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正面管教》 所属活动: 拆书帮-麓山分舵614期线上活动 所在级别: TF2-1 学习主题: 目的揭示法

开场: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叫万桃红,我的3个标签:

1.一级拆书家。

2.职场妈妈。

3.文字与数据从业者。

【图书介绍】

F:特征

今天我要分享的片段来自《正面管教》,它是一本为迷茫的父母们提供的教育指南,如果你想摒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派教育,又担心“慈母多败儿”,想在两种方式中找到一种孩子教育平衡的点,那可以去这本书找一找教育理念与方法。

A:优势

《正面管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家庭教育书籍,被无法次模仿,与其他同类题材书籍相比,它是基于科学研究构建的父母教育培训体系,更严谨更科学,被无数人奉为育儿宝典。自1981年出版以来,它被翻译成16种语言,影响着全球的父母。

B:利益

学习这本书,你会发现育儿可以不吼不叫,换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带娃方式,习得科学方法,能拯救你的育儿崩溃;对孩子而言,在正面管教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能更早习得受益终身的人生技能。学习我分享的片段,能帮助孩子复盘,剖析他犯错时的心境,从源头找到促使该行为发生的原因,帮助孩子改正。

【学习目标】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学完本次拆页后,在心智不成熟的孩子犯错后,大家可以运用“目的揭示法”去引导孩子复盘,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拆解问题,在犯错后得到成长。

【分组】

为了便于后面的讨论学习,我们先进行分组(现场分组,3人一组)。

请大家看一下手上的资料,大概花1分-2分钟的时间看原文片段,看完后请抬头示意我一下。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正面管教》P82-83 目的揭示法

由于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目的揭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的一种方法。

首先,要问孩子是否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行为。你应该具体说出孩子的行为,比如,“玛丽,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吗?你本来应该坐在座位上的。”

孩子们通常会说:“我不知道。”从有意识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确不知道。目的揭示法会帮助他们理解发生了什么事。即使他们给出了某种原因,那也不是真正的原因。

如果他们给出一个理由,你就说:“我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我猜的对不对。”

如果孩子说自己不知道原因,就像上面那样问她可否让你来猜。如果你的态度客观而友善,孩子就会被激起兴趣来让你猜。

然后,就可以用雷克斯所说的“会不会是……” 的句式来问问题,要等着孩子对每一个问题作出回答。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并且让我为你忙活?”(寻求过度关注)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想向我显示,你想怎么做就能怎么做?”(寻求权力)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你因为觉得受到了伤害,并且想要跟我或者别人扯平?”(报复)

“你之所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会不会是因为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出来,所以你根本试都不想试?”(自暴自弃)

有两种反应会让你知道自己是否猜对了,以及孩子是否知道了自己的目的。第一种是认同反应。这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哪怕他同时回答“不对”。如果孩子的回答是“不对” 也没有认同反应,就继续问下一个问题。然而,孩子们的认同反应(在说“不对”的同时微笑)会告诉你,你猜对了。 另一种反应是简单地回答“是”。一旦你得到一个认同反应或者肯定回答,就不需要再问下一个问题了。然后,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其他方式。如果孩子的目的是寻求关注,你要向孩子解释,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关注。然后,将孩子引导向以到设性的方式来寻求关注。例如,“你可以帮我为你想出一些办法,并且是对别人也有帮助的办法。”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I便签】

What:

大家都看完了吧,没看完也没关系,我想问问有孩子的小伙伴,是否遇到过这样一种场景,就是孩子犯了一个错误,被发现了,你跟他(她)提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她)认错态度非常好,但你问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她)却不知道或不愿意说,没过多久,同一错误再次发生。

我们今天这个片段,就是专门针对这个场景提出的解决办法——目的揭示法。

Why:

通常情况下,面对犯错的孩子,只要她认错态度好,我们可能只会简单批评几句,不会过多苛责,可能鲜少会去梳理孩子犯错的原因,没有用目的揭示法去梳理孩子的错误行为,这样会错失一次陪着孩子复盘的机会,导致犯错原因可能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孩子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真正的纠正,长此以往,孩子轻则在同一问题上屡教不改,重则教育流于形式,孩子沾染恶习,人生脱轨。

反例

前段时间,我收到我女儿同学家长的信息,说我女儿把她儿子当马骑,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可能搞错对象了,直到我看到对方发过来一段视频,小男孩委屈巴巴地讲被欺负的过程。

我立马叫来我女儿,询问情况,她承认有欺负事件,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她闭口不谈,当我严肃批评她时,她立马道歉并表决心,说再也不这样做了,并拍了视频向同学道歉,表示第二天上学时,再当面向同学道歉。

但我还是想知道她出现这一行为的目的,这与她平时的表现反差比较大,我再次问她“你为什么要欺负同学啊?”语气严肃,她立马开始哭,我没有得到答案。

How:

怎样运用目的揭示法呢?

