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
【学习目标】
观察家观察项目:学习目标中包含学习者要完成行为的具体内容和完成程度,现场学习设计清晰体现了该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学习者在跟随我完成拆页一RIA现场学习后,学习者能运用描述性欣赏四步法(澄清)欣赏(行为)孩子,启动孩子能量(界定)。
学习目标2:学习者在跟随我完成拆页二RIA现场学习后,在不能真正欣赏孩子时, 运用查找真相四步法(澄清),最终列出(行为)自己的行动方案(界定)。
两个拆页为递进关系。
【自我介绍】 1分钟
各位亲爱的小伙伴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拆书帮的线下拆书活动,我是张晓阳,首先用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名小物件心理赋能师,一名青少年动力指导师,也是一位二宝妈,很高兴认识你们。最近这些年一直在心理学深耕,自己也有二个宝贝,所以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也有自己的一些小感悟,也就有了我们今天的拆书主题:如何欣赏孩子。
【图书介绍】场景介绍法 2分钟
观察家观察项目:学习者场景介绍法中,能够清晰辨别出聚焦于图书和学习主题的事件、提问、影响和解决4 个步骤。
(事件场景)先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个小故事, 五年前我刚学习心理学那会,就学会了一个理论:要欣赏孩子,不断给孩子鼓励,我觉得我学到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总会对“宝贝,你太棒了”,”哎呦,宝贝真聪明”,“你真乖”,我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回应的时候,一开始我家宝贝很兴高采烈的接受,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后来她好像产生了免疫系统,没什么反应,有时还会抬着她的小脸追问我:“妈妈,真的么?”其实孩子从内在已经对这个欣赏产生了免疫和质疑。
(提问)我想问问在场的大家,你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如何向孩子表达欣赏的?,孩子又是如何反馈的?
(影响)相信大家也都有自己的感受, 那个欣赏的语言以主观的评价、单薄的语言的给到孩子时,并不能真正的支持到孩子。
(解决)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孩子呢? 我在《教练式父母》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李文超、徐秋秋,他们是一对夫妻,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培训机构秋文心理的创始人。这本书解密了教练式父母的内涵,可以帮助父母解决大多数养育难题,更可以享受为人父母的过程。我从书中提炼出的描述性欣赏四步法和寻找真相四步法就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孩子。
【分组】
因为今天会有讨论的环节,为了方便学习,我们还沿用刚才的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每组选出一名组长。当我数到123的时候,给你心目中的组长竖起大拇指点赞,获得大拇指点赞最多的就是我们组的组长了,大家对如何分组和选择组长清晰了吗?
1、2、3我们的组长很快速的选出来了,期待在组长的带领下今天我们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R:原文片段:1分钟
观察家观察项目:1、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2、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3、两个拆页是有逻辑关系的(本次两个拆页为递进关系)。
现在请大家阅读第一个原文片段,觉得是重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用笔标注出来,读完之后请小伙伴抬头示意我。
常见的欣赏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评价性欣赏,一类是描述性欣赏。评价性欣赏就是直接给对方一个评价,描达性欣赏是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信息都传达给对方。真正能启动孩子能量的是描述性欣赏。与评价性欣赏相比,描述性欣赏更关注过程,特别是孩子的哪些特质是更有价值的?哪此特质能让孩子在同类事件中持续发挥力量?
I拆书家讲解引导:8分钟
观察家观察项目:
1、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2、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配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使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3、有体现【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提问互动】
【互动】看大家看得差不多了,我来问问大家, 片段中提到的常见的欣赏方式可以分为哪两类:
【学习者】: 一类是评价性欣赏,一类是描述性欣赏。
【互动】评价性欣赏是怎么做的?
【学习者】: 直接给对方一个评价
【互动】描述性欣赏是怎么做的?
【学习者】: 将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信息都传达给对方
【互动】真正能启动孩子能量的是哪一种欣赏?
