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书目: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所属活动: 拆书帮上饶光阴分舵拆书练级活动 所在级别: TF2-3 学习主题: 接纳孩子的感受

开场:

开场: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拆书帮把知识拆成你的能力!欢迎大家参加上饶拆书帮线下拆书活动。我是今天的拆书家沈茜。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一线工作22年,是一位养育两个孩子的妈,还是一名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RIA的学习,当孩子感受不好的时候,我们使用接纳感受四步法,做到接纳孩子的感受,使得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顺利,避免争吵。

分组指令

为方便学习过程中充分交流讨论,我给在场的小伙伴分成()组,下面我来介绍一下今天要拆解的书籍。

书籍介绍FAB法 2分钟

【F】特征 核心是书,用于满足好奇心。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这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神奇之书,出版至今,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风靡全球。中文版正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父母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快乐的家庭氛围。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利斯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他们的著作不仅深受家长的欢迎,而且也得到专业权威人士的认可。

【A】优势 重点“比较”用于建立安全感。

这本书在1980年第一次出版发行,就一跃进入美国畅销书榜单,销量达300多万册,与其他同类书籍比较,这本书来自两个拥有三个孩子的母亲。他们总是可以“一击即中”的指出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不仅有具体的方法论,还配上了更加生活化,情景化的示例,所以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

【B】利益 强调的是(学习者)用于引发兴趣。

B1这本书给学习者带来的好处。

在书中,作者以父母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向家长们解释,他们与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以及到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B2这个拆页片段给学习者的好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的问题是:父母往往没有去认同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说:“我今天投篮球练习,一次也没投中。”爸爸如果说:“没关系,多练练就可以了。”孩子可能转身就走回房间,不理你了。爸爸没有接住孩子的感受,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直接拒绝沟通。我今天要拆解的片段就是如何接纳孩子的感受。

片段一
R 原文片段

【R】原文片段 书P4-5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I 拆书家讲解引导

拆书家讲解引导(五分钟)

What

从原文的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中,大家读到的信息是什么呢?有没有发现妈妈对于孩子说的话,妈妈总是用自己的判断去否定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命令孩子去做妈妈想让她做的事情。(孩子觉得热,妈妈说冷,要求穿上毛衣。)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还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就等于把孩子推向对立面。

Why

母子间的对话演变成了争吵,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新增了烦恼。(不这么做的坏处。)感受不分对错。孩子和我们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他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果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没有得到回应或者他的感受不被理解。反而是给建议,讲道理,只能让孩子的感受更差。

How

为了避免争吵或沟通不顺畅,首先要给他好的的感受,怎样让孩子感受好?根据片段中的大意,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步骤:

一、察觉自己的判断。

二、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

三、理解孩子的感受。

四、调整说话的方式。

比如,周一,朋友的孩子早上起来,看见自己养的心爱的小兔子没了。他到处找了个遍,还是没有看见。这时候,他哭丧着脸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小兔子不见了。妈妈认真听完后在心里想:(判断和觉察)一只小兔子不见就不见了吧,大不了妈妈给你买过一只,可不能因为这点小事影响上学和上班时间。

(站在孩子立场)如果我是他,对于自己心爱的东西,比如爱人送我的项链找不到了,肯定会难过郁闷,

(理解孩子感受)旁边人如果对我说:算了,掉了就掉了,赶紧去上班吧。那我肯定会觉得不舒服。孩子对于兔子找不到这件事情应该是很失落的。

(调整说话方式)妈妈温和地跟她孩子说:你的小兔子找不到,你感觉好难过,对吗?真希望你放学后,它就回来了。

孩子:是啊,小兔子是跑哪去了呢?妈妈你说它会在放学后就自己回来吗?我那么喜欢它,它可能也会想我,说不定就自己回来了!

妈妈:我要赶紧去上班了,等我晚上回来,它不管回没回,我都会跟你一起想办法的,好吗?