第1步,询问动机: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咨询孩子,确认其是否知道做出不当行为的目的。

第2步,提议猜测:根据孩子的反应,用和善的说话方式,激发孩子的沟通兴趣。孩子的反应有可能是回答“不知道”或随便一个理由亦或者直接不回答。不管是什么反应,都可以引出“我有一些其他的想法,你可不可以让我来猜猜看?你可以告诉我我猜的对不对”。

第3步,猜测目的:从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4个目的,用“会不会是……” 的句式来问问题,逐一进行排查。

第4步,核实目的后和孩子一起探讨事情的真正处理办法

学习目的揭示法后,在我女儿欺负同学事件过去一天后,我在她心情还算不错的时候,重新开始启动对话。

【反例加工】

询问动机——“妙崽,妈妈看你平时还蛮乖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会接到投诉,说你欺负一个男同学,为什么会这样啊?我还蛮好奇的呢。”

我女儿针对这个话题,仍是先道歉,不想说原因。

提议猜测——“我想了想原因,感觉有可能是……要不我猜一下,你看我猜的对不对。”我女儿没吱声,我继续引导。

猜测目的——因为她之前被别的同学欺负过,我先按报复的目的去猜“你是看他弱小所以欺负他的吗?”

我女儿马上接话,针对弱小这个词进行反驳,话题一步步延伸,最后排查出,她觉得那个男同学上课经常捣蛋,有一次体育课还牵连全班受罚,她想教训那个男同学,让他不捣蛋。

核实目的后,和孩子一起讨论解决此类问题的其他方式——

针对这个犯错的目的,我先是表示理解,同时以她自己被欺负时的感受作为切入口,同理被欺负者,教她处理小孩子之间的摩擦——不欺负别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和父母,她很耐心地和我探讨,这次沟通比较顺利。

Where:

目的揭示法适用于你想沟通的对象不知道自己犯错的目的,或者他出现不当行为与平时表现反差很大,在亲子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沟通,领导与资历尚浅的年轻下属的沟通均可运用。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1显像提问-拆书家提问设计】

通过刚刚的学习,大家可以回顾最近一个月,当你的孩子犯错了,你想要探究原因,却并不成功,是一件什么事情呢?

如:你的孩子早上起床后总是很磨蹭,经常迟到或是不想上学;或是稍不顺心就乱发脾气,大吵大闹,脏话连篇;或是做了一件错事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错了,你教育批评并没有探究到孩子犯错的根源。

没有孩子的小伙伴可以回顾,你的学生、下属或是伴侣,做了一件与他平时表现反差很大的不当行为,你想去了解他出现这一行为的真正原因。

当时遇到的请在小组内分享,2分钟后,我们邀请一位伙伴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

潇潇老师分享:我没有孩子,但这个片段让我想到了最近一周左右的一个事情,有一个入职一年多的小组员工,前一年表现都不错,近期收到该员工的组长和大领导反馈,他工作有些反常,对领导安排的任务有抵抗情绪。我找他线上沟通,问他最近工作情况和是否有特殊事情发生,他答而不语,或是和我绕来绕去的,我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当时比较迷惑。

感谢潇潇老师,还有小伙伴想要分享吗?没有的话,我们接着学习。

【A1+:反思加工】

今天学习的目的揭示法,我们再简要回顾一下具体步骤:1.询问动机,2.提议猜测,3.猜测目的,4.探讨解决之道。

想想看,再遇到大家刚刚分享的情况,你会怎么利用拆页中讲的方法论去沟通,帮助你的沟通对象复盘,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并得到成长?

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把你的思考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体会目的揭示法的用法,3分钟后我们来分享一下讨论结果。

潇潇老师分享:我来做个分享,当时同事的沟通是线上,我决定找一个线下轻松的氛围,聚餐或聊天,从其他语境开始了解这个事情,用今天学的目的揭示法开启对话。

第1,先从询问动机开始:最近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

第2,提议猜测:你工作表现一直都不错,最近好像不在状态,是什么原因呢?我有一些想法,你看对不对?

第3,猜测目的:你最近反常的行为,是不是你的组长给你安排了太多的任务,你不能接受?

第4,探讨解决之道:(确认目的后帮他梳理)最近公司工作上有做一些调整,小组之类有竞争,你的组长考虑到你是一个技能熟练,效率比较高的人,你的组长可能忽视了你的感受,你当时没有和你的组长反馈,后面的反常行为对你的影响你先做一个复盘,看你有什么想法,我可以帮你去和你的组长沟通,我们最终目标都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结束语】好的,感谢潇潇老师分享!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拆书内容,孩子的教育任重道远,学习目的揭示法,通过营造安全的沟通氛围,从提问、猜测出发,在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4个目的去进行梳理排查,帮助孩子进行错误的复盘,在错误中得到成长。感谢大家的陪伴,希望此次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