【学习者】: 描述性欣赏
非常好,大家回答得都很精准
【What】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两种欣赏方式, 分别是评价性欣赏,描述性欣赏,
评价性欣赏是对发生的事情,进行的主观评价,关注的是结果,主要表现为简单的表扬用语,如:"你真乖""宝贝好厉害"、"你做得真好"等。这样的话说多了,往往让孩子产生疑惑。。"我到底哪里厉害,哪里做得好?"而且容易产生免疫力,并不能引发孩子的内驱力。这个赞美就很"鸡肋"
描述性欣赏,则是根据客观事实,进行的详细描述,是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关注的是过程,让孩子知道他做了什么,他做得好,好在哪里?
【概念辨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描述性欣赏,我们来举几个对话的例子。大家一起做一个判断,可以看第2 页。背景:我刚刚下班到家。女儿就把她画的画给我看。“我画的好吗?〞我:
对话1:我:画的好极了!女儿:哪里好了?我:整幅画都好!请问这是描述性欣赏吗?
学习者:不是
拆书家:为什么不是?这个是评价性欣赏,直接对整体给出了自己的主观评价。
对话2:我:哇,妈妈看到你画了一幅森林王国,里面有一只小兔子,小兔子手里还拿着一个魔法棒,请问这是描述性欣赏吗?
学习者:是
拆书家:是的,因为对看到的客观事实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对话3:我:看到这幅画,让我感觉看到了一个充满魔法的世界,太奇妙了。请问这是描述性欣赏吗?
学习者:是
拆书家:是的,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对话4:我:宝贝,你用了粘贴还有剪裁的方式来画画,这里面有一种非常好的能力,叫创造力。请问这是描述性欣赏吗?
学习者:是
拆书家:是的,给到孩子正向的认知信息。赋予其一个美好的品质,启动了孩子的能量
【细化步骤How】
那么如何运用描述性欣赏来欣赏孩子呢? 我为大家总结出了描述性欣赏四步法;
1. 相机记录
2. 关注细节
3. 表达感受
4 .赋予品质
1. 相机记录。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是什么,这个过程,就像摄像机记录画面一样,真实的还原,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评价、观点、想法
2. 关注细节。从细微之处着手,继续详细的描述出你所关注到的细节。这种描述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
3. 表达感受。给孩子说出你看到他所做的事情后,感受如何。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反馈即可
4.赋予品质。父母试着对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用一个词或者一段话提炼出一种有价值的品质。比如:你是一个审美力特别高的孩子、
通过这四个步骤的欣赏,便能够给到孩子正确的认知信息,从而让他感知自身的价值,启动自身能量
【案例】
我自己也在应用这个方法 ,老二练习跳绳,我是这样表达的:哇,你跳绳跳到100个了,这是在相机记录,你在跳到80个的时候,我看到你动作都慢下来了,这是关注细节,那个时候我感觉你都没有力气了,但还是努力的跳完100个,挑战自己的感受一定很好,我都很为你开心,这是表达我的感受,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坚持,这是赋予品质
【Where】
这个方法适用于当孩子做了你觉得值得欣赏的事情,想要真诚认可他,激励并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时。当然了,同样也适用于成人,需要注意的是 描述孩子行为时要符合孩子当下的能力发展程度,我们可以对四岁的小朋友说:妈妈看到你喝完牛奶把盖子盖好,又放到冰箱里,这样牛奶不会坏掉,你很细心。但是这个话用来对14岁的孩子说,孩子会觉得被小看。
观察家观察项目: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学习者根据指令,设计出一个包含人物角色、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对话的故事。
【A2催化学习者应用:编剧本】
接下来把时间交给大家。一起来运用刚刚学到的描述性欣赏四步法,邀请大家化身为一名编剧,写一个小剧本。想象一下未来一周内可能会发生的一个欣赏孩子的场景,设计出人物、情节变化(起因、经过、结果)和当时要进行的对话,其中部分对话使用“描述性欣赏四步法”进行。没有娃的伙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一个欣赏他人的剧本
大家将自己的剧本写在拆页后面给出的表格中(关键字就可以)。 时间为5分钟,5分钟后我会邀请1位小伙伴给大家分享自己写的剧本.
