三步,探寻“如何获得”的方法。比如,和孩子一起找到“讲故事、做游戏”作为演讲开场的方法,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大声练习“左、右、转”等发音,而我要找专业教练指导发力,保证是核心发力,而不是让腰部或者其他部位代偿,为了坚持训练,我还可以和朋友一同组团运动打卡。

【where】
这个方法,适合父母教育孩子,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挑战那些本可以改变却观念里认为的种种“不可能”。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激活经验

请小伙伴儿们各自花一分钟思考:有没有过这样的一种信念?自己不敢做、不会做,努力一两次之后也做不好,进而坚定认为“我做不到”。那是在面对什么事情或在什么场景下出现的呢?

好的,我们请小伙伴儿做个简要的分享。

【学习者经验分享】

渔民:小的时候,我五音不全,唱歌不行,老师也没办法,二年级的适合,老师忍无可忍,让班上唱歌最好的五个小朋友跟我一起唱,结果我把人家“带沟里了”,然后老师还用钢琴给我伴奏,也无济于事,于是我被老师认为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从那之后,我再没有张口唱过一句。

杰哥:从负责我女儿学习,以前花了很多时间、很多精力在我女儿的学习上,可她的学习成绩就是一直上不去。我就开始觉得我再辅导女儿学习这件事情上,自己能力是有问题的,我不适合去辅导小孩的学习,甚至觉得自己做不好培养小孩这样一件事。

A1+反思加工

刚才大家联系出了几个“我就是做不到”的场景。谢谢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请各位再进一步思考:如果投射到今天学习的“暂未获得”三步法框架下,大家未来如果再遇到同样的情景,会怎么做呢?请各位在A1+便签写下来。

【待大家基本写完,请现场1-2位来分享】

杰哥:通过今天这个片段的学习,我觉得这个(暂未获得)三步法可以来解决我的问题。第一步,我可以具体想想,对于辅导小孩这件事,自己到底哪里做不到,我缺少的是什么能力,那我想了想,其实我还是这个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我是按照承认学习的方法在教小孩子。第二,我要植入一个信念,就是我只是暂时不具备辅导小孩能力,以后还是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能够让自己掌握这样一个能力。第三,我觉得我可以和其他一些专业机构的老师、学校里的老师,以及家长们多一些沟通,互通有无,向别人学到比较好的方法,用于对我女儿的辅导。

渔民:我觉得我现在在用这个方法,其实我在想我女儿对我的影响挺大。她的音乐很好,从小学京剧。她一直在“培养”我做一个合格的观众。她在了解之后,说我是节奏感不好,帮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然后呢,她教我、陪我一起看戏,看戏的过程中她就讲了一件事儿,她说我应该在合适的地方鼓掌。所以,我慢慢地对京剧的唱腔,旋律啊,节奏感啊,就越来越有感觉了。

【互动】

谢谢。渔民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他首先找到了可以改变的点,就是提升自己的节奏感,而不再相信自己天生就不行,努力就是在跟胜利对着干;他有了一个“暂未获得”的信念,后面就在女儿的帮助下听京剧,完善自己的节奏感。杰哥呢,也找到了可以改变的方面,有了“暂未获得”的信念,他已经想到了很多的方法。我也非常欢迎杰哥常常参加拆书帮关于育儿类图书拆书的活动,或许也会找到一些好的方法。

【总结】

好的,特别感谢大家的分享与共创。看来,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不可能”与“做不到”都是有解法的。未来,不论是自己,还是孩子或身边其他人,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让我们用“暂未获得”三步法,来聚焦可变行为、转化思维、找到方法。让我们超越不可能,持续成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