孩子:嗯,知道了,谢谢妈妈!

(换一种说话方式,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

如果妈妈说:算了,没就没了吧,下回妈妈给你重新买一只,你要上学,妈妈要上班,快点去洗漱吃早餐吧!(那如果这样给孩子回应的话,就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他可能就没有心情吃早餐。说不定还会和你吵起来。)

Where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关注孩子的感受,答案是否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是些生活琐事。比如放学后,孩子说:妈妈我要去找同学玩。你只需要知道他去哪个同学家玩,什么时候回来就够了。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我们才需要使用沟通技巧。

预防异议

也许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这么多年了,我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说话方式,我这里想说的是,孩子他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允许孩子做自己,不论对错,他可以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还要注意的是,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我们去认同他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的感受。比如孩子说:“今天奶奶做的菜都不是我爱吃的,我不喜欢奶奶了。”妈妈说:“奶奶做的每一个菜我都很喜欢吃。你有提前告诉奶奶你想吃什么吗?”(让孩子自己去思考,他喜不喜欢吃今天的菜?责任不在奶奶。)因此接纳孩子的感受也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我们不能接受的事情。

你是不是在想这些道理我都懂,我还是做不到,那我们要如何做到呢?原文中妈妈说她没有刻意使用说话技巧,只是发自内心的去体会。我们不可能做到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确实,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人在生气或焦虑时,难免会掉进习惯性的系统,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其实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A 学习者拆为己用

A学习者拆为己用

提问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的片段,接纳孩子感受的四步法,学习接受孩子(他人)的感受。第一步:察觉自己的判断,第二步: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第三步:理解孩子的感受,第四步:调整说话方式。接下来请大家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星期五下午放学,你去学校接孩子,他(她)没精打彩地说:今天周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好多语文作业,我不喜欢周老师。”假如你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请你用上刚才的这四步法和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接住孩子的感受?讨论之后写在便签纸上。一个扮演孩子,一个扮演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先在组内进行角色扮演。五分钟后请小组上来用对话的形式进行角色演练,

场景二(适用于没有孩子的年轻人。)

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面对负面情绪时都希望能够获得别人的理解,而不是否定。

周五临近下班时,老板过来告诉小王,这个周末回家要完成一个额外的工作任务。因为碍于情面,小王没有拒绝,回家后跟爱人抱怨:我们这老板真是太可恶了,休息时间还要给我安排工作任务!假如你是小王的爱人,请你用上面的四个步骤去想一想,该怎么回应小王的感受。现在跟你的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按照这四个步骤写在便签纸上。一个演小王,一个演小王的爱人,先在组内演练。

五分钟以后请小组上来用对话进行角色扮演。在演练中运用上接纳孩子感受的四个步骤。

邀请分享

各位,组内演练时间到了。

下面我们利用四分钟时间,来邀请他们上台表演。

案例记录:

晶晶(妈妈):霏,放学了,今天在学校开心吗?

霏:不开心,今天周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太多的作业。我讨厌我们的周老师。

妈妈:(觉察自己的判断)心里想:都是学校的最美月星,怎么可以讨厌老师呢?)

(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她都上了一天的课,现在学校又取消了体育课,美术课等,一直上课肯定很累。

(理解孩子的感受)要是校长给我画饼,给我布置好多任务,我也会觉得很讨厌。

(调整说话方式)妈妈说:霏,你觉得老师给你们布置了这么多作业,心里很难受,要不,妈妈带你去搓一顿,你要火锅还是烤肉?

霏:好呀!(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场景二:上台表演

结语 (1分钟)

感谢伙伴们的精彩演绎,带我们重新复习了一遍。接纳孩子的感受四步法,第一步察觉自己的判断,第二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第三步理解孩子的感受,第四步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当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感受时,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啊,大道理呀,心理分析或者是别人的看法。能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即便是回应和了解孩子的感受。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接纳。

刚才大家的分享也让我收益很多,今天的拆页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