【编写时间】
好的,时间到,哪位小伙伴可以分享一下呢?
【学习者XX分享】............
丹娜:
时间:今天晚上
地点:在家里
人物:我跟孩子
故事背景:暑假我们制定了目标,今年暑假重点集中精力把英语进行一个提升,
经过:孩子晚上在家读分级读物raz,然后读的很认真,这时候我跟他发生了一段对话,
我说:“孩子我看到你在读raz,读的很认真,今天晚上咱们是挑战了一个新的级别,上升了一个难度,这中间有一些难词生词,我看到你一直在坚持读,非常棒,遇到生词了,你自己再听听录音,然后没有说产生一个放弃的想法和为难情绪。”
孩子说:“我一直在坚持努力,虽然有点难,但是我觉得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然后我说:“刚才我看到你翻第二十页的时候,你皱了一下眉,可能确实遇到了困难,我猜最后肯定是你的总经理--前额叶控制住了你自己,让你自己继续坚持了下去。”
他说:“对,是这样,我当时是想过放弃,但是想到我们的目标,我还是坚持了下去。”
我说:“确实学英语很枯燥,”然后表达一下我在那个时候的感受,”我看到你这一周已经坚持得很不错了,每天坚持一组,我也看到了你的一个信心和决心。”
他说:“是,我这个暑假一定要把英语提升到一个级别。”
我说:“我感觉很欣慰,我也相信你肯定能做到。“
第四个就是赋予品质
我说:”我在你学英语的过程中,看到了你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一个优秀的品质。“
孩子说:”这算什么,给我加大点难度。”
【回应与反馈】
好,感谢丹娜的分享,我们会发现丹娜分享的非常好,他把这4个步骤每1个步骤分享的非常完整,同时把每1个步骤进行了拆解,展开了对话
第一个步骤:相机记录,他看到孩子在不断的学习,还用录音在学习。
第二个步骤:关注细节,我们再翻到第二十页的时候,发现皱了一下眉,丹娜抓住了这个小细节,其实这个时候孩子会被感觉到我的这个动作被妈妈关注到。
第三个步骤:表达感受,表达感受是妈妈感觉很欣慰。
第四个步骤:赋予品质,孩子的品质是迎难而上。
整个对话过程可以看到,启发了孩子意愿,孩子说再给我加大点难度。所以在整个分享过程中发现丹娜复制的能力非常的强,学习力非常的高,我感觉如果我是小宝贝的话,我也会非常的开心。
大家有没有感觉?我刚才也应用了我们这个方法,只不过会调整了一下顺序,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当我们真正学会应用方法的时候,我们不一定完全按照这4个步骤走,我们可以调整顺序,我们可以忽略某个步骤,具体如何应用要看当时的情境来做选择。
【总结和过渡】
【拆页二:用时35-55分钟】
我相信经过刚才的学习和演练, 大家已经掌握了欣赏孩子的一种非常好用的方法:描述性欣赏四步法, 当孩子做了你觉得值得欣赏的事情时,就可以应用了,这时候又有小伙伴有疑问了, 方法我是掌握了,可是好像我并不能看到孩子值得被欣赏的事情,我总是看到家里鸡飞狗跳。哪里有什么可以欣赏的事情。这怎么办呢?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第二个拆页, 拆页一和拆页二是递进关系, 在我们学习了欣赏孩子的四步法之后,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孩子可以欣赏的点,可以去探索一下原因到底出在哪。我先带大家做一套自测题看一下自己是否擅长发现孩子可以被欣赏的点。
观察家观察项目:使用【A1】技能点环节的量表题清晰设置了多个选项,学习者通过自测可以了解在某种情况下自己的表现。
【A1 请大家自测】
【自测表】: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相应分数的方格内打上"√"。评分标准为1代表完全不符合,6代表非常符合。完成后,计算出总分。满分是30分,请大家开始测试。(没有孩子的伙伴,把自测题中的孩子换为重要他人)
看大家做的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分数的含义。
【解释自测题】
25-30 分以上的小伙伴请举手;
恭喜大家在欣赏孩子方面做得很好, 今天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共同学习交流一个新的方法.
19-25分的小伙伴请举手;
谢谢大家,19-25分说明你们虽然无法得心应手地对孩子表达欣赏 但你们有意识要这么做.
那剩下的就是得分18及18分以下的小伙伴啦, 你们赚到了,因为下面我要讲解的内容,刚好可以给你一些启发.
【阅读原文】
观察家观察项目:1、选择图书是实用类或理论类图书。2、每个拆页未超过2页图书内页,至少有一个拆页不包含how的内容。3、两个拆页是有逻辑关系的(本次两个拆页为递进关系)。
请大家阅读拆页2的原文片段。看完的小伙伴抬头示意我一下。
原文:
以上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描述性欣赏时需要留意的。如果父母能做到的话,孩子一定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和爱。特别是越是不可能欣赏孩子的时候,父母越要去欣赏他。当父母没有办法欣賞孩子的时侯,这其中也蕴含着他们意识不到的真相。
I拆书家讲解引导:(8分钟)
观察家观察项目:
1、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给出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具体行动建议或具体步骤。
2、在未包含how拆页的【I】环节,拆书家举出了案例,并通过概念与匹例子之间的对比,引出知识点逻辑、步骤等。或者【I】讲解引导时,拆书家主动给出貌似相近或相反的概念,并辨析了易混淆概念之间细微差异,从而让学习者更清晰知识点的使用边界。(达到其一即可打勾)
3、有体现【I】环节的互动,且拆书家能精准掌控。
很多小伙伴已经看完了,我们一起学习一下。
【What】这个片段提示我们,当父母没有办法欣賞孩子的时侯,这背后是有原因和真相的。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很多时候,我们会把普通特征都简单地归纳为缺点。
举例:就在前几天,孩子们刚放假,小学生都会拿回来一本评价手册,上面会有老师写的评语,已经有两位孩子妈妈联系我,吐槽老师给写的评语是特别的内向、文静、默默无闻之类,很明显能感受到两位妈妈看到评语后的那个焦虑。其实这些给到孩子的词语不光是内向、文静、等词汇。
【提问互动】
【互动】我想调查一下,爱撒谎,爱顶嘴,好动、内向、爱哭、胆小、粘人。大家对这些词语熟悉么?
【学习者】: 熟悉
【互动】是不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父母或者是老师给孩子贴上去的标签?
【学习者】: 是
【互动】那如果我告诉你,其实每一个我们贴上去的标签背后都会有我们还未发现的孩子的优点、能力,或者说资源,你认同么?
【学习者】: 认同
不认同或者存疑也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比如爱撒谎的孩子,其实他需要去构建一个并不存在的事实,那么无疑他们是有创造力的,他们也是希望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爱顶嘴的孩子。他是敢于表达自己,他们活得非常的真实而有力量。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特征背后都是有资源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看似负向,实则里面蕴含着正向的内容,是一种能力,潜力、独特性。如果父母能够更智慧地看到这些特质的美好面,就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完成转化。这就需要父母主动把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撕下来。
父母没有办法欣赏孩子的真相还有一个。没有办法接受孩子的部分,也许正是自己所需要的部分,或者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部分。这就需要自我去探索。
【细化步骤HOW】
那么如何找出真相呢该怎么做呢? 我为大家总结出了查找真相四步法:
1. 写标签
2. 找资源
3. 向内看
4、列方案
写标签,写下自己给孩子贴过的标签
找资源,找到这个标签背后的资源,也就是能力、独特性、潜力......
向内看,看看自己在这个标签上的行为,我是不是这样的?我期待自己是什么样的?给了我什么提示?
列方案,就比较好理解了,写下自己的接下来要怎么调整
【案例】
以我自己为例,我给孩子贴了一个便签叫做磨蹭,我总会觉得孩子做事情很慢,吃饭很慢、做作业很慢,那第一步我写下的标签就是磨蹭。第二步磨蹭背后的资源是什么呢?我思考后发现磨蹭会更有创造力、能激发更多的即兴创作,因为慢所以难免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积压的作业,结果作业的质量还不错,作文还得了奖,如果什么都准备好了,会阻碍一些意料之外的创意火花,磨蹭也是孩子在自我调节,寻求平衡,本来初中学习上就有些紧张了,可以用慢一些的方式来缓解压力。磨蹭也代表着孩子内在是放松的,她享受生活,吃饭时细嚼慢咽,品味事物带来的快乐,也对身体好。第三步, 我开始自我觉察, 磨蹭这件事,于我而言又是怎样的呢?我自己其实也很磨蹭,拆书稿不到最后一刻准备不出来,工作不到最后期限交不出活,天哪,孩子明明是我的翻版。我想要孩子高效起来,那也明明是自己做不到高效,也不接纳自己做不到,转而把这个期待放到孩子身上。我和孩子的区别是,孩子享受磨蹭的这个过程,而我一方面磨蹭着,一方面焦虑着,这里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示,就是一方面高效,一方面要享受慢下来,这并不矛盾。借由孩子磨蹭这件事,我也更加清晰的看见了自己。接下来列方案,
1、不再唠叨孩子磨蹭这件事请
2、运用描述性欣赏四步法向孩子表达对她松弛感的欣赏,这也会带给孩子力量
3、调节自己的节奏,高效做事,慢生活,自己先做一个榜样
观察家观察项目:在未包含 how 拆页的【A3】环节指令清晰,学习者在拆书家主持的微行动学习环节,讨论出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微行动学习环节包含了 5 个步 骤:1)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提出,并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2)拆书家引导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本质;3)拆书家引导学习者明确出问题本质;4)拆书家引导 学习者分组讨论问题解决方案;5)请每组学习者代表讲解自己组的讨论成果。观察家观察项目:对学习者的分享和提问,有体现通过向学习者提问来进行回应式反馈。
【A3促动参与:微行动学习】
(微行动学习结果)
【1.明确问题】
【互动提问】通过刚才的讲解,我们学习了当不能欣赏孩子时的查找真相4步法,那接下来我会带着大家,更深入的来探讨,在4个步骤里,1写标签2. 找资源3. 向内看4、列方案。结合你们过去的经历,也可以结合刚才我给出的案例大家认为哪一步是最难的,哪一步值得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好,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结果
【促动】好,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结果,每个小组请一位代表说一下
【学习者分享】按小组发表
第一组:
@炳炎:我们组觉得是找资源,就是因为本身觉得孩子不好,才会去贴标签,找资源要找到背后正向的东西,有自己的思维惯性和模式,不容易去觉察到。
@丹娜:如果能找到资源的话,也不会贴这个标签了
第二组:
@郑勇:同意一组的说法,也觉得是找资源
@七七:在思维惯性里面贴上标签,很难打破自己,需要找到另一面,很难
【重述并确认问题】
好的,那么我们全员达成一致了是么?大家都同意“找资源”是四个步骤当众最难的一步,是吧?
学习者:同意。
【2.引导分组讨论问题本质】
好的,那么我们接下来继续分组讨论,为什么“找资源”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它的难点在哪里?困难最本质的原因是什么?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经验想一想,可以把你们能想到的原因都列出来,尝试相互追问,进行深入探讨。由组长来进行组织,把原因分条列在大白纸上。
给大家5分钟的讨论时间。
好,时间到,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的结果,每个小组请一位代表说一下
【学习者分享】按小组发表
第二组:
@七七:1、无意识
2、思维惯性
3、知识匮乏
4、难以换位思考
第一组:
@炳炎:1、固有思维
2、认知局限
3、缺乏耐心
4、没有方法、案例
5、缺乏专业知识
6、缺乏好奇心、探索心
7、懒
经过讨论,我们找到了这么多“找资源”比较困难的原因,好的,我们接下来看一下,是不是有些原因可能说的是一个意思,我们把它们合并一下。
学员:思维惯性和固有思维
我:那我们保留哪一个?保留思维惯性可以么?
学员:可以
学员:知识匮乏和缺乏专业知识
我:那我们保留哪一个?保留知识匮乏可以么?
学员:可以
学员:没有方法、案例合并到知识匮乏
学员:缺乏耐心、缺乏好奇心、探索心,懒合并为无意愿
我:还有么?
学员:没有了
【3. 明确问题本质】
【回应与反馈】
经过大家的共创,我们会发现,我们觉得“找资源”特别的难,难到哪里呢?我们一起找到了四点:
1、思维惯性、2、知识匮乏、3、难以换位思考、4、无意识、无意愿
这4个点都非常好,很值得探讨,这4个问题中,大家认为最接近问题本质的是哪一个?就是做了它,“找资源”困难这个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或者说,解决了哪一个问题,其他的问题也都解决了?
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集中精力解决掉大家觉得最本质的那个问题。
丹娜:知识匮乏吧
高同刚:我觉得是思维惯性
七七:换位思考
郑勇:我感觉是无意识,无意愿
我:这下都有了
张英泽:我觉得是知识匮乏
【学习者投票】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想法,目前大家的想法不是很统一,我们举手表决一下,
【回应与反馈】谢谢大家!大家一致觉得知识匮乏,是“找资源”难的最本质的难点是么?
学员:是
看来小伙伴都觉得知识匮乏最接近“找资源”难的本质,那我们就进一步探讨关于“知识匮乏“有哪些解决办法。
【4.引导分组讨论解决方案】
那么我们进入到最后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知识匮乏,这么本质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掉?
一会我们还是要回到小组,由组长带领在小组内去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大家觉得解决到什么程度就满意了?第二个:列一个行动计划的步骤。也就是为了解决知识匮乏的问题,我需要做哪些?
请组长带领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出可实施的解决方案,分条列出,写在大白纸上。我们有5分钟时间,稍后邀请小组代表分享.
【学习者讨论】
(5分钟后)时间到,请每个小组分享一下。
【5.请每组派代表讲解自己组的成果】(8分钟)
二组:
@七七:程度:减少负向的标签,多做正向的描述性欣赏
步骤:1、建立意识
2、觉察、反思
3、主动学习
4、实践应用
5、反馈优化、调整
一组:
@炳炎:程度:学习关于育儿的书籍,三个月看10本书
步骤:1、挑书
2、用拆书法去读书,写便签
3、落实在孩子的教育行动当中
4、总结复盘
好,感谢小伙伴们的分享,通过讨论,大家给出了很棒的行动方案,经过这些步骤,大家觉得达到要解决的程度了么?
学员:达到了
经过今天的讨论, 相信大家今后在运用查找真相四步法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A2催化学习者应用:布置任务】
观察家观察项目:使用【A2】技能点环节指令清晰,涵盖了三级催化应用的技巧:学习者可以根据指令,写出自己未来的一个具体的要做的应用(比如:某个特定任务、 和人分享、事后复盘或找人陪练)。
那在课程的结尾呢,想给大家安排个小任务,就是把刚刚我们学到的查找真相四步法分享给别人。请思考一下,自己会与谁分享?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分享给对方?大家可以写下来,结果如何。微信发给我。
【学习者分享】
【强有力的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描述性欣赏四步法;和查找真相四步法, 这两个方法能帮助父母更好的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欣赏孩子, 父母的欣赏是孩子自信与勇敢的源泉,愿我们每一个父母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启动自己的能量,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